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倚晴园】

感谢有您

<p class="ql-block"><br></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凤泊鸾飘别忧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生花草梦苏州</div><br><br>  梦苏州,苏州有让人魂牵梦萦的资本。<br><br>  苏州建城两千五百多年来,经过一代一代苏州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把苏州打造成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东方水城”,最为人乐道的是苏州园林。<br><br>  苏州园林历史久远,起始于春秋后期,至北宋,造园风行一时,沧浪亭、万卷堂便是其杰作,明清是苏州园林发展的巅峰时期。<br><br>  苏州园林达到两百五十余处,今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狮子林、沧浪亭、艺圃、藕园、退思园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br><br>  苏州文化的底蕴,因这些园子更加厚重,每个园子都有自己的一段历史,向人们诉说苏州园林的沧桑。<br>  <br>  倚晴园位于常熟市北门大街45号虞山公园内,始建于1979年,园内景观以倚晴楼为主景,楼内匾额为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所提,以此楼为中心建两亭及百米曲廊,围以青墙黛瓦,楼前凿小池、叠湖石,植桂花、修竹等。<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园为一封闭庭院,结构精致,小巧优美,环境幽雅,景点荟萃,可称微型园林杰作,也是常熟市园林中独具特色的园中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从周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父,古建筑园林大师,在建筑界有“北梁南陈”之说,北有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南有古园林大家陈从周。</p><p class="ql-block"><br></p>   远远便望见了那座矗立在草坪上的大型石头雕塑,“虞山公园”这里是虞山公园东门,里面藏一座小园——倚晴园,自有其玲秀与风骨。🔺   踏入虞山公园园门,门口十几米右侧迎面而来的是一扇石库门,不过两米宽,低调得几乎让人忽略。🔺   门楣上方镶着刻有“倚晴园”砖匾,端秀儒雅简朴而精致。🔺   跨门而入,眼前豁然开朗。园中绿意盎然,阳光透过枝叶洒在青砖地上,斑驳如画。园内现为茶室,清幽中透着烟火气,仿佛时光在这里慢了下来。🔺   北面直对小亭,亭为方形,单檐卷棚式。红漆木构的梁柱、镂空花窗与门楣雕花,展现出中式榫卯工艺的精巧;檐下暖光古灯、石板台阶与素白围墙,复刻了江南宅园“粉墙黛瓦、朱栏绮户”的经典意象。🔺   西面墙上的牌匾写着“苏州园林倚晴园”,端庄醒目,昭示着这座园林已正式纳入“苏州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品牌的体系之中,成为苏州古典园林群落中一颗承古续今的文化明珠。🔺   牌匾左侧是镂空梅花花窗,透过窗格,园中景致若隐若现,似浮雕,又似画中画。🔺   亭北面是小园,透过木雕窗棂,一株老树映入眼帘,枝干苍劲,藤蔓缠绕,仿佛在讲述着岁月的故事。园中石径蜿蜒,白墙黛瓦,一派江南风骨。🔺   这里没有喧嚣,没有张扬,只是一声轻唤,便将人引入一段静谧时光。