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策划 | 图文:张智勇/美篇号:51687664</p> <p class="ql-block">当延河的水波把晨光揉碎成星子,那座八角九级的灰褐色塔影便从雾里浮出来,像一枚盖在黄土高原褶皱里的历史钤印。我站在山脚抬头看,砖缝里仿佛还飘着马兰纸的墨香,檐角下似乎仍悬着纺车摇出的星河。十三年,它看过油灯下写就的《论持久战》,听过窑洞里传出的誓言——那光不耀眼,却足以照亮一个民族前行的路。它不说话,却让“巍巍宝塔山”从地理坐标升华为一种精神图腾。山丹丹花开时,它是静默的画框;雪落窑洞时,它又成了天地间的银簪。</p> <p class="ql-block">雨丝斜织,塔前的人群撑开一片流动的彩虹。伞面在风里轻颤,像极了当年窗纸上跳动的烛火,只是如今这光不再微弱,而是汇成了人海中的星河。我站在湿漉的石阶上,雨水顺着伞骨滑落,像时光的帘幕被掀开一角。那塔在雨中更显沉静,砖缝里藏的不只是风霜,还有无数个曾在此驻足凝望的灵魂。红旗在雨中微微低垂,镰刀与锤子的轮廓却愈发清晰,像一枚烙在天地间的印章,印证着某种从未褪色的坚守。人们冒雨而来,不是为了打卡,更像是来赴一场与信念的约定。</p> <p class="ql-block">晴空下,塔影斜铺在青石小径上,像一道通往记忆深处的引线。几个孩子在塔前奔跑,笑声撞在砖墙上又轻轻弹回空中。一位老人坐在树荫下的长椅上,手里捏着一本泛黄的诗集,嘴唇微动,仿佛在默念那些曾点燃过无数人心火的句子。塔顶的风铃未响,但我知道它一直在响——在每一个想起这里的人心里。这塔不靠金顶炫目,它的光芒来自内部,来自那些曾在它注视下走过的脚步,来自无数个在黑暗中仍选择前行的夜晚。它静立于此,不是为了被仰望,而是为了提醒我们:纵使时代更迭,总有些光,值得用一生去守护。</p> <p class="ql-block">塔前的地面映着伞影与人影,像打翻了一匣子斑斓的琉璃。雨未停,人未散,反而越聚越多。他们撑着各色雨伞,像一朵朵移动的花,在灰蒙的天色里倔强地绽放。檐角滴水成串,如时间的珠链。我忽然想起,当年那些奔赴延安的年轻人,不也曾在风雨中跋涉?他们没有伞,却怀揣着比晴空更亮的信念。如今的人们打着伞来,或许已不必再冒风雪,但那份对光明的向往,依旧在伞下悄然传递。这塔,从来不只是石头堆砌的建筑,它是无数人心中不灭的灯。雨再大,也浇不熄那盏灯——因为它本就生在人心深处,生在每一个愿意抬头看光的人眼里。</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这么多人千里迢迢赶来,只为在塔前站一会儿?不是为了合影,也不是为了朋友圈的一句“到此一游”。他们只是想看看它——看看这座在风雨中站了太久的塔,看看它是否还像从前那样,静静守着这片土地。它不说话,可当你走近,心就慢慢静了。山风穿过林梢,仿佛有谁在低声诵读旧日篇章;阳光穿过云层,洒在塔身上,像一场无声的加冕。它不需要喧嚣的赞美,也不需要香火供奉,它只是存在,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那天我遇见一位老人,戴着浅色帽子,穿着白衬衫,站在一棵古树前,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他笑得坦然,像在庆祝一场久别重逢。我没上前打扰,只是远远看着。他身后是几间旧窑洞,墙上还留着斑驳的标语。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座塔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这样的笑容里——不是悲壮的追忆,而是温暖的确认:我们没有忘记,我们还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朱德旧居前,一位穿黑羽绒服的游客站在门口,戴着绿帽子,正笑着和同伴说话。红色横幅在风中轻轻摆动,像一面不张扬的旗帜。人们进进出出,有的低声交谈,有的静静拍照。没有仪式,没有口号,只有一种朴素的敬意,在日常的行走中悄然流淌。这让我想起,真正的信仰从不靠喧嚣维系,它藏在每一次凝望、每一声轻叹、每一个愿意停下脚步的人心里。</p>
<p class="ql-block">这座塔,从来不是为了被仰望而存在。它只是静静地立着,像一颗不落的星,提醒我们:纵使长夜漫漫,也总有人在守灯,也总有人愿做那盏灯。宝塔凌霄处,长明不夜心——它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在每一个不肯熄灭的灵魂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