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p class="ql-block">  语文从不是孤立的文字艺术,而是与生活同频的生动回响;真正的知识习得,从不在书本的方寸之间,而在课本与现实碰撞的交汇之处。</p><p class="ql-block">     本学期,我带着学生跳出传统课堂的框架,开启了一场“接地气”的语文探索之旅。我们打破教室围墙,让学生带着“语文工具箱”走进真实场景——在语言实践里学通讯、访人物,悟精神,抒真情。</p><p class="ql-block">     他们走出教室,倾听平凡劳动者的故事,与校园里的坚守者对话;过程中或许遇过访谈的局促、写作的瓶颈,但正是这些小小的挫折,让成长有了更真切的重量。</p><p class="ql-block">     而这本《劳动光荣》特刊,便是这场旅程最好的见证。它不是简单的作业集合,而是学生用脚步丈量生活、用真心感受劳动、用笔墨熔铸思考的成长勋章,每一页都闪耀着语文与生活交融的光芒。</p>  教材分析:于人物通讯中见时代风貌  <p class="ql-block">  本单元精选了三篇经典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它们分别刻画了科学家、劳动者和时代楷模的动人形象,是进行立德树人和审美教育的绝佳范本。</p><p class="ql-block">     1. 文体范式:深入学习人物通讯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2. 精神底色:挖掘人物身上闪耀的敬业、奉献、创新、执着的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p><p class="ql-block">     3. 表达技巧:赏析通过典型事件、细节描写、言行刻画来塑造人物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4.实践桥梁: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等课文的思辨性与访谈的实践性相结合,学习如何准备、提问与记录。</p>  教学目标:从知识到素养的跨越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语言建构与运用</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掌握人物通讯的文体知识,并能运用其基本结构进行写作。</p><p class="ql-block">     学习颁奖词的文体特征与语言风格,进行仿写与创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访谈的“失败-反思-优化”循环中,提升沟通协作与应变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思维发展与提升】</b></p><p class="ql-block">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文本,发展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p><p class="ql-block">     在访谈与写作中,锻炼信息筛选、整合与创造性表达的思维能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审美鉴赏与创造】</b></p><p class="ql-block">     鉴赏文本中的人物美、情感美和语言美。</p><p class="ql-block">     创造性地完成具有个人风格与审美价值的通讯作品与颁奖词。</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文化传承与理解】</b></p><p class="ql-block">    深刻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内涵。</p><p class="ql-block">    传承中华民族勤劳、奉献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p>  设计思路:在真实情境中深度学习  <p class="ql-block">  我们创设了“校园《劳动光荣》主题特刊编辑部”的总情境,以输出成果(特刊)为最终目标,反向设计教学流程。</p><p class="ql-block">     任务先行:首课即发布“主编任务”,让学生带着使命感和明确目标进入学习。</p><p class="ql-block">     成果导向:所有学习活动都指向特刊核心组件,将所有学习活动串联起来。</p><p class="ql-block">     复盘迭代:特别强调“反思”环节,将访谈中的挫折转化为最宝贵的经验积累。</p>  教学过程:五次进阶,一场蜕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一站:品读文本,初识“通讯”之美</b></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化身“文体分析师”,深入三篇课文,剖析事迹,提炼品质。学生们沉浸文本,通过小组合作,梳理人物事迹,提炼精神品质。逐步概括出人物通讯的“金三角”:典型事例为骨,生动细节为肉,崇高精神为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二站:致敬楷模,淬炼颁奖词</b></p><p class="ql-block">      借鉴《感动中国》颁奖词的凝练与深情,学生们尝试为课本中的人物撰写颁奖词。他们字斟句酌,反复锤炼,力求用最精粹的语言,捕捉最闪耀的精神光芒。这一刻,文字被赋予了温度和重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三站:学法迁移,设计“访谈记录表”</b></p><p class="ql-block">    “如何走近我们身边的劳动者?”同学们将目光投向校园。保安大叔、食堂阿姨、保洁员、老师、校长……他们拿起笔,与第四单元进行实践联动,开始学习设计访谈提纲,思考如何提出开放而温暖的问题,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万全准备。</p><p class="ql-block">    然而,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p><p class="ql-block">    问题生硬:设计的问题像审问,无法打开对方的话匣子。</p><p class="ql-block">    遭遇拒绝:精心准备的采访,因对方忙碌或不善言谈而被迫中断。</p><p class="ql-block">    沟通失措:现场紧张,忘了关键追问,或团队分工混乱。</p><p class="ql-block">    幸好,孩子们早有准备!各小组启动备用方案:重新评估人选、用更生活化的语言打磨问题、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演练……挫折,成为了最好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四站:实战访谈,用真诚叩开心扉</b></p><p class="ql-block">     带着修改后的方案,同学们走出教室。带着真诚与敬意,去采访那些日日相见却未必真正了解的校园劳动者。一次次的对话,不仅积累了鲜活的写作素材,更是一次深刻的共情教育与劳动教育。他们记录下的,不仅是工作流程,更是汗水背后的故事与心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五站:匠心汇编,成刊致敬</b></p><p class="ql-block">     将沉甸甸的访谈素材整理成文,撰写通讯,为之配上颁奖词。最后,共同执笔为特刊写下卷首语,抒发对这场学习之旅的感悟,对所有劳动者的礼赞。当所有作品汇编成册,一份独一无二的班级成果熠熠生辉。</p>  教学反思:美在过程中绽放  <p class="ql-block">  这不仅仅是一堂语文课,更是一趟关于“发现”与“致敬”的旅程。它最大的魅力在于让学生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     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练”:学生遭遇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并学会了如何应对。</p><p class="ql-block">     从“学习语文”到“用语文学习”:语文成为了认识社会、与人沟通、表达自我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从“仰视英雄”到“平视平凡”:学生们发现,伟大蕴于平凡,英雄就在身边。他们学会了用笔杆子传递敬意,这是最动人的劳动教育。</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关于劳动的教育,关于沟通的学习,关于成长的淬炼。学生经历的种种与反思,将远比知识本身,更让他们铭记于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