🔺   沿着红柱灰砖的走廊缓步前行,脚步声轻,心也静。远处石门若隐若现,仿佛通向另一个世界。🔺   这里的每一步,都像是走进了古人的诗画之中。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落在肩头,暖暖的,像极了老友的问候。🔺   廊南侧的窗雕中一只鹿跃然其上,姿态优雅,寓意吉祥。古人以鹿喻“禄”,寄托着对富贵与长寿的向往。这不只是装饰,更是文化的延续。🔺   廊北侧也是窗雕中一只鹿跃然其上,驻足凝望,那鹿仿佛要跃出窗棂,带着我走入一个充满祝福的世界。🔺   没几步就迈进了百米曲廊的一端,左行沿曲廊向前数米。🔺   在东西粉墙上有一面漏窗,透出了里外的天地,那漏窗似浮雕,空透生秀。透过窗格,园中景致若隐若现,似浮雕,又似画中画。🔺   向西拐沿曲廊向前数米,拾级而上,便进入“晚翠亭”,站于亭中,全园景色尽收眼底,绿树、假山、池水、亭台,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晚翠亭”西面是堆叠颇为精巧的假山,假山下有一汪池水,数尾红色小鱼游弋其间。🔺   离开“晚翠亭”沿廊向西就是百米曲廊。🔺   离开曲廊,沿着小路向西走去,脚下是石阶铺就的小径,南侧小溪两旁假山错落有致,仿佛在低语。山石间绿意盎然,藤蔓缠绕,仿佛时光在这里也放慢了脚步。🔺   小路南侧是一条小溪,溪水潺潺,仿佛在吟唱一首古老的歌谣。石桥横跨其上,桥身古朴,桥下流水清澈,两岸绿植繁茂,假山错落,掩映着远处的白墙黑瓦,宛如一幅水墨画卷。🔺   溪水清澈,绿植繁茂,石桥静卧,倒影如画。驻足桥头,望着水中那片倒影,仿佛看见了另一个自己,那个曾在梦中游历江南的自己。🔺   “晚翠亭”立于高处,飞檐翘角,深红柱子映着绿树,庄重而典雅。亭下小桥流水,假山错落,一派自然之趣。🔺   踏上石板小桥,便到了“晚翠亭”。“晚翠亭”立于高处,飞檐翘角,深红柱子映着绿树,庄重而典雅。亭下小桥流水,假山错落,一派自然之趣。🔺   “晚翠亭”亭内陈设古色古香,仿佛随时有人来此煮茶论道。🔺   “晚翠亭”南设有石阶,阳光透过树影洒在台阶上,斑驳陆离,缓步而下,来到亭下。🔺   亭西侧便是“倚晴楼”,“倚晴楼”坐北朝南,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为两层的轩式建筑,是园中最为醒目的景致。🔺   如今,这里已作为茶室对外开放。可供小憩,大家一起围坐,品茗赏景,谈笑风生。🔺   “倚晴楼”取“倚晴空而揽胜,伴清风以怡情”之意,是一座融江南古典美学与人文意趣于一体的传统楼阁。建筑循古法营造,飞檐翘角展灵动之姿,朱红梁柱衬典雅之态,镂空雕花栏板尽显匠艺精巧。🔺   站在二楼外廊,园中景色一览无遗。🔺   走进“倚晴楼”,楼内陈设古色古香。一楼摆着长条桩桌,桌上有全套的茶具。雕花门窗棂外,绿意盎然,茶香袅袅,仿佛整个园子都在这一盏茶中缓缓舒展。🔺   上得二楼,居中的同样是一张长条桌。内正上方挂有"倚晴楼"匾额,为陈从周书。🔺   室内素白墙面两扇八角形木雕花窗是视觉焦点——镂空纹样如冰裂般错落,中间两幅水墨书画挂轴相映成趣。在这里,一盏茶、一轴画、一扇窗,便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从容哲学,写进了生活的每一处细节。🔺   站在二楼外廊,园内景色尽收眼底,向远处眺望,还能欣赏虞山美景。近可观赏红枫林,远能遥眺虞山美景。🔺   离开“倚晴楼”向西,沿由鹅卵石铺成的小径缓步前行,两旁绿意盎然,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   “归飞亭”立于西南一角,座西朝东,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亭内有月亮门,穿过圆洞门,背面是“倚晴楼”西门。🔺   西门的墙角藤蔓攀爬,几株翠竹随风轻摇,石子小路蜿蜒其间,幽静自然。