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ABC——中国正面战场大会战之二(长沙、桂南、鄂西、常德、桂柳)

红军村

抗战ABC——中国正面战场大会战之二(长沙、桂南、鄂西、常德、桂柳)<br><br>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奋斗的胜利。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七七事变后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日军队,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是抗战的主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南京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广州会战、长沙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桂南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等22次会战。在会战中,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爱国热情、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给日本军队重大杀伤,自身也付出重大牺牲,他们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这场规模空前的全民族抗战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r>一、在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40年),国民党正面战场曾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这一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发挥作用显著。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原计划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把攻击的矛头对准国民党军队主力和我国主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因此,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我国抗战的主战场,组织了许多重大会战。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50730人,牵制日军70万人以上,而且付出了较大牺牲,其正规军损失达1044268人。当时的正面战场,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也在客观上为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br>在这一时期,由于英美等国对国民党政府的劝降和日本的诱降、希特勒席卷西欧、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的成立等等因素,均给国民党政府带来极坏的影响,从而使国民党政府既抗战又反共,对日军既抵抗又动摇。因此,当中国的抗战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主战场的时候,国民党正面战场逐渐下降为次要的方面,特别是1938年底广州、武汉等沦陷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上升为抗战的主要方面,在华北、华中、华南、东北开展游击战,牵制日军在华四分之三的兵力,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br>二、在战略相持阶段(1941年—1945年8月),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比较消极。这一时期,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日军作战重心逐渐由中国转移到南太平洋地区,日本对华采取巩固占领区的军事战略,把作战的重点对准敌后解放区;国民党政府把战争的胜败完全寄托在美英盟军身上。从1941年以后的三年多时间,国民党正面战场基本上呈现出与日军互不相扰的休战状态。相反,在反共方面国民党却非常积极,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5届5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并于1941年1月发动围歼新四军军部的皖南事变,1943年又扩大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并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这一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游击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清乡”反“扫荡”战斗,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旋律,是中国抗战的中坚力量。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其中国民党军歼灭日军近86万人。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等歼灭日伪军171万人;东北抗联歼灭日伪军17万人;八路军、新四军伤亡50余万人。<br>三、在战略大反攻阶段(1945年8月后),国民党正面战场急迫地抢占胜利果实。1945年8月8日,苏军出兵东北,次日,苏联对日宣战,苏军歼灭日本关东军60多万人。之后,中国战局发生了急剧的重大变化。