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野艺术 <65>

米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艺术家简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周野,原名周德波,福建省永泰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注册艺术品鉴定评估师,毕业于厦门大学,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知名作家、收藏家、书画篆刻家,师从我国著名书法篆刻大家林健。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福建省篆刻学会副秘书长,福建丹青印社社长,岭南印社顾问,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福建省收藏家协会会长、鉴定委员会主任,福建省艺术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收藏》杂志社社长,福建黄爱国拥军书画院副院长,福建省海峡百姓书画院荣誉院长,福建省海峡书画研究院研究员。2014年度入选中国百名品牌幕后英雄,2015年度入选中国文化年度人物候选人,《海峡慈善》杂志封面人物。2018年入选福建慈善十佳个人,2021年被授予福建省慈善服务特别贡献奖。</b></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幽梦雨声中】“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通过描绘春日小楼与雨声的场景,表达了深沉的相思与眷恋,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词人借景传情,展现了含蓄而深刻的美感。诗词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金谷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博山微透暖薰笼。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海棠花下去年逢。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这首词写情写思极其淡雅、雍容,笔笔含蓄,温婉深厚,极有韵味。词的上片写早春的嫩色、氤氲的熏香,引出雨中的春梦,字里行间吐露出一种淡淡的幽怨;下片则由淡变浓,从幽转明,指出思念海棠花下相识之人为忧愁之因。此篇上片笔调轻倩隐约,与下片的直透胸臆形成鲜明比照,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体验。</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花开富贵·鹊报平安】“花开富贵·鹊报平安”‌是融合了植物与鸟类吉祥意象的传统祝福语,寓意生活美满富足且喜事临门‌。牡丹等花卉的盛开象征财富与尊贵,体现对物质丰足、精神愉悦的向往 。 传统图案中常以牡丹为主体,搭配其他吉祥元素,表达“富贵绵延”的愿景 。 喜鹊被视为报喜之鸟,其鸣叫预示好运或喜事将至,民间有“灵鹊兆喜”的俗信 。 ‌唐代传说中,喜鹊曾助人昭雪冤屈,进一步强化其“带来平安”的象征意义 。 ‌ 词语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二首</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心如止水静若安澜】</p><p class="ql-block">静若可安澜,</p><p class="ql-block">雄心止水湍。</p><p class="ql-block">芲天扶志士,</p><p class="ql-block">不息自强搏。</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花开富贵鹊报平安】</p><p class="ql-block">欲知世事须赏胆,</p><p class="ql-block">不识人情只看花。</p><p class="ql-block">善第葩开长富贵,</p><p class="ql-block">庭前鹊报福祥家。</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国儒家经典《大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意指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真知。‌ 它既是认识论的方法,也是修养功夫,强调从具体事物中探究本质以通达智慧。‌‌“格物致知”由“格物”与“致知”两部分组成:“格”意为推究或穷究,“物”指事物或现象,“致”指求得或达到,“知”即知识或真知。整体可理解为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原理,从而获得深刻认知。‌‌</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出自春秋时期老子所作《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是古人留下来的智慧。它指的就是不通过直接的言语来教导,而是通过行为、态度和环境等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影响。这种方式强调内在的体验和感悟,反对过度干预和强制,倡导一种柔性、顺应自然的处世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道德经》里,老子就多次提到了这个理念。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外在的强加,而是内在的启发和引导。通过不言,教育者能够给予学习者更多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在实践中自我探索、自我成长。这样一来,不仅能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不言之教”不仅在古代有用,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重要。比如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孩子,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品格。而在社会治理中,政府也可以通过制定公平合理的制度和政策来引导公众的行为和价值观。所以说,“不言之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教育方式,它强调的是以身作则、潜移默化。</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是谁多事种芭蕉】“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出自清代文人蒋坦的散文集《秋灯琐忆》,是其与妻子关锳(秋芙)在芭蕉叶上的联句戏笔。秋芙在庭院种植芭蕉,叶大成荫。某日蒋坦因雨打芭蕉声扰心绪,戏题诗句于叶上:“‌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次日,秋芙续写:“‌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以幽默笔触点破丈夫的矛盾心理。