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宁静与岁月的温柔。🔺   “归飞亭”向北和百米曲廊相联,沿着曲廊缓步前行。廊内各形的镂空窗将阳光剪成斑驳的碎片,洒在青石板上。🔺   继续向北,园中的气息愈发幽深。白墙黛瓦的建筑掩映在树影之间,这一寸一尺间悄然流淌的静气。屋檐微微翘起,像一句未说完的诗。🔺   曲廊尽头,一道宝瓶形的洞门静静伫立。瓶口圆润,墙影斜落,像是为往来行人轻轻推开一扇通往安宁的门。“瓶”与“平”同音,古人以形寄意,愿行过此处的人,皆得平安。🔺   穿过洞门,豁然开朗,仿佛也卸下了一些尘世的重量,走进了一片被时光温柔包裹的天地。🔺   不远处,一口古井静静伫立,此井名为“义井”,上有小说家曾朴之父曾之撰的题字。🔺   井木栏刻着“义井”二字,笔力沉稳,出自曾之撰之手。井水清澈见底,映着天光云影,俯身细看,仿佛听见了百年前汲水的辘轳声,听见了园中旧主在此低语、品茗、赏月。一井一世界,它不言,却道尽沧桑。🔺   从井边向东步入园内东面的曲廊。假山叠石间,流水潺潺,水声清越,如琴音低诉。🔺   又一扇几何纹样的窗前,窗格如钱,线条流畅,窗外假山石形态天然,屋檐下瓦片整齐排列,树影斜倚,静美如画。这样的细节,不张扬,却处处见匠心。古人造园,不只是造景,更是造境,造一个能让人心安的梦。🔺   长长的曲廊依旧延伸,深红廊柱、灰瓦白墙,扇形的窗洞将园景一帧帧框成画。🔺   六边形的窗洞将园景一帧帧框成画。两侧窗格通透,阳光穿过树叶,在地面绘出流动的光影,仿佛走进了古人的诗境。🔺   这条长廊,像是时间的甬道,望得见远处的树影、竹丛、石径。每一步都像在翻一页泛黄的书,字句无声,却意味深长。因为每一步,都是归处。🔺   廊尽处,又是一扇窗,窗外绿意扑面,阳光洒在石板地上,风轻轻摇动芭蕉叶。🔺   窗格的几何纹路在阳光下投下细密的影,像是时光的密码。仿佛看见匠人一刀一刻的专注,中式建筑的美,从来不在浮华,而在这一线一格间,藏着的千年文心。🔺   沿曲廊继续向北,花坛里草木葱茏。阳光斜照,整个园子像被镀上了一层薄金。🔺   一扇莲花形的窗前,窗外芭蕉轻摇,绿意如潮。那窗,像一朵盛开的莲,洁净、柔美,又带着几分禅意。心也如莲开,不染尘埃,真美,美得让人想写一首诗,又怕惊扰了它的静。🔺   继续北行来到“倚晴园”北门,穿过门厅月亮门,视线豁然开朗。门外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厅中摆着几张白椅白桌,干净朴素,像是专为等一个倦了的旅人而设。坐在其中片刻,看云影掠过屋脊,听风穿过林梢,忽然明白,园林之美,不仅在于曲径通幽,也在于这一开一合之间的呼吸节奏。🔺   对面就是常熟古城墙的“镇海台”。🔺   “倚晴园”北门是典型的中式古典园林建筑,融合了传统营造技艺与园林美学。“倚晴园”北门坐落在石砌台基之上,石阶层层,栏杆雕花细腻。🔺   拾级而上,脚底传来石阶的坚实感,栏杆上的雕花已有些岁月痕迹,却更显温厚。🔺   “倚晴园”北门,座南朝北,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亭内有月亮门,门前两侧各一只和爱可亲的石狮。微笑着欢迎来客到来。🔺   亭内那道月亮门,如一轮凝固的月,引人步入另一重天地。月亮门上方高悬“倚晴园”匾额,门厅内有一座窗棂插屏。🔺   透过窗棂木格疏密有致,透过那层层叠叠的花格,园中景致若隐若现:芭蕉舒展着宽大的叶子,假山石错落成趣,园中有景,也有人,人景相融,却不喧宾夺主。这便是园林的智慧——既容得下孤寂,也容得下温情。🔺   “倚晴园”东门对面是常熟古城墙“镇海台”,常熟城墙,始建于西晋太康四年,同北京的八达岭长城相似,被誉为“江南小长城”。城墙从虞山山北的“镇海台”起,经过山顶的虞山门,再到虞山山南的阜城门止,全长1400米。🔺   “镇海台”的城墙厚重而沉静,深色砖石层层叠叠,像一本合上的史书。牌匾上“镇海台”三字苍劲有力,虽经风雨,依旧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