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卡捷琳娜宫又称皇村或沙皇村,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普希金市,始建于1717年,是彼得大帝为皇后叶卡捷琳娜一世建造的消夏别墅,后经多位沙皇扩建成为巴洛克风格建筑群,199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宫殿以天蓝色外立面、金色穹顶和奢华内饰闻名,核心景点包括黄金大厅和琥珀宫(墙面镶嵌6吨琥珀与珠宝),现为俄罗斯重要文化地标。(此图片下载于网络) 1717年由彼得大帝下令建造,1741年伊丽莎白女皇委托建筑师拉斯特雷利改建为巴洛克风格(1752-175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将法式花园改为英式园林。 宫殿全长306米,天蓝色外立面象征女主人眼睛、皮肤和头发,金色装饰与雕塑体现巴洛克奢华;内部以金色走廊、镜厅等厅室著称,使用大量金箔与艺术品。<br> 琥珀宫(又称琥珀屋)是18世纪初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下令建造的奢华建筑,以6吨琥珀和名贵珠宝装饰,1716年赠予俄国彼得大帝,后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战期间被纳粹劫掠失踪,2003年俄罗斯耗时25年完成复原,现展于叶卡捷琳娜宫。 琥珀宫始建于1709年,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为效仿法国凡尔赛宫的奢华而建,建筑师安德烈亚斯·施卢特设计。1716年,普鲁士为与俄国结盟,将其赠予彼得大帝,后经叶卡捷琳娜二世扩建,成为沙皇珍宝。1941年纳粹德军将其拆卸运至德国柯尼斯堡,战后下落成谜,衍生出“琥珀屋诅咒”等传闻。琥珀宫墙面镶嵌6吨琥珀板,辅以钻石、祖母绿、黄金等,采用意大利镶嵌工艺,可拼装组合,总面积约55平方米。含12块琥珀镶板与柱脚,浮雕花冠、镜框等细节繁复,点燃565根蜡烛后呈现“金碧辉煌”效果。<br> <div>1941年,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占领了圣彼得堡,他们将琥珀宫拆卸下来,装满27个箱子运回了德国的柯尼斯堡,这里是世人所知琥珀宫最后停留的地方。二战末期,据说琥珀宫被炮火夷为平地,也有人说琥珀宫被纳粹军官藏在一个地下室里,从此琥珀宫销声匿迹,不知所踪。也有人说,琥珀屋被纳粹沉入奥地利中部的托普利茨湖。不过迄今为止,探险家并没有在湖里发现琥珀宫的蛛丝马迹。 总之,随着二战的结束,这一旷世奇宝突然从世人眼中失去了踪影。</div><div>1979年,苏联政府批准了重建琥珀宫的计划,但进展缓慢,苏联解体后项目一度沉寂。1999年,在德国能源公司Ruhrgas投资350万美元后,项目得以继续。直到2003年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纪念的时候,才得以重建完成,复原出了当时的面貌并对外开放。这一复原工程历时25年。<br></div> 琥珀宫象征18世纪欧洲宫廷艺术巅峰,兼具外交礼物与政治结盟功能。其复原工程(1979-2003年)耗资1100万美元,使用波罗的海琥珀,现为俄罗斯重要文化遗产,年接待游客约700万人次。<br> 叶卡捷琳娜花园是叶卡捷琳娜宫的配套园林,始建于1708年彼得大帝时期。园林初期为彼得一世为其妻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建造的消夏别墅,后经多次扩建形成融合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自然景观与中国异国情调的建筑群。花园在伊丽莎白女皇统治时期(1743-1751年)被重建为巴洛克风格宫殿,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1762-1796年)改造为英国式园林,增设卡古尔纪念碑、“卖牛奶之女”喷泉等设施。园内景观包含立体树墙、中央雕塑的迷宫绿树、人工石洞、土耳其浴室、艾尔米塔斯亭台及切斯悔及莫列石柱,中心区域由草坪、花坛与喷泉组合,湖畔碧波荡漾。该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叶卡捷琳娜宫内的艾尔米塔什亭。建筑采用华丽的巴洛克风格,以蓝、白为主色调,搭配大量金色雕花与装饰,对称的柱式、精致的穹顶及浮雕尽显奢华精致;前景的白色栏杆小桥通向主入口,周围环绕着茂密树林,整体既承载着宫廷建筑的庄重感,又融入园林的自然雅致,是叶卡捷琳娜宫园林中,体现 18 世纪俄国皇室艺术审美与建筑工艺的代表性景观。<br>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纪念雕像。雕像以青铜塑造,呈现普希金坐在长椅上、手托头部的沉思姿态,长椅旁摆放着红玫瑰,似在致敬这位文学巨匠。底座为红褐色石材,刻有俄文 “АЛЕКСАНДРУ СЕРГЕЕВИЧУ ПУШКИНУ”(意为 “献给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背景是茂密的树林,周围花草与铁艺围栏点缀,整体氛围静谧庄重,彰显出对普希金(俄罗斯文学奠基人、“俄国文学之父”)的缅怀与尊崇。 本篇文字资料下载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