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堡-在帝国余晖与海风之间-遊记

Luming Zhou

<p class="ql-block">2025/5/9,船到东地中海遊第七站:伊斯坦堡</p> <p class="ql-block">伊斯坦堡是一座横跨欧亚大陆的古老城市,作为现代土耳其的经济、历史和文化中心,曾是多个帝国和文明的交汇点,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辉煌碰撞</p> <p class="ql-block">伊斯坦堡城市名字随历史变化改了好几次。</p><p class="ql-block">最初名称为“拜占庭”,为约公元前660年来自墨伽拉的希腊殖民者建城时所取。</p><p class="ql-block">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将其定为罗马帝国的新东部首都,被称作“君士坦丁堡”。日后也成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该城也成为了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中心。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立,其在此后一千年为世界最大的教堂。在数个世纪内君士坦丁堡是欧洲大陆最大和最富裕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君士坦丁堡受到劫掠和破坏(之前在威尼斯大教堂看到的四匹青铜马雕塑就是那时被劫掠去的)。</p><p class="ql-block">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八周的围城之后,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并宣告其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苏丹驾马前往圣索菲亚大教堂,召来伊玛目诵读清真言,将教堂转变为帝国清真寺,并宣告奥斯曼帝国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和延续。奥斯曼土耳其人迅速将伊斯坦堡由基督教堡垒变为了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心和奥斯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城名依旧。</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战败,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占领君士坦丁堡。最后一任苏丹穆罕默德六世乘坐英国军舰离开伊斯坦布尔,标志着奥斯曼帝国的终结。</p><p class="ql-block">独立战争后土耳其共和国建立,1923年“伊斯坦堡”正式成为该市的唯一名称。不再设为首都但仍然是土耳其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p><p class="ql-block">“伊斯坦堡”被认为来源于中古希腊语,意为“进城去”</p> <p class="ql-block">早期研究土耳其人来源基因,大都认为土耳其人基因为中亚突厥人的基因,然而,最近的研究提到了混血基因。</p><p class="ql-block">根据2021年的Turkish DNA Project(土耳其人的DNA检测专案),土耳其人有53.5%为安纳托利亚(或称小亚细亚)土著血统,也就是古希腊人血统。 15.75%才是突厥人血统,还有13.8%为巴尔干人血统,另外7%为亚美尼亚人血统;6.4%为伊朗人血统;3.6%为格鲁吉亚人血统。</p> <p class="ql-block">所以,土耳其民族的形成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主要种族来源是安纳托利亚或称小亚细亚的古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与波斯人,以及古代的西台人、吕底亚人与后来的高加索地区和巴尔干半岛的居民、以及从11世纪以后由中亚迁入小亚细亚的同时将伊斯兰教信仰带入土耳其的乌古斯人等混血而成,血统上偏向高加索人种中的巴尔干-高加索人种;但在文化心理认同上,土耳其人普遍接受自己是突厥人。</p> <p class="ql-block">Yeni Mosque“新清真寺”,經過近 70 年的建設於 1665 年竣工。与其它更古老的著名的奥斯曼清真寺外形很相似,我辨别它们外形的区别是它只有两个宣礼塔。而蓝色清真寺有六个宣礼塔。索菲亚大教堂最古老原是天主教的建筑,现在附有的四个宣礼塔是在被奥斯曼占领后改成清真寺后加建的</p> <p class="ql-block">Grand Bazaar大巴扎是集市,穆罕穆德二世开发年份约1461年 ,目的是作为商业市场为索菲亚大教堂提供财政资源,现在约4000家摊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Arasta Bazaar巴扎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集市,历史可追溯至 17 世纪为蓝色清真寺提供经济支持而建。现在约40家摊位。</span></p> <p class="ql-block">Walls of Constantinople 君士坦丁堡城墙。城墙成功地保卫了君士坦丁堡一千六百多年,帮助保卫了拜占庭帝国经受了无数的攻击者和入侵。哥特人、波斯人、阿瓦尔人、保加利亚人、俄罗斯人和阿拉伯人都曾一度与首都对峙,有些还取得了成功--但该城总是被基督教军队夺回。