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扫之间,皆是教育

云淡风轻

<p class="ql-block">新学期伊始,班级事务如藤蔓般缠绕而来,学校各项工作也纷至沓来。身为班主任,我仿佛一个被不断抽打的陀螺,在办公室与教室之间高速旋转,每件事都叫嚣着“刻不容缓”,皆标榜自己“重要且必要”。但在纷繁之中,我始终清楚:最核心的任务,是让班级尽快步入正轨,如同让一列火车稳稳驶上轨道。唯有如此,其余琐碎才能悄然落位,成为锦上添花的一笔。</p><p class="ql-block">若把班级管理比作一团乱麻,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只能是越扯越紧。不擅长设计宏伟蓝图的我,更愿意从细微处入手,做好眼前的小事。于我来说,抓小事是一种踏实可控的管理智慧,而“抓卫生”,恰似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班级管理这扇厚重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开学第一周,师生尚不熟悉,清洁区域也尚未明晰,我只能暂时按行列分配值日。结果,“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窘境天天上演。我悄悄站在幕后,一边默默观察:谁细致,谁守时,谁负责肯干,谁投机取巧;一边实地摸排:走遍清洁区、功能室,记下每个卫生死角,默默估算工作量和劳动难易度。</p><p class="ql-block">心中有数后,便开始“排兵布阵、调兵遣将”。扫地,交给心细如发的女生,她们如早起的鸟儿,勤劳肯干,会细致清扫每一寸地面;拖地,则交付给人高马大的男生,沉重的拖把在他们手中会如听话的宠物;整理讲台,一定要请出“整理大师”——那些书包像图书馆一样整齐的孩子;功能室远在南楼一层,与我们教室南北遥望,必须交给守规矩、负责任的“心腹”,否则大扫除时我分身乏术,难以兼顾……</p> <p class="ql-block">一番斟酌深思后,一份精心绘制的卫生分工表正式出炉。我把它投屏在白板上,像宣告使命般逐一宣读。每个人都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要对你的领地负责。”我说,“但如果有谁的‘一亩三分地’无人打理,那闲散的你就可能被大家所不耻——因为在我们班,没有闲人,只有责任人。”</p><p class="ql-block">分工到人、责任到位,如同给每块土地找到了专属的园丁,奇迹般地,曾经的荒芜开始焕发生机。</p> <p class="ql-block">但光有分工还不够。对孩子们来说,“怎么干”更需要指导。这些在家中被呵护备至的宝贝们,面对扫把和拖把时,常常如临大敌。于是我召开“劳动有方法”主题班会:</p><p class="ql-block">我选择扫地、拖地这两项基本工作,进行引导示范:扫地要双手握柄、弯腰发力,扫把贴地、有序推进;拖地要提前涮净拖把,倒着拖、趁早拖,避免边拖边被人踩脏……</p><p class="ql-block">随后,我让孩子们按劳动类型组成小组:门窗保养组、瓷砖美容师、绿植宠爱师、功能室保洁员、种植园养护家,等等。组织他们讨论方法、碰撞技巧,实地演练、检验成效。每个小组都在热火朝天地探索自己的“独门秘籍”。比如瓷砖美容师就总结出:抹布洗净拧干,才会不留水痕;要平铺使用,增大着力面积,才会提高效率。</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利用课间、午写等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持续开展“劳动微培训”。发现问题随时抛出,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某天,黑板缝中的粉笔末如积雪般堆积,负责的几个孩子却视而不见。我找来组长,带她审视这片“被遗忘的角落”,然后转身离开。再次回来时,惊喜地发现她们已经发明了“粉笔末铲除器”——用废纸板折成的小铲,正一铲一铲地清除着顽固的“积雪”,那专注的神情,宛如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发掘文物一般。</p> <p class="ql-block">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是基于前期的细致观察,才能把每个孩子安排到适合的岗位;正是出于深入的实地考量,卫生分工才能公平如秤,人人信服;也正是有了后续的持续跟进与指导,劳动才成为一门可以被掌握的艺术。如今,短短三周已见成效:班级中人人各司其职,劳动高效有序,孩子们也在亲身实践中收获了智慧与成长。</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洒扫之间,教育悄然发生。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当卫生不再是一场被迫的劳动,而成为一种班级默契与精神;当每个孩子都能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成为班级的真正主人——班级纪律、班风班貌、学习状态,也便在这日复一日的洒扫拂拭间,渐渐养之有素、自成气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