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简 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汉唐时期活跃于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民族政权,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高句丽政权为西汉建昭二年(前37年)初期都城在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公元3年迁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归属东汉。汉朝以来,高句丽处于历代中原政权的羁縻藩属体制之下。公元四世纪中后期至五世纪中叶,高句丽南进朝鲜半岛,占领礼成江、汉江流域等地,并于公元427年迁都平壤(今朝鲜首都)。</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好太王碑景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好太王碑亭2003年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好太王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句丽第20代长寿王为其父谈德所建的纪功碑,立于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角砾岩粗制而成,近方柱状、高6.39米,宽1--2米。四面环刻1775个汉字,可辨识1590字左右。碑文涉及高句丽建国神话,早期王系,好大王攻城掠地之功业,守陵制度等。是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好太王碑的发现,确认了自中世纪以来为世人遗忘的高句丽文明及中心之所在,在东北亚考古遗迹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好太王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好太王碑5A级景区。好太王碑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碑之一,被誉为“海东第一古碑”,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记功碑,亦称广开土王碑,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历经千余年自然界侵蚀和人类社会跌宕,一直矗立于此。好太王姓高名安,亦称谈德,“生而雄伟,有倜傥之志”,故国壤王三年立为太子,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继位,安帝义熙八年(412年)去世,在位22年。好太王时期,高句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碑文记载,“恩泽治于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扫除不佞,庶宁其业,国富民殷,五谷丰熟”。为了铭记好太王一生的赫赫战功、明确守墓烟户及其制度,其子长寿王为之树立这座纪功碑。好太王碑碑体是由一整块角砾凝灰岩稍加修凿而成,碑身略呈方柱形,无碑额,基座为一块不规则的花岗岩石板。碑高6.39米,宽1.34~2.00米。四面环刻碑文,汉字隶书,端庄厚重,从右至左竖书刻成,行间凿成竖格,共44行,每行41字,除去行文及碑石缺损空刻,合计1775个字。好太王碑文字虽有少量剥蚀,但基本文意清楚,大体上分三段内容。开篇介绍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讲述前三代王开基创业、以道兴治;到好太王时期文治武功超越前王,使高句丽政权处于空前发展时期,碑文中间部分便是记述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扩大疆土的丰功伟业,详尽地介绍了六次战争、两次军事巡逻的情况,特别是救援新罗,征伐百济,击败倭寇的战事,使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声望威震海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后一部分碑文记录了好太王守墓烟户的来源及其制度。为我们研究高句丽政权的建立以及好太王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字资料。自清光绪三年(1877年)好太王碑被重新发现以来,碑贾争相捶拓,拓本流传海内外,学者争相考释研究,形成了好太王碑研究的热潮。好太王碑是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它是高句丽当朝人记当朝事,史实可信程度高,可以称作高句丽的半部国史。好太王碑的发现,确认了自中世纪以来为世人遗忘的高句丽文明及中心之所在,在东北亚考古遗迹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好太王雕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好古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王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陵墓。好太王,(374-412)名谈德,全谥“国罡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陵墓为阶坛积石石室墓,墓葬存高14米,现墓葬东边长62.5米,北边长68米,西边长66米,南边长63米。现知阶坛8级,砌石21层,底边有硕大的护坟石。墓室在第8级阶坛上,墓道向西。墓室置两坡水屋宇造型石,内有两具石棺床。墓域广铺河卯石,东侧有大型祭台。墓上原有建筑,发现大量瓦、莲纹瓦当和“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铭文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王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王陵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陵墓,始建于公元391年,是现存高句丽时期唯一确知年代、葬者的王陵。