</p><p class="ql-block">城墙仅被攻破过两次:1204 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和 1453 年奥斯曼帝国的大炮,最终城墙破,导致城市陷落。</p> <p class="ql-block">自伊斯兰教创立以来,穆斯林就没有停止过对君士坦丁堡的敌视,进攻君士坦丁堡的“圣战”甚至是由“先知”穆罕默德本人发起的,但是这座城市未被征服,直到一个名叫奥斯曼的部落来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p><p class="ql-block">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五万人的城市最多只有一万人防守。相比之下,奥斯曼人估计有10万名士兵。</p><p class="ql-block">一个重要的败笔是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没有付给足够的报酬给一位名叫乌尔班的匈牙利大炮工程师,这位工程师转而投靠了奥斯曼方面。他随后制造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大炮,一个29英尺长的巨炮,可以发射重达120磅的石头,需要60头牛来移动大炮。而且由于过热,一天只能发射七次。每次开火时巨大的热量和冲击力令本就不纯净的青铜炮管出现细小但危险的裂缝,终于炸膛,乌尔班被当场炸死。巨炮的威力足以推倒古老的城墙,并创造了一个缺口,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在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上午通过这个缺口间杀入了城市。</p><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战死,大量的居民逃入圣索菲亚大教堂以求神的保佑,但,奥斯曼士兵杀入了教堂…</p> <p class="ql-block">现在伊斯坦堡中心区域旧城区地名法蒂赫Fatih , Fatih 是一个源自阿拉伯语的土耳其名字,意思是“征服者”或“胜利者”。时年21岁的奥斯曼帝国统治者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被尊称为“征服者穆罕默德” (Fatih Sultan Mehmet 法提赫•苏丹•穆罕默德)。他的名声传遍了伊斯兰世界,几乎没有穆斯林不知道他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学者认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代表了延续千年的罗马帝国正式终结,也是标志着中世纪结束及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的重要事件。</p><p class="ql-block">它代表了欧洲旧有宗教秩序的结束,及大炮和火药的广泛使用。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令大批希腊语学者从该城逃到西欧,流入意大利,并把希腊—罗马传统的知识及书籍带到当地,从而更加推动了“文艺复兴”。</p><p class="ql-block">此事件亦导致连接欧亚两洲的主要陆上贸易路线中断。令很多欧洲人开始考虑经海路到达亚洲的可行性,最终促成欧洲人发现新大陆。</p> <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堡之战的历史意义在于奥斯曼帝国经此一役稳固了其作为欧洲东南部及地中海东部地区霸主的地位,进入了漫长的征服扩张期,将疆域扩至欧洲及北非,掌握了欧亚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路线,帝国的经济因而蓬勃发展,打破了曾经天主教势力对伊斯兰势力的绝对优势,改变了世界宗教格局,彻底终结了西欧诸国继续发动十字军东征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堡在星期二失陷,直到今天,很多希腊人仍然认为星期二是一周中最不祥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左侧前景中的砖砌建筑是奥斯曼浴室 Haseki Hurrem Sultan 浴室,于 16 世纪建造。</p><p class="ql-block">右侧突出的圆顶建筑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建于 537 年。</p><p class="ql-block">右侧远处是蓝色清真寺,1617年建成。</p><p class="ql-block">这些标志性古建筑都位于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周围,这是一个中心历史区域,曾经是拜占庭竞技场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帝國之門 是伊斯坦堡Topkapı Palace皇宫宏伟的正门,建于 1478 年, 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即攻占君士坦丁堡六年後。历史上曾供奥斯曼国家官员和政要出入。 </p><p class="ql-block">大门上装饰着复杂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伊斯兰书法和《古兰经》经文</span>,和苏丹的徽章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女子入索菲亚大教堂必须戴头巾遮住头发,周边卖头巾的生意挺多</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绘画展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公元 537 年的</span>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主教堂,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乃拜占庭建筑代表、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后被奥斯曼帝国征服改建成清真寺,然后土耳其建国改成博物馆,近年再次改成清真寺(上层仍为博物馆以应遊客)。