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四川行—成都(乐山)

球友小虾

<p class="ql-block">9月17日离开宜宾前往乐山,行李寄存在乐山站。轻装游览乐山大佛。</p> <p class="ql-block">从乐山站乘坐观光巴士前往乐山大佛景区。</p> <p class="ql-block">抵达景区先乘坐游船观赏大佛。2009年我曾经来过乐山大佛,但没有坐船,这次也算弥补了遗憾。</p> <p class="ql-block">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乐山大佛的评价:许多世纪以来,文化财富大量积淀,最著名的要属乐山大佛,它是8世纪时人们在一座山岩上雕凿出来的,俯瞰着三江交汇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p><p class="ql-block">斑驳大佛积淀历史沧桑,远眺大佛心中祈福世间平平安安。</p> <p class="ql-block">大佛始建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近90年。佛像依凌云山岩壁凿刻而成,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全球最高大的石刻佛像,素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其设计极具巧思,佛像背后暗藏排水系统,有效减少了雨水对岩体的侵蚀,展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工程技术与艺术水准。作为唐代佛教文化与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乐山大佛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承载着古代先民征服自然、融合山水的智慧,至今仍是极具价值的历史、文化与旅游地标。</p> <p class="ql-block">“回头是岸”位于乐山大佛风景区凌云寺前的崖壁上,刻于山门内石梯左侧崖壁,据地高1.9米,题记长6.8米,宽2.2米,为楷书阴刻,字径1.1米。落款为“同治二年小阳月”,作者为长白觉罗戊慧,即觉罗·成骏,他是满族正红旗人,塔察篇古十一世孙,同治二年(1863年)在此题刻。该石刻是乐山大佛景区著名的佛教文化题刻,提醒着过往行船与游客谨慎自省。</p><p class="ql-block">“佛”该字落款为苏轼,笔锋藏锋内敛,结体宽博,将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的洒脱与对佛法的体悟融于其中。</p> <p class="ql-block">从船上眺望乐山景区的“水中卧佛”,只见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三山联襟,勾勒出一尊长达4000余米的巨型睡佛。佛头由乌尤山构成,山石、翠竹、亭阁等巧妙化作卷卷发鬓、眉眼口鼻,栩栩如生。佛身是凌云山九峰相连,似宽厚胸脯、浑圆腰脊与健美的腿胯。佛足则为龟城山部分山峰,宛如翘起的脚板,尽显雄浑气势。整座卧佛仰面朝天,体态匀称,神情安详,与滔滔江水相互映衬,仿佛在岁月中静静沉睡,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神奇造化。</p> <p class="ql-block">该“乐”字石刻通常被解读为两层核心含义:</p><p class="ql-block">1. 呼应地名与生活态度:“乐”字直接关联“乐山”之名,既体现了乐山这座城市包容、乐观的气质,也寄托了对过往游客“乐山乐水、乐享当下”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2. 契合佛教文化内核:结合景区的佛教主题(如乐山大佛),“乐”字也暗含佛教“知足常乐、心无挂碍则得自在”的理念,与“回头是岸”等题刻传递的自省、豁达精神相呼应。</p><p class="ql-block">离开乐山前往成都。</p> <p class="ql-block">9月18日一早在成都著名的春熙路乘坐成都景区直通车前往熊猫基地。车上一位帅哥介绍了熊猫基地的游览攻略。</p> <p class="ql-block">首先就是排队看网红花花。现在不是旅游旺季,保安说暑假或节假日最长需要排队4小时,今天排了50多分钟,一拨一拨分批近距离观看,二、三分钟就必须离开。之前常常刷到花花的视频,非常可爱的一只熊猫。</p> <p class="ql-block">终于进入观赏区。</p> <p class="ql-block">今天运气不错,花花就在我们面前活动。</p> <p class="ql-block">看到花花很亲切,因为常常看它可爱的视频,和饲养员谭爷爷的互动,感觉就是久违的朋友,也让观赏变得更有意义更有趣。带着情感观赏就不同感觉。</p> <p class="ql-block">慢慢悠悠走过来,太可爱了😍</p> <p class="ql-block">熊猫基地的启启是联合国形象大使。</p><p class="ql-block">2015年9月16日,启启和双胞胎弟弟点点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出生。2016年1月17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签约,认定启启和点点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首对动物大使。</p> <p class="ql-block">一直在干饭,心无旁骛。</p> <p class="ql-block">有点吃累了</p> <p class="ql-block">圆润很好动</p> <p class="ql-block">小熊猫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如今仅残存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及南缘,主要分布在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中国等国。