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雾重访麦积山:再遇千年石窟的烟火与匠心

赵凤路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1日清晨6点,手机闹钟准时打破房间的静谧。想起今日要重访麦积山石窟,我立刻清醒过来,简单喝了口温水润喉,便匆匆洗漱完毕。6点30分下楼时,酒店餐厅的牛肉面香气已飘满走廊,同伴特意给我加了9元的卤牛肉,醇厚的肉香裹着热汤滑入胃里,满身的困倦瞬间消散——这是属于西北清晨最扎实的慰藉,也为接下来的行程攒足了力气。7点整,旅行车准时发动,车轮碾过天水市区的晨光,朝着那座藏在群山里的千年石窟驶去。</p> <p class="ql-block">  7点40分左右,车被一个检查站拦下。工作人员神情严肃地围着车身检查,动作迟缓却格外细致,原本顺畅的心情难免有些受影响。同行的游客低声抱怨:“这么个小地方,检查倒挺磨蹭。”可抱怨声没持续多久,车窗外的景色便悄悄换了模样——天水市区周边平缓的山脉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漫山遍野的绿意,像是有人用墨笔在天地间晕开了浓淡不一的绿,清新的草木气息仿佛隔着车窗都能闻到。大家纷纷收起了不满,举着手机对着窗外拍照,连空气里都多了几分期待。</p> <p class="ql-block">  8点整,旅行车稳稳停在麦积山景区门口。雨后的景区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像是披了层轻纱。我们两次出示身份证,才登上8点09分的摆渡车。</p> <p class="ql-block"> 上车前,我见地面湿漉漉的,怕鞋子湿透,便买了双塑料鞋套,可刚套上没多久,上车时被台阶勾破了个洞,雨水顺着破口往里渗——后来才想起导游上车前反复叮嘱“别穿鞋套”,说塑料鞋套在栈道上容易打滑,之前带九寨沟团时就有游客因此摔伤。此刻望着鞋尖的水渍,只好无奈地笑了笑,权当是这次旅行的小插曲。</p> <p class="ql-block">  摆渡车行驶了5分钟,我们在山脚下下车,沿着石阶往上爬。才走了两分钟,就路过了麦积山植物园,雨后的草木格外鲜亮,叶片上的水珠晶莹剔透,风一吹便滚落在石阶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山间的溪流潺潺作响,水色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p> <p class="ql-block">  难怪说甘肃小江南,这景致比咱们北方润多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原本因下雨有些沉闷的氛围,渐渐变得热闹起来。导游边走边介绍,说麦积山海拔只有1000多米,不会有高反,等往后进了藏区才需要担心,还笑着说前两天下雨,18号、19号石窟都关了,咱们今天能赶上开放,算是运气好。</p> <p class="ql-block">  爬到石窟脚下时,红褐色的沙砾岩崖壁突然出现在眼前,和周围的绿意形成鲜明对比。导游指着崖壁说,这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质地松散,没法像云冈、龙门石窟那样直接雕刻,所以麦积山的造像大多是石胎泥塑——先在崖壁上凿出石胎,插上山木桩做骨架,再把混了糯米汁、鸡蛋清、中草药的泥巴一层层敷上去。</p> <p class="ql-block">  “你们看右边那尊观音菩萨,表皮脱了一块,能看见里面的木桩孔。”顺着导游指的方向望去,果然见一尊菩萨像的肩部少了块泥层,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小孔。导游说,不是不想修,是现在的技术达不到“修旧如旧”,怕破坏了原有的工艺,不如就这样保留着,让我们能看清古代工匠的手艺。</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栈道往上走,导游说,1976年之前,这些栈道全是木质的,人走在上面会晃,现在换成钢筋的,每平方能承重两吨,安全多了。栈道狭窄,只能容两人并排走,往下望去,雾气里能看见零星的游客,像是悬在半空中。</p> <p class="ql-block">  9点35分,我们走到了提佛阁,从西边往东数,第2组和第4组石窟各少了一座佛像,空着的崖壁上还能看见淡淡的凿痕。同行的一位老先生掏出放大镜,仔细看着残存的造像,“你看这衣纹,多细腻,就算少了一座,也能看出当年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  9点40分,我们抵达散花楼。这里的造像比别处更密集,都督李云信所造的“七国龙”佛像群格外显眼——7尊大佛端坐正中,周围环绕着700余尊小造像,有的手持莲花,有的合十微笑,色彩虽有些褪色,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鲜艳。最让我惊叹的是造像的神态,无论是大佛的安详,还是小菩萨的灵动,都刻画得入木三分。</p> <p class="ql-block">  导游说,这些造像历经了后秦、北魏、西魏等十几个朝代,每个朝代的风格都不一样,北魏的造像“褒衣博带”,西魏的则更显清秀。我站在栈道上,望着崖壁上层层叠叠的洞窟,仿佛能看见千年前的工匠们,背着工具沿着木梯爬上崖壁,在昏暗的洞窟里,一点点勾勒出佛像的轮廓,把对信仰的虔诚和对艺术的追求,都揉进了手中的泥巴里。</p> <p class="ql-block">  10点02分,我走到了出口。原本想再逛逛周边的展馆,可走着走着就和大部队走散了,只好和秋生、月梅两人联系。等我们赶到停车场和导游汇合时,已经是10点23分,其他游客都早已在车里等候。导游没责怪我们,只是笑着说“下次跟紧点”。10点38分,旅行车再次发动,朝着午餐地点驶去。窗外的麦积山渐渐远去,雾气依旧缭绕在山顶,像是在和我们道别。</p> <p class="ql-block">  11点吃完午饭,我们便踏上了前往九寨沟的路程。坐在车上,我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色,脑海里却不断回放着石窟里的景象:第44窟那尊被称作“东方蒙娜丽莎”的主佛,微笑里藏着千年的温柔;散花楼里密密麻麻的造像,诉说着朝代的更迭;还有那尊表皮脱落的观音菩萨,暴露着工匠们的巧思。</p> <p class="ql-block">  十年前第一次来麦积山时,我只觉得震撼,惊叹于古人能在悬崖上造出如此宏伟的工程;可这次重访,却多了些不一样的感受——那些造像不再只是冰冷的石头和泥巴,而是有温度的“活历史”,每一道衣纹、每一个微笑,都藏着古人的智慧与虔诚。</p> <p class="ql-block">  雨雾中的麦积山,没有晴空万里时的清晰,却多了几分朦胧的诗意。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站在群山里,看着岁月流转,看着一批又一批游客来此探寻。而我们这些匆匆过客,能在某个清晨,踩着雨水登上栈道,与千年的匠心相遇,已是莫大的幸运。刚刚离开这里,心里就期待着第三次前来,自己不由的笑了,想想那个时候又会是另一番景致,但这份刻在骨子里的震撼与感动,想必会永远留在心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