</p><p class="ql-block">宗教类型:</p><p class="ql-block">东正教(约 公元 360 年- 1204 年;1261 年 - 1453 年)</p><p class="ql-block">天主教会(1204年至1261年)</p><p class="ql-block">15 至 16 世纪增建了四个宣礼尖塔,使它改成为了一座穆斯林清真寺(1453-1934 年;2020 年至今)</p><p class="ql-block">博物馆(1935–2020)</p> <p class="ql-block">排队移动缓慢,东看看西看看,手机左拍拍右拍拍</p> <p class="ql-block">索菲亚大教堂内部</p> <p class="ql-block">Deesis 马赛克(13世纪),下侧图是细节。传说马赛克剥落的部分是地震损坏以及工人将发现的马赛克上的镶嵌小片挖下当护身符卖给遊客</p> <p class="ql-block">比较1852年与现在的相同位置,不同的是画中没有基督教马赛克壁画。原因是:原始马赛克那时被覆盖了。</p><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基督教马赛克壁画,在奥斯曼帝国1453 年征服了拜占庭东罗马之后将教堂改建为清真寺后按照伊斯兰传统被灰泥石膏覆盖。</p><p class="ql-block">1847年,两位瑞士建筑师受委托修复这座建筑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马赛克并做了记录,然后又将它们重新隐藏起来(所以,那幅1852年的写生绘画上就见不到马赛克的了)。</p><p class="ql-block">1934 年,圣索菲亚大教堂改建为博物馆时,石膏被揭去,基督教马赛克原始艺术品得以重见天日再次向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现在,在穆斯林礼拜时间,一些马赛克可能会被临时覆盖或隐藏起来以进行伊斯兰宗教仪式。</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重新见到的马赛克壁画圣母玛利亚抱着圣婴基督,右侧是君士坦丁一世皇帝手捧着君士坦丁堡城市模型,左侧是查士丁尼皇帝手捧着索菲亚大教堂模型。</p><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一世(约306-337年在位)是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结束了对基督教的迫害并使其合法化。将罗马帝国首都从罗马迁至原希腊城市拜占庭,并将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p><p class="ql-block">查士丁尼一世(约527-565年在位)是拜占庭时期(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他以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法大全》的编纂和收复罗马失地北非、意大利等地而闻名。兴建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篮子状的柱头、绿色古董大理石柱</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一共有107根柱子</p> <p class="ql-block">这古董柱子在上层,是古代皇后和宫廷女官们凭栏观看下方仪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八个大圆牌上的伊斯兰书法是:真主、穆罕默德、前四位哈里发和穆罕默德两个孙子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Omphalion的字面意思是“脐” (地球的肚脐),是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一块精美的雕刻面板。它由32块大小不一的大理石圆盘组成,包括红色和绿色斑岩、绿色和粉红色花岗岩。</p><p class="ql-block">它位于圆顶下东南角的正中央,是拜占庭皇帝的加冕之地。</p><p class="ql-block">设计很独特,多年来人们对其有多种解读。一种解释是,中心圆圈可能是太阳,太阳系围绕太阳旋转。</p><p class="ql-block">自从教堂底层于2020年起又作为伊斯兰宗教场所后,大理石地面被绿色地毯覆盖,但栏出了这块区域,非穆斯林遊客可以自上层远观。</p> <p class="ql-block">远远看到对面墙上的不规则马赛克图案原来是公元 13 世纪装饰的基督教六翼天使。</p><p class="ql-block">这些马赛克在被粉刷覆盖了几个世纪后于 2009 年被发现。基督教的火天使形象,有六个翅膀——两个遮脸,两个遮脚,两个用于飞行。</p> <p class="ql-block">据说在1203年的十字军第四次东征时,教堂的所有金饰和银油灯都被打劫一空,骡子驴子被赶入教堂内运走战利品。</p> <p class="ql-block">墙面是各色纹理的大理石</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大教堂内的「大理石门」 。