这首诗实际上是蒋坦与妻子秋芙的一段生活趣事。蒋坦仕途不顺,一个下雨的秋夜,窗外的雨水淋在芭蕉上,导致蒋坦失眠,便在芭蕉叶上题词抱怨。原来这芭蕉是蒋坦的妻子秋芙所植,在看到丈夫的题诗后,她也回题了一句,蒋坦在看到回诗以后,却豁然开朗。此诗启示人们,不要把烦恼或不快的心情归罪于外界,烦恼由心生。</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二首</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宠为下】</p><p class="ql-block">宠辱全惊惧,</p><p class="ql-block">欲求心理衡。</p><p class="ql-block">有恩当要报,</p><p class="ql-block">善德度人生。</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是谁多事种笆蕉】</p><p class="ql-block">雨打芭蕉构失眠,</p><p class="ql-block">不须怨地又嗟天。</p><p class="ql-block">平生万事焉如意,</p><p class="ql-block">外界侵身乃故然。</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大象无形】大象无形‌是出自《道德经》的成语,原指道家哲学中“道”超越形体的至高境界,后引申为宏大壮丽的气象与包容万物的精神境界。‌‌该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与“大音希声”等并列,共同阐释“道”的无为境界。‌‌“大象”指最宏大的形象,“无形”则强调其超越具体形态的特性,体现“道”虽无形无相却包容万物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大象无形】</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晚成大器出忠门,</p><p class="ql-block">处世贤良诸众尊。</p><p class="ql-block">极至高明匡社稷,</p><p class="ql-block">堪留馨誉古今存。</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六时吉祥】佛教说“六时吉祥”,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24小时吉祥如意。这是一种美好祝福,更象征着佛菩萨对我们加持护佑无所不在。在寺院里,我们常听到有人互道“六时吉祥,法喜充满”“随喜赞叹”“愿福慧双增”......《吉祥偈》云:“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三宝哀摄受。”佛教徒常用“六时吉祥”作为祝福语送给同参道友或护法檀越。佛教“六时”的说法源于古印度。“昼夜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三时为昼)、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三时为夜)。依《大唐西域记》所述,在古印度,时间的最小单位称为刹那,一百二十刹那为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为一昼夜。佛教日常行事使用这样的时间区分,故经论之中有六时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积羽沉舟】“积羽沉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羽毛虽然轻盈,但积累得多了也能把船压沉。它用来比喻小小的坏事或不利因素,如果不断积累,最终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魏策一》,讲述的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张仪为了说服魏王背离合纵盟约,与秦国交好,用“积羽沉舟”作为比喻,指出魏国如果忽视那些看似轻微但实则积累起来能造成大祸的不利因素,就会像轻的羽毛大量堆积最终压沉大船一样,面临覆亡的危险。魏王听从了张仪的劝议,选择了与秦国“连横”。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总结为成语“积羽沉舟”,用以警示人们要重视小问题的积累,防止其酿成大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时刻警惕“积羽沉舟”的现象,及时发现并解决小问题,避免它们积累起来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比如,在企业管理中,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小问题,因为小问题积累起来也可能导致企业的重大损失,这正是“积羽沉舟”道理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积羽沉舟】</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积毛增量可沉舟,</p><p class="ql-block">壮志凌云撼斗牛。</p><p class="ql-block">老鼠崩堤难所料,</p><p class="ql-block">人间但愿广存优。</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宠为下】‌“宠为下”出自《道德经》第十三章‌,是老子提出的哲学命题,指受他人恩宠本质上是一种卑下的状态,因其会导致人格依附与心理失衡。‌‌‌“宠为下”出自《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为:“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受宠者处于从属地位,恩宠来自上位者(如君主、领导)的单向施予,体现为不对等的人际关系。‌‌得宠者因担心失去恩宠而惶惶不安(得之若惊),失宠者因恐惧地位丧失而焦虑(失之若惊),形成精神枷锁。‌‌老子反对通过取悦他人获得利益,认为这种生存方式违背“自然无为”之道,本质上降低了个体尊严。‌‌</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化禅】“化禅”意为变化代谢。该词指事物循环转化的过程,明代文献记载如水虿化为蜻蛉、蜻蛉产卵复为水虿的生物形态交替现象,体现周而复始的代谢特征。该词最早见于明代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一》,通过自然界实例阐释循环变化之理。明·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一》:“水虿化为蜻蛉,蜻蛉相交还於水中,附物散卵,出复为水虿,水虿复为蜻蛉,交相化禅,无有穷已。”</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化禅】</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蜻蛉虫类属生灵,</p><p class="ql-block">寄世轻微竟化禅。</p><p class="ql-block">於水相交随代谢,</p><p class="ql-block">无忧无虑盼高龄。</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胸中海岳梦中飞】“胸中海岳梦中飞”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字面意为胸怀如山海般壮阔,志向在梦中自由翱翔,深层表达历经世事变迁仍坚守理想的情怀。