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中国民族解放战争的新阶段已经到来了,全国人民应该加强团结,为夺取最后胜利而斗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大反攻。国民党对我军的反攻作战行动不但不予配合,反而采取了无理的阻挠和破坏,甚至还存在与日伪暗中勾结的行为。8月10日至11日,蒋介石连续发布三道命令:要八路军及一切抗日军队“应就原地驻防待命,其在各战区作战地境之部队并应接受各战区司令长官之管辖,勿擅自行动”;令“各地伪军,应就现驻地点负责维持地方治安”;令各战区“以主力挺进解除敌军武装”,接受日伪军投降,同时积极向解放区推进。国民党反共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等所做的一切,都是反人民反历史发展潮流的。抗战的胜利,已经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人民将取得全国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短短的三年解放战争,打败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 第一次长沙会战示意图 第二次长沙会战示意图 第三次长沙会战示意图 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战斗序列 长沙会战,又称为“长沙保卫战”,是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的三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湖南是中国著名的谷仓,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粮食、兵源及工业资源的重要供给基地。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设于湖南省长沙。武汉、南昌会战后,第9战区与日军对峙于洞庭湖东北岸、新墙河北岸、通城、武宁、奉新东南,以及锦江两岸,对当面日军“不断采取游击及反击行动” 。<br> 日军侵占武汉、南昌后,为巩固和扩大其占领区,试图消灭第九战区主力于湘北、赣北地区。1939年9月至10月,日军集结10万兵力分三路进犯湘北、赣北、鄂南,企图瓦解中国抗战决心。中国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部队利用复杂地形逐次抵抗,并破坏日军交通线。日军虽占领长沙外围部分据点,但因补给断绝被迫于十月初撤退,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 <div> 1941年9月初,日军集结约11.5万兵力进占岳阳、临湘一带,第二次长沙会战开始。日军一度突破长沙并进抵株洲,薛岳调集主力在长沙东南发起反击,与南渡汨罗江的中国军队,对日军形成南北合围之势。日军仓促北撤,至10月9日退回新墙河以北。</div><div> 1941年12月底,日军为策应香港作战,打通粤汉铁路,发动了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守军与日军在长沙城内血战四昼夜,予以日军重大杀伤。同时,长沙外围中国军队发起猛烈围攻,日军陷入重围,损失惨重,突围北撤。 三次长沙会战均以中国军队的胜利结束,中国军队以伤亡约13.9万人的代价,共歼灭日军11万余人。 <br> 三次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军队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会战重创日军有生力量,有效保卫了湖南和华南国土;挫败了日军“以战迫降”的战略意图,增强了抗战信心;并且有力支援了反法西斯阵营作战,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r><br></div> 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中国军队第九战区在进行战前动员 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将领在作战前线研判战情 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长沙城的中国部队向窜入城内敌军冲击。 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湘北大捷,歼灭日军4万多人。图为中国军队在进行巷战 1939年12月,第一次长沙战役结束。图为在长沙街头行军中的中国士兵 1940年5月16日,枣宜会战期间,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血战九昼夜,往返十余次冲杀,身中5弹,壮烈殉国。 1941年10月,蒋介石到南岳第九战区视察。 1941年6月26日,第二次长沙会战时,日军在小河沟里饮水。 1941年8月4日,日军冲入衡阳车站。中国军队方先觉率部拼死抵抗,令日军伤亡惨重。 1941年9月,中国军队登上长沙城东南角的天心阁攻敌。 中国军队在长沙进行巷战 中国军队在长沙进行巷战 长沙会战中,军民高唱爱国歌曲 长沙等地民众慰劳抗战前线的中国官兵 长沙等地老百姓开展拥军活动 1941年12月,日军第三次进攻长沙,图为日军第11军指挥官在布署军事计划。 长沙保卫战中国防空机枪向日机射击 中国军队骑兵部队增援长沙保卫战 中国军队长沙保卫战防守阵地 中国军队重机枪向日军射击 长沙保卫战中中国军队炮兵阵地 长沙保卫战中,中国军队使用迫击炮向日军阵地发射 中国军队向日军发起冲锋 长沙会战俘虏日军士兵 中国军队在打扫战场 长沙会战被中国军队击毙的日军尸体 长沙保卫战中,中国军队在运送伤员 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歼灭日军56944名。图为中国军队在清理战利品 桂南会战示意图 桂南会战,亦称南宁会战, 指的是1939年11月—1940年2月期间,中国军队在广西南部地区对侵华日军的防御战役。1938年10月,日本占领武汉、广州后,日本非但没有达到迫使中国政府投降的目的,反遭抵抗。1939年,日军为切断中国由广西南宁至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并在南宁地区开辟其海军向内陆作战的航空基地,决定进攻南宁;11月15日,日军在钦州湾企沙、龙门等处登陆,直扑南宁,中国当地守军苦战后失去阵地,桂南会战开始。