早在光绪年间,陵墓曾出土莲花纹瓦当和文字砖。砖的侧面有模压阳文“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2003年清理太王陵墓域时,出土一件铭文铜铃,刻有“辛卯年,好太王造铃,九十六”。由此断定此墓为好太王的陵墓。墓东北360米为好太王碑。太王陵是一座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墓高14米,底部近于正方形,边长约66米,方向近于正西。现四面贯通的阶坛可见8级,自下而上逐级内收。第一级阶坛外侧现存护坟石15块。护坟石设置的目的不仅是追求雄壮和美观,更主要的是以其重量抵消阶坛石的外张力,防止阶坛坍塌,使墓葬更为坚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陵墓的顶部为方形平台,边长约24米。墓室修建于平台正中,平面呈长方形,长3.24米,宽2.96米,高3米。盖顶石是一整块长圆形石板,南北长6米,东西宽4.7米,厚0.6——0.9米。墓室内置一座石,为两坡水屋宇造型,石椁内并排两座石棺床,应为夫妻合葬墓。太王陵是高句丽王陵丧葬制度的综合载体,在考证王陵史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对于研究高句丽王陵结构、丧葬制度,建筑理念等信息具有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了解好太王统治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p> 长 寿 王 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简 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东方金字塔一长寿王陵,又名将军坟,5A级景区。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石结构陵墓,为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之陵,建于公元5世纪。外观呈截尖方锥形,有“东方金字塔”之美誉。陵墓为方坛阶梯石室墓,正方形,边长31.58米,高13.1米。墓室筑于四五级阶坛中央,墓顶用一50余吨巨石封盖,墓顶原有享堂一类的建筑。墓基环周有11块重10余吨的巨石倚护。东北侧有陪坟多座。西南200米有祭祀遗址,面积5公顷。长寿王陵陵园设计完美,石造工艺精细考究,堪称高句丽石结构陵墓的巅峰之作,亦是绝世之陵自此以后石造陵墓不再见诸高句丽王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寿王凌景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寿王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句丽中晚期王陵,俗称“将军坟”。方形阶坛石室墓,边长31.58米,高13.1米。阶坛7级,砌石22层,环周存11块倚护的巨石。墓道口开于第5级阶坛中间,内有两具石棺床。墓顶用整块巨石封盖,周边石条凿有等距的圆孔,发现过莲花纹瓦当、残瓦、铁链等,知原有墓上建筑。陵北侧有陪坟和祭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寿王陵1号陪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句丽王族墓葬,阶坛形制与将军坟略同。为阶坛石室墓,只是规模较小,无大块护坟石。其上部形制近乎石棚墓,通高4.72米。外侧砌有阶坛,第一级阶坛边长9.22米,墓室用3块巨石围成,上加巨型盖石为顶,墓门以大石封堵,墓外有卵石铺成的墓域。这种复古形式表明了高句丽墓制的多源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寿王陵1号陪坟,墓主人可能是长寿王的妃子或近臣。墓葬高4.72米,建有两级阶坛。第一级阶坛用6层条石砌筑,边长9.22米。第二级阶坛东北现存3层砌石。所用条石边缘凿有凸棱,层层咬合砌筑。因规模较小,无护坟石。墓室建于第一级级阶坛的第5层条石上面,东西北三面用单块巨石砌筑,平面呈长方形,长2.6米,宽1.22米,高1.6米。盖顶石为一整块岩石,长5.5米,宽4.6米,厚0.4米——1米,下沿内侧一周凿有凹槽,为防水措施。现存葬上部形制近乎石棚,墓,外有大块卵石铺成的墓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废弃的祭坛遗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寿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井亭</p> 集 安 博 物 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简 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集安市博物馆,二级博物馆,4A级景区。位于吉林省通化集安市建设街,占地面积13120平方米,建筑面积6459平方米,1958年9月15日,在原集安农业展览馆的基础上成立集安博物馆。1988年改名集安市博物馆,截至2022年,馆藏文物10900件/套,珍贵文物269件/套。1994年12月,集安市博物馆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战国至秦汉,中原战乱频繁,大量移民进入辽东。集安等地多次大量出土燕赵秦汉货币和其它文物,集安高台子出土的赵国阳安君剑,长白八道沟出土的蔺相如戈,都是有名的三晋兵器,说明战国时期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已对长白山地区各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辽东广大地区设玄、乐浪、临屯、真番四郡,高句丽及附近的部族都成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的编户齐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公元前37年,邹牟(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立政权,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都国内城长达425年,这正是高句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疆域扩大的重要时期,都城的建设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公元427年,移都平壤(今朝鲜平壤)之后,国内城仍然做为高句丽别都,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战略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碑介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集安高句丽碑是由集安村民在麻线河挖取石块时发现的。