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诗画′邹大耳

邾耷~诗书画

<p class="ql-block">文:邾耷</p><p class="ql-block">图:邾耷</p><p class="ql-block">风雨欲来惊竹梢</p><p class="ql-block">先濡画笔写芭蕉</p><p class="ql-block">淋漓倾似天甘酒</p><p class="ql-block">满纸喧腾绿意摇</p><p class="ql-block">~邹大耳(邾耷)</p> <p class="ql-block">这幅花鸟作品,在笔墨、意象、题诗与寓意的融合上颇具匠心,可从以下维度深度赏析:</p><p class="ql-block">笔墨语言的写意性表达</p><p class="ql-block">水墨层次:以浓淡干湿的墨色塑造竹、蕉、鹌鹑的形态,竹叶的劲挺、芭蕉的泼墨晕染、鹌鹑的苍劲质感,通过墨色的虚实变化尽显写意精神。芭蕉的水墨淋漓,似“天甘酒”倾洒,既具象地表现出芭蕉叶片的润泽,又抽象地传递出风雨欲来前的氤氲氛围。</p><p class="ql-block">设色点睛:天牛的斑斓色彩、芭蕉花的粉红、鹌鹑足的朱红,在黑白水墨的基调中形成视觉焦点,既符合画理,亦符合物理结合的技法,又以艳丽色彩打破水墨的单调,凸显生机,鹌鹑项虚处理是个亮点,与蕉花中虚,形成共同的留白,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 意象组合的寓意构建</p><p class="ql-block"> 竹与芭蕉:“竹蕉竹报平安、芭蕉的泽护”,竹的挺拔象征气节与平安,芭蕉的舒展寓意庇护与润泽,二者组合构建出安稳、福泽的生活祈愿。</p><p class="ql-block">天牛与鹌鹑:天牛谐音“天留”,暗含“吉祥发财”的世俗期许;鹌鹑谐音“安存”,寄托对生命安稳存续的祝愿。这些意象并非简单堆砌,而是以“平安、富贵、存世”为内核,形成一套完整的吉祥符号系统。</p><p class="ql-block">题诗与画面的互文共鸣</p><p class="ql-block">“风雨欲来惊竹梢,先濡画笔写芭蕉。淋漓倾似天甘酒,满纸喧腾绿意摇”,既是对画面创作情境的记录,也是对画面意境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前两句以“风雨欲来”的动感起笔,关联竹梢的颤动与画笔的疾挥,将自然气象与创作状态相勾连;</p><p class="ql-block">后两句以“天甘酒”喻水墨淋漓,以“绿意喧腾”状生机满纸,让画面的视觉冲击转化为诗意的情感共鸣,使“画”与“诗”在气韵上达成统一。</p><p class="ql-block">文人画的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延续了文人画“诗书画印”一体的传统:书法题诗的笔力、印章的点缀,与画面的水墨花鸟相得益彰。他以写意的笔墨抒发对自然的感知,以吉祥的意象寄托世俗的祈愿,在文人画的雅致与民间的吉祥寓意之间找到平衡,既具笔墨的审美价值,又有接地气的精神慰藉功能,是传统花鸟题材在当代语境下的一次生动表达。</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传统水墨写意画,结合画面元素与题画诗。张显个性,传承艺术。</p><p class="ql-block">画面意象与笔墨表现</p><p class="ql-block">画中以水墨为主色调,通过浓淡变化塑造芭蕉、竹子,笔墨酣畅淋漓,契合“淋漓倾似天甘酒”的写意感;鲜艳的花卉、昆虫与红爪禽鸟点缀其间,在水墨的素淡中凸显生机,与“满纸喧腾绿意摇”的蓬勃意趣呼应,体现写意画“以神写形”的特点。</p><p class="ql-block">题画诗的意境烘托</p><p class="ql-block">题画诗“风雨欲来惊竹梢,先濡画笔写芭蕉。淋漓倾似天甘酒,满纸喧腾绿意摇”,既点明创作时“风雨欲来”的环境联想,又以“濡笔写芭蕉”衔接绘画动作与诗意想象。“淋漓”“喧腾”“绿意摇”等词,从笔墨质感、画面气韵到生机传递,层层递进地诠释了画面“写意传情”的意境——借芭蕉、竹梢等物象,传递风雨将至前空气里涌动的张力,以及自然生命在天地间的鲜活律动。</p><p class="ql-block">诗画互融的文人画特质</p><p class="ql-block">整幅作品延续文人画“诗画一律”传统:画面是诗的视觉化,墨色浓淡、物象布局呼应诗中“风雨”“绿意”的动态与氛围;诗歌是画的文学注解,用文字拓展画面外的联想(如风雨欲来的心理预判、笔墨挥洒时的创作心境)。二者互释,让“题画”不止是文字说明,而是成为作品艺术表达的有机组成,传递出中国传统艺术“情境交融”的审美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想更深入解读,可结合画家风格、创作背景等信息,分析笔墨技法的个人特色(如中锋侧锋运用、设色偏好),或探究诗中隐喻(“绿意摇”是否暗含对生命、自然的哲思)~</p> <p class="ql-block">邹大耳名宁,字致远,号大耳;别署邾耷、画斋雨麓山房,中国诗书画家,民革党员。韩少婴、刘俊川、丁芒先生入室弟子,先后求教于黄养辉、陈大羽、杨建侯、周积寅等诸前辈。历任区三届政协委员,政协文史委员会委。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国家人事部艺术家学部委员,中国美协江苏创作中心研究员,民革江苏省中山书画院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文狐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江南诗词学会会长,江左诗社副社长,江苏省大众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京雨花书画院院长,秦淮文史研院学术委员,六朝春书画院顾问,江苏必得旅游策划公司艺术顾问′创艺总监等职等。近五十年潜心研习书画。上溯秦汉之风,下窥明清诸贤。绘画涉足山水、人物,尤喜花鸟。亦工亦写。追求粗笔浑厚俊逸,细笔明丽清润。书法初习唐楷,取之俊挺秀拔;后临篆隶,以为行笔基础;钟爱右军,但求遒媚劲健;醉心米黄,获其奇峻生姿。临池不辍。周积寅先生题曰:"清新秀雅、自立门户。"重传统且不泥古、外事造化而终有悟。 1987年举办首次个人书画展,《江苏画刊》,《南京日报》等报刊均有报道。先后有论文、作品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江苏画刊》、《艺术与财富》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入编《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书画家作品选》、《世界美术集》、《中国美术集》、《中国当代书画家珍品选》等数十部精典。1992年为中国中华奇石馆,《历代藏石家介绍》配人物画八幅。作品先后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海内外博物馆、艺术馆珍藏。曾在日本、加拿大、比利时、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北京、南京、香港、澳门等城市举办联展和个人画展。2007年由江苏省美协主办[邹宁中国画展],江苏省电视台.南京市电视台.南京雨花电视台均有专题记实片,各大报刊均有报道。并有《邹宁中国画选》、 《全国巡回展作品选》《生命清供~邹大耳诗书画》、《邹宁画集》公开发行。曾为《秦淮夜谈》《老门东史话 》撰写城南故事。《颜料坊的故事》、《肖像画奇才曾鲸》、《我与恩师韩少婴先生的不解之缘》等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