在中国,主要于四川、云南、青海和西藏有分布。</p><p class="ql-block">小熊猫主要生活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中有竹丛的地方,这些地区夏季气温一般在25摄氏度以下,冬季在0-10摄氏度之间。夏季小熊猫多在阴坡有溪流的河谷活动,冬季则在阳坡河谷盆地,降雪后甚至会下到村庄附近的草坡、灌丛活动。</p> <p class="ql-block">基地还有小熊猫的繁殖区域,其实小熊猫和大熊猫没有一毛钱关系。</p><p class="ql-block">• 食性:小熊猫是杂食性动物,以竹子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也会取食各种野果、树叶、苔藓、鸟卵、小鸟和其它小动物、昆虫等,尤其喜食带有甜味的食物。</p><p class="ql-block">• 活动规律:小熊猫为夜行性动物,早晚出来活动觅食,白天躲在洞里或大树的荫深处睡觉,平均每天休息半天左右,一日中的活动高峰期在7-10时和17-18时。</p><p class="ql-block">• 行为特点:小熊猫善于攀爬,是少数能够头朝下爬树的动物之一,其脚踝极灵活,配合强抓握力的爪掌,能在树上来去自如。走路时前足内弯,步态与熊有相似之处。应激时会后脚站立,前肢上举。</p><p class="ql-block">• 繁殖习性:小熊猫一般在早春3-4月间发情,雌性一胎产仔2-3只,会利用天然的树洞、岩洞作为巢穴,并建立多个备用巢穴,以便在遇到危险时快速转移幼崽。小熊猫幼崽通常在春末夏初出生,3个月左右离巢活动,8个月大后开始真正独立。</p> <p class="ql-block">园区的熊猫博物馆用图片和电子互动介绍熊猫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随后坐景区直通车前往三星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坐落于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东北角,紧邻古蜀文明的核心发掘地,是一座以展示古蜀文明瑰宝为核心的专题性博物馆,于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现为探秘长江上游青铜时代文明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共计近万件,均出土自三星堆遗址,涵盖青铜、玉石、黄金、陶、骨等多个品类。其中,青铜大立人像(通高2.6米,为世界同期最大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高3.96米,展现古蜀“天梯”想象)、黄金面具(彰显古蜀对黄金的崇拜)及“祭山图”玉璋等,堪称镇馆之宝,直观呈现了古蜀文明的独特审美与工艺水平。</p><p class="ql-block">展馆以“古城古国古蜀文化”为主题,通过有序陈列的文物与场景复原,串联起古蜀人从生活生产到宗教祭祀的完整图景:青铜器物的诡异造型(如纵目面具),反映了古蜀独特的神灵崇拜与宇宙观;精美的玉石礼器(玉璋、玉戈等),揭示了其作为祭祀媒介与权力象征的双重意义;而陶制生活用具,则还原了三千多年前古蜀人的日常烟火。</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其馆藏文物的珍稀,更在于它打破了人们对中原文明主导先秦历史的传统认知,实证了长江上游曾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独具特色的古代文明,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提供了关键实物佐证,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新馆建筑面积5.44万平方米,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其基本陈列以“三星堆: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为题,分设“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大展区,共展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1500余件(套)</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一</p><p class="ql-block">青铜大立人像: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是世界上同期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其通高260.8厘米,其中人像高180厘米、冠高10厘米、底座高80厘米,重约180公斤。人像头戴高冠,身穿多层衣物,纹饰精美,双手环握中空,整体形象典重庄严,主流观点认为它是古蜀国集神、巫、王于一体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二</p><p class="ql-block">青铜神树: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通高3.96米,是中国迄今为止所见形体最大的青铜文物。它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枝上有果鸟,树侧有一铜龙缘树逶迤而下,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的崇拜,被认为是古蜀人沟通人神、上下天地的天梯,是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三</p><p class="ql-block">“祭山图”玉璋: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长54.5厘米,宽8.8厘米,为扁薄长条形片状,采用墨玉制成。