宗教会议的参与者通过这扇门进出会议厅。</p> <p class="ql-block">教堂外用于仪式沐浴的喷泉</p> <p class="ql-block">矗立在电车线站旁的君士坦丁纪念柱。</p><p class="ql-block"> 330 年,当君士坦丁大帝决定将拜占庭定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时,他下令在广场中央竖立了一根斑岩柱,柱顶上立着他自己的阿波罗雕像。这座柱子在 416 年的一场地震中严重受损,雕像无存。</p> <p class="ql-block">Nuruosmaniye Mosque 18世紀的奧斯曼清真寺建於1749年,名字意为“奥斯曼之光”,源自《古兰经》中的一句经文:“真主是天地之光”。</p><p class="ql-block">是奥斯曼皇家宗教建筑其中有皇室陵墓,宗教学校等。这段时期,欧洲的新古典主义、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逐渐渗透到伊斯坦堡的建筑景观中,成为“奥斯曼巴洛克”建筑风格。建筑格局形式保存至今未发生任何变化。</p> <p class="ql-block">与圣索菲亚大教堂隔广场相望的蓝色清真寺,正式名称为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 是一座奥斯曼时代历史悠久的皇家清真寺.采用经典的奥斯曼式布局,中央穹顶周围环绕着祈祷大厅上方的四个半穹顶。清真寺正面是一个大庭院,两侧有六座宣礼塔。清真寺内部装饰着数千块伊兹尼克瓷砖,并以蓝色为主色调绘制花卉图案,这座清真寺也因此得名蓝色清真寺.</p><p class="ql-block">苏丹艾哈迈德一世决定在伊斯坦堡建造一座大型清真寺,希望能得到真主的恩赐。 在建造之前该遗址曾是几位奥斯曼帝国苏丹之下最高级的大臣-相当于现代的「宰相」或「首相」-的宫殿,因此需要昂贵的征用程序。再加上帝国当时正面临经济压力,这引起了乌里玛(伊斯兰法律学者)的抗议,他们认为苏丹只能用征服的战利品来资助建造皇家清真寺。尽管遭到反对,苏丹仍坚持推进该计划。清真寺于 1609 年开始动工,1617 年竣工。 艾哈迈德一世在项目临近完工前去世了。</p><p class="ql-block">最终,这座清真寺的宏伟气势、奢华的装饰,使它成为了城中最受欢迎的清真寺。</p><p class="ql-block">建筑师Sedefkar Mehmed Agha 力求达到宏伟、壮丽和辉煌的境界。是他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该建筑反映了当时古典奥斯曼风格,融合了邻近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拜占庭建筑和伊斯兰建筑风格。体现了当时奥斯曼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趋向奢华缺乏克制的装饰风格的趋势,其规模、轮廓(包括宣礼塔数量的增加)以及对伊兹尼克瓷砖的大量使用均是明证。该清真寺仍然是奥斯曼建筑中最令人印象深刻、最受推崇的纪念碑之一。</p> <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p><p class="ql-block">左:俯瞰资料。右:1680年法国探险家格列洛绘制的图</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的墙壁,以前大都铺满了伊兹尼克瓷砖。这种瓷砖工艺以其主要产地伊兹尼克命名。艾哈迈德一世非常欣赏这些瓷砖工艺,清真寺建造期间,瓷砖的生产占据了整个伊兹尼克业的主导地位。瓷砖订单源源不绝地送达,1613年,苏丹甚至禁止将瓷砖用于任何其他用途。</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内有大约 260 扇窗户,以便引入自然光,其中一些彩色玻璃是威尼斯政府在 1610 年应艾哈迈德一世的要求赠送的。</p> <p class="ql-block">进入清真寺必须脱鞋,女子须戴头巾</p> <p class="ql-block">一位男子双手围护着女眷以免她被人流挤触</p> <p class="ql-block">金属正门</p> <p class="ql-block">被岁月磨砺的门廊地面大理石</p> <p class="ql-block">Tophane-i Amire 文化艺术中心,最初是奥斯曼帝国皇家炮台铸造厂,建于15世纪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令人印象深刻的矩形砖砌结构为特色,由拱门和圆顶组成,奥斯曼建筑风格。前景中的标志上的文字写着“KURBAN OLSUN SAĞLIK OLSUN!”,翻译过来就是“愿这是一场牺牲,愿你健康!”这句话经常用于宰牲节(古尔邦节),表达对健康和幸福的美好祝愿,通常用于牺牲或慈善的背景下。</p> <p class="ql-block">一扇传统的奥斯曼风格拱形木门,门上雕刻着伊斯兰书法,门框由石头构成。</p> <p class="ql-block">回到邮船</p> <p class="ql-block">在船上回看到远处山上有一个外形很像蓝色清真寺的建筑,了解了原来那不是古建筑而是现代2019年由两位女性设计师建的大清真寺Chamlija,据说目的是打造“女性友善”的清真寺,希望改变男性比女性更多地去清真寺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海风吹拂下,回首遥看参观过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体会着伊斯坦堡城那历史的厚重气息…</p> <p class="ql-block">完成了对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探访,继续航行向第八站:希腊雅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