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世界日报看到《读者文摘》中文版停刊的一些相关文章和报道,尽管我从来没看过读过《读者文摘》中文版,之前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但30多年前却订阅过整整两年的英文版《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说我订阅过其实也不准确,严格地说,是一个校友用我的地址姓名订阅的。而我在出国之前是中国同名杂志《读者文摘》(后来更名为《读者》)的忠实订户,虽然彼《读者文摘》不是此《读者文摘》,但多少还是有一些渊源,所以值得记一笔。<br> 记得大约是91年的某一天,我们那时候还住在温哥华一所大学校园的学生公寓,信箱里突然收到一本英文版《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收件人就是我的姓名。我一边看,一边纳闷我怎么会收到一本我从来没有订阅的期刊,丈夫说也许是编辑部免费赠送的,让你读完后喜欢上就会去订阅。我当时也没多想,觉得这么好的杂志,又不用花钱,感觉像是捡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读得很是惬意。<br> 直到大约两星期后,我们在欢送一个即将启程到美国做博士后的小学弟校友时,他才突然想起来对我说,他给我订了一本叫Reader's Digest的杂志。“怎么会想起花那么多钱给我订一份杂志?”我奇怪地问他。“你不是喜欢读者文摘吗?这才是原汁原味原装的啊。”他开玩笑地说。我想起他这句话是针对我前一段托他回国探亲时帮我带回几套国内杂志《读者文摘》合订本的事。<br> 说起国内这本《读者文摘》,我相信八十年代在中国学习工作过的青年人或知识界,几乎没人不知道这本杂志,那是中国西北省份甘肃人民出版社两个理工科出身的编辑,白手起家办起来的一本刊物。这本杂志于1981年4月创刊,首印3万份,除了新华书店订购了一部分,剩下的一万多份全靠出版社编辑们于下班后用自行车驮着,到热闹的街口叫卖。<div> 就是这样一本诞生于中国边陲城市兰州,最初销路不畅的杂志,最终以其风格新颖、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而获得了市场认可。1981年底,《读者文摘》的月发行量就达到了9万份,1984年印数突破100万份,接着短短几年就成了中国最受欢迎,最畅销的杂志,到2000年以后,销量超过1000万份,仅次于美国《读者文摘》和《电视指南》。后来,由于和美国《读者文摘》中文名的版权之争,于1993年改名为《读者》,几年后又主动放弃了英文译名 “READERS” 的注册商标,启用新的汉语拼音商标 “DUZHE” 。20年前我回国时在一个书城看到改名后的《读者》,特地买了一本留作纪念(如图)。<br></div> 八十年代,拥有一份《读者文摘》,阅读《读者文摘》几乎成了很多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那既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种撷取知识,拓宽眼界的源泉,更是打开通往世界的一扇窗,因此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我就是那千千万万个读者之一,不仅连续几年订阅,从不间断,临出国时还托老师帮忙订阅合订本,最后由小学弟校友回国探亲时帮我带回加拿大。<br> 不过,虽然我们之间关系很好,但我觉得仅凭我订阅过中国的《读者文摘》,肯定不会是穷留学生小学弟花血本送我订阅两年杂志的理由。果然,他没过几分钟自己就憋不住,说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实情。<br> 原来他在博士答辩的前两个星期,信箱里收到一个中奖通知,恭喜他有幸获得一个大奖(很大的一笔奖金,具体数目忘记了),只要满足两个条件中的一条,就立刻可以得到大奖。一个是某个星期天亲自到某个小城去参加一个讲座,听完讲座后再顺便领奖,另一个条件是订阅两年的读者文摘杂志,它们收到订阅表格和订费后就会送出大奖。<br> 那时候他正准备博士答辩,忙得昏天黑地,哪有时间驱车几个小时去领奖,再说他也没有汽车,所以就选择订阅两年杂志。考虑到他答辩完就要到美国去做博士后,房子已经退掉,地址不再使用,于是就填了我家地址和我的名字。博士答辩完后的某一天,他收拾行装时,无意中看到那张中奖通知,这次他仔仔细细看了几遍,才发现在那行大大的恭喜(Congratulations)后面还有一串小得不能再小的字,那串字的意思是他只不过是大奖候选人之一(one of the candidates)。<br> 有趣的是,同一个时间住我家楼下的另一家孙姓中国留学生也同样上了大奖的当,只不过他们选择去听讲座领奖。那天他们一家三口穿得漂漂亮亮,开车三个多小时到了美加边界的一个小镇。进入大堂才被告知要先花至少两百多块钱买一个某公司正在展销的厨房电器,才可以进入抽奖程序。他们意识到抽中大奖的几率跟中彩票一样渺茫,只好垂头丧气地打道回府了。<br> 就这样,由于校友对大奖的渴望和上当,让我有了两年Reader's Digest的阅读印记。《Reader's Digest》是由德威特-华莱士DeWitt Wallace和妻子 Lila Bell Wallace于1922年在美国创办,以各类报刊中的精彩文章摘录而大受欢迎,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大众娱乐、运动保健、美食旅游、金融政治、科学启迪、文化艺术,名人轶事,家居园艺等众多方面,既贴近读者生活,又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几乎是一本迷你百科全书,故而在杂志界享有崇高声誉。尽管当时读过的绝大多数内容我现在都忘记了,只有一些模模糊糊的记忆碎片,却仍然不失为一段美好的阅读与学习经历。<br> 上面东拉西扯说了一大堆,似乎跟《读者文摘》中文版毫不相干,但现在知道了它于1965年由林语堂先生之女林太乙女士出任首位总编辑,而林语堂先生曾经任过母校文学院院长,我们在不同时间走进过同一个校园,我的书架上还摆着他的书,不知道这算不算扯上一丝关系?哈哈!<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