石碑由一整块花岗岩加工而成,碑体作“主”形,上部窄,下部宽,右上角有缺损,底部中间有榫头,原应有碑座。碑身正反两面经过精细加工,平整光滑。正面上半部碑文磨蚀严重,下半部碑文较清晰,现可辨识150余字。反面似被人为损毁,仅中部可见一行字字划残缺,难以辨识。碑身左右两侧亦经过加工,但未发现字迹。集安高句丽碑主要是针对高句丽陵墓烟户被买卖的问题,重申律令,禁止买卖,刊石立碑,铭刻烟户,以示后世。碑文与好太王碑可相互印证,对于研究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句丽地区出产果下马,身材较矮,便走山路,是高句丽常用的座骑。马上配备精良的马具有鞍桥、马镫、衔镳、马铃、当卢、节约、杏叶及各种带饰。高句丽王和贵族经常使用鎏金马具鞍桥、马镫等经过鎏金制成,金光灿然,有高贵之象。工艺是由中原与北方民族传播而来,在其制作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鎏金素面马具和鎏金镂空马具最具代表性,揭示了高句丽高超的生产制作水平,对古代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马具也产生了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句丽军队拥有先进的防御性装备,将领和武士身披铁铠甲、头戴兜鍪,士兵穿战袍、着皮甲,战马也装备铁甲、当卢、障泥、寄生、铁掌。高句丽所在地区山路险峻,冬季气候严寒,为便于山路行走防滑,将士多配备钉鞋。山城遗址中多出土头盔、甲片、铁钉履等实物,其中鎏金甲片和鎏金钉鞋造型独特、制作精美。墓葬壁画中也有身着甲胄的武士和披着铠甲的战马图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句丽人的服饰有明显的身份等级之别,“常从玄郡受(汉)朝服衣帻”,王及贵族使用汉官服装,按等级穿着,后自成体系。高句丽王衣着五彩锦绣服,饰以金银饰品.贵族大臣按官职大小选用各种饰花色的服饰,也以金银为饰,帽上饰鸟羽。平民百姓用粗麻布和野兽毛皮缝制衣服,无刺绣,少颜色。男子以短上衣和裤子为最基本服装,直领交襟式,有裸边,腰束带。女子的基本服饰是短上衣、裤子和长裙,衣服领口、袖口、前襟、金花底边有饰,长裙百褶或加裸有不同的花色,以显示其身份和地位的不同。高句丽人利用金银、宝石、鸟羽制作成各种饰品。工艺高超,做工精美,有冠饰、耳饰、颈饰、腕饰、带饰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陵主要特征</p><p class="ql-block">一、这些王陵是同时期墓葬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代表。</p><p class="ql-block">二、陵墓上有瓦。但这种覆盖瓦的墓葬极少,结合文献中“唯官署、寺庙、宫室乃用瓦”的记载,可知高句丽人对瓦的使用有严格的限制。此特征有诸多已知王陵的实例可以为证。</p><p class="ql-block">三、有陪葬墓和祭台。高句丽早期王陵应该保存较浓厚的原始血缘传统,族葬的表现形式首先是陪葬墓。随着王权意识的深化和外来影响,祭台的出现、祭台与陪葬墓共存、专用祭台等成为其又一明显标志。</p><p class="ql-block">四、葬地选址具有传统习俗与风水思想结合的特点。早期王陵高踞崖边,中期下移至一级阶地之高阜。均以山为屏,以水为邻。</p><p class="ql-block">五、墓葬独立并有墓域。此特征在早期陵墓中表现得不很明显,还保留着较浓厚的旧俗。中期以后因墓周开阔,礼制完善,其墓域亦随之增大。中期后段始见陵垣、建筑址(宫殿)等。</p><p class="ql-block">六、发现的遗物中有特殊的象征王权、仪仗类文物。但此特征因条件所限,不具普遍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鎏金镂空慢架与案足配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铜质鎏金镂空幔架与案足,2003年出土于太王陵南侧积石中。鎏金镂空幔架由蟠螭纹、云纹图案构成,制作精美,系悬挂幔帐的装饰架。案足素面鎏金,作马蹄形,系几案立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集安境内的高句丽壁画古墓出现在公元4世纪中叶,墓葬形制以封土石室墓为主,也有少量的积石石室墓和砖室墓。较早的壁画绘在墓室白灰墙壁上,内容以社会风俗为主,接着出现一批装饰纹样和神灵飞仙的图像,较晚的壁画直接绘在墓室石壁上,以四神和星象为主。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内容丰富,生动描绘出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风、民俗等生活场景。具有中原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又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堪称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结末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同古代其他民族一样,高句丽民族和政权的兴衰也经历了形成、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纵观高句丽705年的历史,以国内城、丸都山城为都的425年是其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莫定了高句丽的疆域和地位,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高句丽历史文物陈列以其独特的文化和神奇的魅力,向人们述说着高句丽曾经的辉煌和沧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集安博物馆广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