22日晚,日军进抵邕江南岸,并从东南、正西夹攻南宁;24日,中国军队被迫放弃南宁;12月4日,日军夺取昆仑关,南宁失守;12月18日,中国军队为收复南宁,确保国际交通线,对昆仑关展开猛烈攻击,随后,日军陷于被分割、包围之中;12月31日,中国军队攻克昆仑关。1940年1月上旬,日军在昆仑关遭到失败后,到桂南进行反扑。但日军兵力分散,后方空虚,补给困难,时时遭受攻击,遂于2月9日起,开始南撒。昆仑关战役是桂南会战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队对日攻坚作战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其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增强中国军民抗战的信心。在桂南会战期间,中共南宁地方组织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指引下,发动抗战团体与人民群众,配合军队打击日军,充分体现了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御外敌、保卫家园的民族气概。 <br> 1939年11月15日,参加桂南会战的中国军队向昆仑关运动 1939年11月16日,为切断中国南部沿海补给线,日军登陆广西北海。 1939年11月17日,日本军队在入侵中国南部后迅速推进,报告占领了北海附近的机场。 1939年11月23日,中国南部城市南宁的大部分地区在日军逼近时被摧毁。 1939年11月24日,日军占领南宁。12月4日攻下了南宁和宾阳之间的重要战略要地——昆仑关。图为中国军队某部指挥员在研究昆仑关战役方案 1939年12月,昆仑关之战滇缅公路 1939年12月,为了重新夺回交通要道,国民政府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反攻,调集了15万人的军队,在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的指挥下,于12月18日发起总攻。在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了13个昼夜后,终于于12月31日攻克昆仑关,击溃板垣师团第十二旅团,击毙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并歼灭日寇四千余人,取得了抗战的阶段性胜利,这就是闻名的昆仑关战役。图为中国军队开赴昆仑关前线 1939年12月31日,中国军队攻克昆仑关。图为中国军队坦克部队 11.图为昆仑关战役缴获日军的武器。 1939年12月31日,中国军队攻克昆仑关 1941年1月,参加昆仑关战役中国士兵向日军扫射 1941年1月,参加昆仑关战役中国军队炮兵 1941年1月,昆仑关战役中国军队士兵在坚守阵地 1941年1月,昆仑关战役中国军队士兵在冲锋 1941年1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中将副军长郑作民,奉命驰援南宁参加昆仑关战役,在激战中牺牲。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 1940年1月1日,昆仑关战役中的中国军队士兵在欢呼胜利 鄂西会战示意图 鄂西会战是1943年夏季日本第11军为打击中国第6战区部队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日军机动利用兵力,用各个击破的战术重创中国军队第6战区第29、第10集团军和江防军,将掠获的大批船只下行。鄂西会战历时月余,第6战区以10个军的兵力抗击日军约5个师团兵力的进攻 ,使日军沿长江向上游进攻的计划失败。<br>1943年5月5日拂晓,日军按预定计划开始进攻。在第一阶段战斗中,中国守军当即进行坚强的抵抗。5月12日晨,日军按预定计划开始第二阶段行动,中国第6战区各部队伤亡惨重。从5月21日展开始,日军企图击溃第6战区在宜昌对岸长阳地区的第10集团军、江防军的主力,最后打开宜昌通向下游的长江水路,使其缴获而滞留在宜昌的53艘机动船只得以下航。在中国军队顽强的抵抗下,日军开始撤退,第6战区的部队及配属的空军即进行追击。日军第13师团后卫部队被中国军队第10集团军新23、第55、第98和第121师各一部包围于磨市。日军第13师团经5日、6日2天的战斗,救出被包围的部队。日军独立混成第17旅团至宜都方向增援,以反击第6战区的尾追部队。当该旅团向枝城开进,途经磨盘洲西南的裴李桥(培驴桥)时,与中国军队第74军第51、第58师遭遇,日军损失惨重。日军11军鉴于打退宜都附近追击中国军队的目的已经达到,开始撤退。中国第6战区部队收复所有曾一度被日军侵占的地方,双方恢复会战开始前的态势,鄂西会战结束。<br><br> 1943年5月至6月,鄂西会战,中国军队歼灭日军2.5万人。图为军民组成的运输队在鄂西两岸支援中国军队作战。 1943年5月至6月间,中国军队在鄂西渡过长江,追击败退的日军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左3)巡视鄂西战区,与该战区高级将领孙连仲(左2)等合影 1943年5月,鄂西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冒着日军炮火前进。 1943年5月,在鄂西会战期间,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血战,日军被压制在山坡下。 1943年6月在鄂西会战中,中国军队越过铁丝网追击日军 1943年6月在鄂西会战中,中国军队利用长江三峡天险阻挡日军进攻 常德会战示意图 常德会战又称湘北战役,是指1943年11月至12月, 侵华日军与中国军队在常德地区进行的会战。侵华日军为牵制国军对云南的反攻,并掠夺战略物资,打击中国军队的士气,对中国军队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结合部发动的一场战役。1943年秋,日本为策应太平洋战争和印缅作战,牵制中国军队向缅北、滇西增派兵力,于8月28日制定了《昭和十八年秋季以后支那派遣军作战指导大纲》,要求华中方面的第十一军对湖南常德进行攻击。1943年11月,日军纠集7个师团约10万人进攻常德,国军集中了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的16个军43个师21万人迎战。