“胸中海岳”以“大海”和“山岳”比喻胸怀的广阔与志向的崇高,“梦中飞”则象征理想在精神世界中的自由驰骋。整句传递出超越现实束缚、追求精神境界的意境。‌‌该句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第33首,创作于1839年辞官南归时期。原诗前两句“少慕颜曾管乐非,胸中海岳梦中飞”形成对比:前句否定对儒家圣贤的盲目追随,后句凸显独立人格与革新志向,反映作者在政治失意后仍心系家国的思想状态。</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二首</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胸中海岳梦中飞】</p><p class="ql-block">胸中怀豁达,</p><p class="ql-block">似把海山藏。</p><p class="ql-block">堪效鹍鹏志,</p><p class="ql-block">梦飞寰宇方。</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鱼戏莲叶间】</p><p class="ql-block">丽景池塘静,</p><p class="ql-block">平波镜鉴颜。</p><p class="ql-block">蜻蜓欣点水,</p><p class="ql-block">鱼戏莲叶间。</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杏林春暖】‌“杏林春暖‌”字面指杏林春意盎然的景象,现多用于赞扬医者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典故源自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名医董奉(字君异)的轶事。他隐居庐山行医,治愈患者后不取钱财,而让重病者栽杏五株、轻病者一株。多年后杏树成林,董奉以杏换谷赈济贫民,百姓感念其德,以“杏林春暖”称颂其仁术。‌‌该故事最早见于《太平广记》引《神仙传·董奉》,后成为中医界的经典典故。‌‌</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美美与共】“美美与共”意思是将自身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美美与共”这一概念最初由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其含义是人们不仅要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地欣赏别人创造的美,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词语内涵“美美与共”的理念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鼓励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分享和欣赏各自独特的文化之美,从而推动全球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出自宋代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意思是被任用或者不被任用都取决于时运,出仕或者隐退都由自己决定,不妨闲处袖手看风云。这句词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顺其自然,不刻意强求。人生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选择。有时候,我们需要抓住机会,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有时候,我们需要放下一些东西,学会舍弃,才能更好地前行。而“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选择时,我们需要顺其自然,不刻意强求,根据自己的内心做出决定。</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思是真正的爱情不在于朝夕相处,而在于心灵的契合与彼此的理解。‌ 过度追求形影不离反而可能让感情陷入压力与矛盾,适当的距离能保持新鲜感并促进个人成长。‌“让爱情在距离中绽放更美的花朵”‌,若因无法常伴而焦虑,可尝试将注意力转向自我成长,或规划高质量的相聚时光。‌“多给彼此一些空间和时间”‌,用信任代替控制,才能实现“两情久长”的理想状态。</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就是“自然而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顶真的文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深层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茶味永石交深】茶味与金石之气的交融,在茶文化中常被视为至高境界。这种融合体现在茶的产地环境、水质选择及品饮体验中,反映了古人对茶道精神的追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出“上者生烂石”,强调茶树生长于岩石缝隙中更易形成“金石味”。清代冒襄在《岕茶汇抄》中进一步阐释,岕茶因“洞山之岕,南面阳光”的独特环境,形成“味老香淡,具芝兰金石之性”的特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指出,山泉水需兼具“清切”与“金石气”,才能与茶的“金石味”相辅相成。例如浙东日铸茶因生于岩石之上,茶味“棱棱”如剑,与“金石之气”相呼应。 ‌</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 烟云入画】“烟云入画”这个词超有诗意的,它指的是山间或空中的云雾缭绕的自然景象被巧妙地融入到绘画作品中。想象一下,那缥缈的云雾在画家的笔下变得灵动起来,虚实相生,多美呀!在艺术创作里,“烟云入画”是传统山水画的重要构图手法哦。画家们会用留白渲染、虚实结合这些技巧,把云雾的流动感和山水的空间层次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像宋代画家米芾的“米点皴”技法,用密集的墨点表现江南烟雨,那烟云与山水交融的意境,简直绝了!这个词不仅描述自然景观如画般动人,还体现了艺术家捕捉自然神韵的高超技艺呢。它可是中国传统艺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体现哦,至今仍影响着园林设计、影视美术等领域,成为东方美学的重要符号。</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间”这句诗的意思是描述鱼儿在莲叶之间自由自在地嬉戏‌。这句诗出自清朝诗人弘历的《拟江南曲县名离合五首 其一》。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鱼儿在莲叶间游弋的场景,传达出一种自在、安适的感觉。此外,诗中还提到了溪风吹动荷叶,使得荷叶轻轻摇曳,以及荷叶上的露珠滚落等景象,这些描绘进一步丰富了诗句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而美丽的荷塘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