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当了一年农民

边走边读

<p class="ql-block">真正当了一年农民</p><p class="ql-block">真正意义上从心里当了一年农民,溃败。</p><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农村直到19岁。其后一直学习、工作在城里,直到2015年12月,母亲去逝后的三个月内,我把户口迁回到出生的地方,又变成了实际意义的农民。</p><p class="ql-block">农民苦,是在我19年的生命体验中的心得。所有美好的、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不过是文中,心中的愿景,丰收的喜悦总也抵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酸,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貌似遥远,但那些汗滴禾下土的经历有之,但所有经历在书上,在文字中,在身体上,不在心里。难怪罗中立《父亲》的目光是茫然的,那是一份成年累月操劳过度的木然,那是日复一日和土地较劲后的失望……农民苦,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幼时与土地打交道是帮工,是辅助干些农活,又做了农民,继承父母三亩地后依然是懵懂的。索性邻人一直愿意借种也就不用操心,直到去年所剩一亩地时,我真正变成了这块地的主人,(当然地理位置还是儿时的记忆,耕地的左右邻居也是从别处得来,我没有真正踏入这块土地)机缘巧合由邻居帮助打理一切,直至前几日准备结清各种款项时,真实体验到做农民的难,也是第一次感觉到靠天吃饭的不容易,这一年,我没有体验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身体的辛苦,虽然这是庄稼人的家常便饭。但白居易笔下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场景前几日幻化成某种不眠不休惦记的土地上长出的粮食压根得不到回本的可能性!幼时只是感叹每逢国庆,城里人可以休息,在农村,哪怕年少依然匍匐于地头,手上大大小小被玉米叶拉出血印生疼,总是不敢怠慢早出晚归抢秋收,遇上连阴雨那种漫长的焦燥更是无法语言形容,(更不要说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夏季抢收,那种紧张比秋收更胜……)用驴车装着玉米拖回家,晾干剥粒等待时机卖出相对好的价钱过一个完整的年,似乎每一步都是未知,农民辛苦!</p><p class="ql-block">我和大姐聊起此事,大姐感慨!难怪那些父母种地的日子,年年种年年亏。</p><p class="ql-block">大概父亲是最早的觉醒者,他不爱种地,也就日子一直过的上气不接下气。母亲不服输的性格,干一样是一样,干农活一把好手,做些小生意也能让我们有书可读,在上世纪90年代我能选择画画,那笔不小的投入是全家破斧沉舟式的鼎力支持与竭尽全力摆脱农村不做农民的奋力反抗。(直至如今也有大多数家长的格局在我母亲面前望尘莫及。)家人的托举与自身努力让我几十年不用思考农村的事。</p><p class="ql-block">如今捧着邻居给我27元一亩地的、还算好收成的收入,感慨颇多!农民视土地如生命,但旱涝灾害、土地的贫疾又怎能对得起乡下人一年的操劳!背井离乡的外出者,偏远处或多或少的“空心村”应该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不能在不擅长的领域深耕,索性托付邻居善待这一亩土地。当了一年农民,更加感激母亲的目光长远。如今种也好收也罢都有了机器,却依然不能摆脱靠天吃饭。农民苦!谷贱伤农,善待不能左右收成,依然以地为主的乡邻!</p> <p class="ql-block">艺术是什么,是给生活枯燥,内心焦虑时找个出口。给孩子播撒一种希望,也许是未来生命的一份署光,大家忙着上山下乡改天换地时,总有人秉烛夜读,恢复高考后,当工人当农民当教授自然是那份微弱的光发的热。工科就业解决的问题与艺术打底的内心不冲突,一定加彩!</p><p class="ql-block">每逄节日带孩子走遍名山大川,面对美景,我们有没有欣赏的眼光?每一程每一步是读万卷书时激发的探索欲,一山一水一城一村一人一物的品赏是根植于内心的艺术修养,发现美的眼晴予以加持的。</p><p class="ql-block">学习如跟风,人云亦云,独立思考后,真正脱颖而出的是持之以恒,是真正坚持做一件事。时间会给出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