中国军队依托阵地节节顽强阻击,迟滞日军进攻,给敌重大消耗,击毙日军1万余人。11月22日至12月3日是日军总攻阶段。22日,日军在常德城郊集结,向常德发动总攻。中国守军与日军经十多天鏖战,日军频繁使用毒气,致中国守城部队第57师损伤殆尽。12月3日,中国守军撤退,常德失陷。12月9日至1944年1月5日,是中方反攻阶段。中国军队从常德东西两面击破日军,收复常德,并对日军展开全面追击,至1944年1月5日,战役结束。常德战役历时50余日,毙伤日军两万余人,有力打击了日军的进攻,给日军重大消耗,为保卫湖南、拱卫重庆,支持中国军队入缅作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常德会战经过要图 1943年11月常德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坚守20天。图为中国军队58军军长鲁道源在进行作战部署 常德保卫战中的中国军队74军第57师,以8500人的兵力粉碎4万日军的进攻,守城16天。 1943年11月22日,日军发起总攻,轰炸常德城 常德会战中,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巷战 被日军轰炸后的常德城墙 常德会战中,日军使用毒气弹 中国军队第57师的兵力部署以169团防守城市北郊,170团防守城市西边,171团防守城市东边。三个团形成三角形的坚固防御阵地,互为犄角。为了配合57师守卫城区,第63师的188团在德山构筑防御阵地。图为常德会战中的中国军队 1943年12月4日,中国军队在常德市区与日军激战 1943年12月9日,常德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发起反攻。 常德会战中,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的进攻 1944年1月5日,中国军队收复常德。常德战役结束。 常德会战中的日军俘虏 常德会战中,中国军队缴获的日军部分武器 桂柳会战示意图 桂柳会战(1944年9月至12月25日)。1944年9月,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在长衡会战后不久,在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下,由湖南、广东分别向桂(林)柳(州)地区发动进攻。日军冈村宁次奉命指挥第11、第23军、第2飞行团(飞机约150架)和第2遣华舰队一部,共约16万人,在南方军一部配合下,以打通桂越(南)公路为目标,向桂林、柳州进攻。蒋介石严令第四战区(广西属第四战区作战地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在广西的桂林、柳州等地进行防御抗敌的准备。中国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指挥第二十七、第十六、第三十五、第二十七集团军,及第六战区孙连仲第二十四集团军、汤恩伯、封裔忠兵团,共9个军、2个桂绥纵队、空军一部(飞机217架),共约20万人,在黔桂湘边区总司令部的3个军支援下,以分区防御抗击日军。中国桂林守军以桂军第131师为主力,联合地方民团,依托喀斯特地貌构筑岩洞工事实施防御。桂林战役初期日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夺取城郊制高点,11月7日起使用毒气攻陷七星岩据点导致800余名官兵集体殉国。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恒、第31军参谋长吕旃蒙、第170师副师长胡原基、第131师第392团团长吴展等以下官兵2400余人在战斗中牺牲。31军131师少将师长阚维雍拒绝撤退,于阵地拔枪自尽忠烈殉国。桂林的守军表现得非常英勇,他们在孤立无援,失去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与近10万装备精良的日军血战13天一直战斗到桂林陷落,桂军伤亡2万余人。11月11日桂林沦陷。11月10日凌晨,日军第3师团第34联队与第104师团第161联队第3大队攻占柳州飞机场。美国陆军航空队支援战机30架及桂林机场遭日军击毁;坚守柳州城区的中国第26军伤亡过半,奉命撤离,柳州失守。尔后,日军沿桂黔路向贵阳进犯,12月2日占领贵南重镇独山,进逼四川,震动贵阳及重庆。何应钦飞抵贵阳坐镇指挥黔桂边区总司令部向独山、八寨日军反击,经激战,8日收复独山,迫使日军分别退回河池和宜山以北地区。11月24日,日军攻占南宁,随之南进,在绥逯会师,最终打通了由华北纵贯大陆至印度支那的陆上交通线。至12月25日,桂柳会战结束,日军伤亡1.3万余人,国民党军队丢失了大片国土。日军控制了广西约67%面积共75个县的地区,21.5万军民在日军报复及交战中丧生,伤亡人数更超过43.1万人。日军尽管达成作战企图,却无力保障大陆交通线畅通。<br> 1944年4月,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图为日军在河南信阳城内对百姓扫射 1944年8月26日,日军第六方面军在岗村宁次指挥下,集中10万兵力,进攻桂林、柳州,企图打通中国与越南的铁路交通线。中国军队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指挥6万人、飞机217架,组织桂柳会战。图为日机轰炸桂林城市,燃起大火。 1944年9月,粤军支援桂柳战场 1944年10月,中国军队参加桂柳会战 1944年11月4日,日军进攻桂林地区 1944年11月4日,日军使用毒气部队,猛攻桂林城南七星岩阵地。图为日军穿过湘桂黔铁路。 1944年11月初,日军装甲部队进攻桂林 1944年11月上旬,日军逼近柳州,火车站挤满难民和运不走的物资。 1944年11月上旬,逃离桂林的难民 从桂林逃难的老百姓 桂林会战中,逃难的广西难民 桂柳会战中被疏散的市民 日军轰炸桂林后坐在废墟上的居民 1944年11月上旬,中国军队在桂林进行战前准备 美军在桂林、柳州架设的电台(美军机场设在柳州等地) 被日军轰炸后的桂林城市,满目疮痍。 被日军炸毁的桂林城市民房 被日军炸毁的桂林大桥 被日军炸毁的桂林交通银行 1944年11月11日,日军于攻陷桂林 1945年8月,中国军队收復广西桂林。图为中国军队在桂林市区行军画面。 2025年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北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