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根植诸冯 德孝冠诸峰

牛新生

<p class="ql-block">这段时间,雨一直下个不停,丝毫没有缓下来的意思。看来这龙王老儿说不得也夸不得。似乎是天漏了?我看又不像。似乎是上级老龙王要出巡?分管各处的江河小溪的小龙虾要做出时刻准备着出门迎接的样子?各自都把自己的道槽里的水添得满满当当的!</p><p class="ql-block">一路上涑水河,洮水,亳清河,滋峪河比比皆是。湍急的河水撞击着河道里鹅卵石,哗哗作响,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耀眼的磷光,那股子劲都赶上太马争冠的气势了。而小浪底水库却沉稳得很,防洪清库存早早把水位限制在较低水平,一副稳坐泰山的姿态,好像这些和它没多大关系?我有时想,自然和社会都是一样样的。有时候不是因为你骨子里就性子急,而是你不够大,不够壮。</p><p class="ql-block">显然,也有些就玩过头了……道上的水不满,倒是把路基漩出来个涡,里面甚至还能蜗居一条龙。</p> <p class="ql-block">《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p><p class="ql-block">夏县西运城东之间有条鸣条岗,正好把涑水河折向北去了,没伤着盐池,我想鸣条就在鸣条岗上吧。负夏在如今的垣曲县同善村或附近。而诸冯就是如今垣曲诸冯村,是舜乡之根。</p><p class="ql-block">我去了,就我和姚重华俩人,他还锁在庙里。</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倒有种舜王姚重华的那般豪迈之气魄。冠带历山,玉带黄河,上有姚墟舜石,下有圣泉滋水。大好河山 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在这里最合适。</p> <p class="ql-block">我尊重历史,但也对历史持怀疑和批评的态度。</p><p class="ql-block">《孟子》曰舜,就像吾曰孟子。有时你会发现昨日之事,今日说得都不一样了,何况上千年的历史呢?所以,历史不值得推敲,只管听听,信就算了,至少人们一直都受它影响。</p><p class="ql-block">舜耕历山,至今舜王坪还有舜耕历山时的犁沟壕。亚高原薄涂层只能长出些花花草草,何以能长出庄稼?我便不信。当然历山大了去了,说不定先前的历山没那么高呢。舜王坪之外的历山还有好多适合人类生存生活的沟沟壑壑。</p><p class="ql-block">另外,三皇五帝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各个都是神范德孝的典范。我看不像,它连奴隶制都不算,应该还处在部落之间相食相杀的野蛮时代。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更是扯淡,更不靠谱。稍微留意一下苍梧离蒲坂多远就知道了这哪是禅位?明明就是被禅位、被软禁、被流放的结果。禅位制只能是将来式。</p><p class="ql-block">历史没有真相,它只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类为了统一认知,束缚思想,不得不把一些先知报应贯彻到子虚乌有的先古历史之中去,使大多数人不自觉地产生敬畏和信仰的觉悟。利用共识迫使单个个体不得不信,却又无从查证。从意识形态的形成开始,最后发展到人们被动相信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河东文明在黄河文明的历史长卷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考古学证实这里有早期原始人类活动的活动轨迹,有商周时期人类生活过的直接证据。也是尧舜禹的传承之地。历山也因为舜在这里制历法而得名历山,历山还是传统德孝文化重要的祭祀之地。</p> <p class="ql-block">其实,人类自省自纠的能力微乎其微,多半执迷不悟。迷恋于过去的文明,迷茫于将来的辉煌。殊不知自己就生活在过去人的理想环境中,又生活在将来人的无奈之中。</p><p class="ql-block">前后颠倒,徒生烦恼。</p> <p class="ql-block">垣曲有的玩,有山有水,最大的山是历山,也是最大的景。天盘山废了,猕猴园和皇姑幔颓了,舜王坪还在维持,望仙不断在创新。诸冯山早就免费对外开放了,平时供游人游玩和瞻仰。</p> <p class="ql-block">垣曲有的玩,有山有水。最大的水是小浪底水库,对望对面洛阳新安县的黛眉山。在这里山在水中,水在山中,水泊梁山也不过如此。有优雅的水鸟,也有刮躁的蝉声。或在船上高歌,或在水边垂钓,都是一副令人神往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太平世界,国泰民安。每个人都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国家意志。有活干,有事忙,还有赋闲,有风和自由,有诗和远方就是最理想的人类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林中闻蝉声,水中望月明。</p><p class="ql-block">心愿已满,复有何求?</p>

历山

王坪

垣曲

人类

禅位

历史

生活

孟子曰

蝉声

涑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