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高境庙

方晴

孙女进入交大附中读六年级,放学时分,我常骑车去接她。沿殷高东路向西,穿过国权北路,便进入宝山区高境镇的殷高路。交大附中正坐落于此。高境镇位于宝山南部,南接虹口与静安(原是普陀区),东邻杨浦,西连庙行,北接淞南镇与张庙街道。 “高境”一名,源于高境庙。该庙始建于元至元末年(1368年),原址在高境村张奚宅西侧、吉浦河东岸。初为道教宫观,1924年后成为佛道共祀的庙宇,曾是江湾地区规模宏大、香火鼎盛的寺庙之一。淞沪抗战期间,高境庙更一度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的指挥部。可惜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遭炮火摧毁,仅存残垣断壁。战后,一位杨姓老道士发起募资重建。然而1966年文革时期,庙再遭拆毁。1980年,因疏浚小吉浦河,庙基彻底湮没。如今,高境庙作为实体建筑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个地名,一段历史。 <p class="ql-block">我对高境镇的历史产生了兴趣,进一步查阅得知:高境1958年划入宝山县,属先锋公社;1959年析出设立江湾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撤乡设高境镇。1986年,江湾乡走出人民公社旧体制,全面推进农村城市化。2006年,高境镇撤销最后一个行政村——高境村,彻底告别“农村”身份,全面迈入城市化。</p> <p class="ql-block">承载这段历史记忆的,是高境源广场。它位于殷高西路淞沪铁路原高境庙站旧址,堪称一座“露天历史博物馆”。广场陈列着淞沪铁路的历史介绍,以及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英雄蔡廷锴、张治中、谢晋元,还有陈毅、粟裕、蔡元培、黄炎培、陈嘉庚等历史人物的青铜高浮雕,并镌刻高境镇地图,成为延续历史文脉的公共空间。</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还立有一座“高境庙纪念村”牌坊。高境庙一带曾是淞沪抗战的主战场,竹园墩、夏家塘、浦西宅、徐家巷、孟家宅等地房屋尽毁,百姓流离失所。战后,上海市地方协会牵头募集60万元,其中6万元用于在高境、庙行、大场、马桥四处捐建纪念村。“高境庙纪念村”于1932年10月落成,建有132间房屋、一座礼堂和一所校舍。牌坊由黄炎培先生题字,为钢筋水泥结构,四柱三间重檐式,华表柱周祥云环绕,高6.3米,宽8.5米,地表可见部分4.5米,地下基础深1.8米,现为宝山区不可移动文物</p> 原松沪铁路高境庙站 原高境纪念村 <p class="ql-block">八.一二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作战场景。</p> <p class="ql-block">交大附中依附在小吉浦河旁,河水静静流淌。这河水仿佛低声诉说着过往:南宋时期,此处为韩世忠训练水军之地;1932年,蔡廷锴将军率部在高境庙与日军激战三十三天,粉碎其“四小时占领上海”的妄言,沉重打击侵略者气焰,极大鼓舞全国抗战士气。</p> <br>如今的高境,已发展为宝山南部高度城市化的区域,正着力打造“高境科创小镇”,推动产业从房地产主导向新兴科技转型。截至2018年底,服务业占经济比重已升至50%。镇重点发展软件信息、物联网、能源科技、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等产业,通过“市区联手、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成功打造多个特色园区。如位于逸仙路1328号的“临港新业坊·源创”,由老厂房改造而成,构建集产、学、研、展、商于一体的复合园区,聚焦邮轮经济、文化创新与电竞等新业态。 <p class="ql-block">站在殷高路与逸仙路的五叉路口,车流如织、行人匆匆,逸仙路高架与地铁3号线高架如游龙奔腾——这番热闹景象,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乡野之地。如今市中心也难得见到如此蓬勃的场面。从历史悠久的江南乡邑,到历经战火洗礼,再转型为现代化科创小镇,高境镇的发展可视为上海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p> 在追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同时,高境并未忘记守护历史文脉。虽实体无存却永载史册的“高境庙”,历经沧桑得以保存的“纪念村牌坊”,都在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英勇过往与家国情怀。它们值得每一位路过或居住于此的人了解、铭记。 资料、部分图片选自网络<div> 2025年9月21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