在医院的挂号大厅、检查等候区,越来越多佩戴统一标识的陪诊师身影出现,他们协助老人操作自助机、为异地患者指引科室、帮宝妈记录医嘱…… 这一新兴职业的兴起,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医体验。在 2025 年 “全国科普月” 活动期间,由江苏省公共关系协会老龄事业工作委员会指导,南京六合区雄州街道与南京勤学职业培训学校联合主办的陪诊行业专题分享会顺利举行,南京陪诊师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金艳蓓结合权威数据与行业实践,深度解读了陪诊行业的发展密码。 <b>就医痛点催生百亿市场,需求群体覆盖广泛</b><br>“单次问诊仅几分钟,门诊停留却需 2 小时;46% 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于东部,中西部患者就医不便;我国医生患者比例达 1:950,医疗服务精细化程度受限……” 分享会上,一组组数据直观呈现了当前医疗服务中的突出痛点。金艳蓓指出,由于医疗资源供需失衡,医院难以完全覆盖患者就医过程中的人性化需求,陪诊服务应运而生。 人口结构变化更让这一需求持续释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人达 2.64 亿人,占总人口 18.7%,且 2033 年城市老龄化率预计将超过 20%。而《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退休老人、异地就医者、准妈妈及独自带娃的宝妈是陪诊需求最高的四大群体 —— 老人年均就医超 6 次,24 周以上孕妇每 2 周需产检一次,异地就医者面对陌生环境更是亟需引导。 庞大的需求支撑起可观的市场规模。按 1% 就诊人数有陪诊需求、单次服务均价 300 元计算,市场规模已突破 200 亿元。淘宝、京东等平台数据印证了这一热度:过去一年有 2.6 万人搜索 “陪诊”,相关店铺超 500 家,头部店铺月销达上千单。 <b>行业快速发展遇瓶颈,规范化成破局关键</b><br>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但陪诊行业作为新兴领域仍面临成长烦恼。金艳蓓坦言,目前行业存在入职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部分服务缺乏标准流程,加上监管机制尚未完善,导致竞争混乱,客户甄别服务时面临困难。 值得欣慰的是,行业规范化进程已逐步启动。2020 年,陪诊相关的 “社群健康助理员” 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职业编码明确为 4-16-01-04,《2021 年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更对该职业作出清晰界定。在政策引导下,正规服务与 “黄牛” 的边界愈发清晰 —— 不同于黄牛通过号源交易牟取不正当利益,陪诊师以专业陪伴服务获取合理报酬,涵盖诊前规划、协助沟通、记录医嘱、代办手续等全流程协助,兼具专业性与合法性。 由政府指导、南京陪医无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 “陪医无忧” 平台,正是规范化发展的典型代表。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化陪诊服务平台,其致力于为近 5 亿家庭提供就诊陪伴、医院陪护等 O2O 服务,构建起 “线上预约 - 线下服务 - 术后跟进” 的完整服务链。 <b>政策利好叠加职业价值,行业前景广阔</b><br>陪诊行业的发展既契合民生需求,更顺应政策导向。二十大报告将大健康产业列为经济发展要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强调支持民生领域服务创新。在江苏,省政协委员巩在武更在两会上建议加强平台经济制度供给,完善从业者权益保障,为陪诊这类平台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社会价值来看,陪诊行业不仅缓解了患者 “独自看病” 的孤独与焦虑,更通过专业引导提升就医效率,减轻了医疗体系的服务压力。同时,该职业为医疗相关专业人员、退休群体等提供了灵活就业选择,在应对退休潮、扩大就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南京勤学职业培训学校等机构已启动陪诊师专项培训,从职业定义、业务范围到基本技能进行系统授课,助力从业者提升专业素养。 “陪诊不是简单的‘跑腿’,而是用专业与陪伴守护就医安心。” 金艳蓓表示,随着职业标准完善、平台规范发展与社会认知提升,陪诊行业将在大健康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为更多人带来有温度的医疗服务体验。如今,越来越多陪诊师正用行动践行着 “这次换我陪您安心就医” 的承诺,让就医路上的孤独与迷茫逐渐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