玉璋的AB两面各有一幅长约19厘米的浅线刻图案,描绘了古蜀先民在圣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山川的场面,是研究原始绘画艺术和宗教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三星堆玉璋在古时的核心作用是宗教祭祀礼器,其寓意与古蜀人的天地崇拜、权力象征及沟通神灵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点:</p><p class="ql-block"> 1. 宗教祭祀:沟通天地人神的媒介</p><p class="ql-block">这是玉璋最主要的功能。从三星堆出土的“祭山图”玉璋(即前文提及的镇馆之宝)可知,玉璋上刻画了古人举璋祭祀山川、天地的场景。古蜀人认为,玉是“通灵”的神圣材质,而玉璋作为专用礼器,是祭祀时向神灵(如山川神、祖先神)表达敬意、祈求庇佑,或实现人神、天地间沟通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2. 权力象征:彰显身份与等级</p><p class="ql-block">玉璋的制作工艺复杂,且玉料在古代极为珍贵,只有掌握最高权力(神权与王权结合)的阶层(如巫祝、部落首领)才能拥有和使用。因此,玉璋不仅是祭祀工具,也是持有者身份尊贵、掌控宗教与世俗权力的象征,用于凸显社会等级差异。</p> <p class="ql-block">玉戈的寓意核心围绕权力象征、军事权威与礼仪祭祀,是古代贵族阶层身份、武力及与神灵沟通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具体可分为三点:</p><p class="ql-block">1. 权力与身份的标志:玉料在古代稀缺且珍贵,玉戈的制作工艺复杂,仅为王室、诸侯及高级贵族所拥有。它并非日常兵器,而是持有者地位尊贵、掌控世俗权力的“信物”,用于彰显社会等级。</p><p class="ql-block">2. 军事权威的象征:戈本是古代主流兵器,象征武力与征伐。玉戈虽无实战功能,却承袭了戈的“军事属性”,代表持有者(如军事首领、诸侯)拥有调兵遣将、指挥作战的权威,是军事权力的“象征物”。</p><p class="ql-block">3. 礼仪与祭祀的用途:玉在古人眼中是“通灵”的神圣材质,玉戈常被用于祭祀仪式(如祭祀天地、山川、祖先),作为向神灵表达敬意、祈求战争胜利或国泰民安的礼器,承担沟通人神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截至2024年6月,三星堆遗址共出土10件黄金面具,分别出自一号、二号、三号、五号和八号坑。其中,2021年出土于五号坑的金面具残件,宽约23厘米,高约28厘米,重约280克,是三星堆迄今发现尺寸最大、形体最为厚重的金面具。这些面具造型独特,眉眼镂空,鼻梁高挺,嘴形大而微张,制作工艺精湛,采用了捶揲、錾刻等多种技法。它们不仅是古蜀人通神的法具,也是佩戴者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做工精致,造型别致,很强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灵感来自太阳,奔驰的LOGO灵感来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突突的眼睛令人生畏</p> <p class="ql-block">许多文物是文物考古学者借助AI复原。</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令人大开眼界,三四千年前的制造技术和艺术造诣如此之高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9月19日地铁+城铁前往青城山,无缝链接,非常方便。</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道教名山。</p><p class="ql-block">• 自然景观:青城山为邛崃山脉分支,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湿润多雨,以“幽甲天下”著称。这里有36峰、8大洞、72小洞、108景,山峰起伏,坡陡谷深,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山中植被丰富,有银杏、连香树等珍稀植物,也是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保护动物的栖息地,被誉为植物种质资源宝库和野生动物天堂。</p><p class="ql-block">• 历史文化: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天师”张陵在此创立五斗米教,青城山被奉为道教发源地,隋唐时期开始修建道观,历代不断发展,集道教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多种文化于一山。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主要景点: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前山是景区主体,约15平方千米,文物古迹众多,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等景点,天师洞相传是张道陵讲经传道之地,殿内有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碑刻。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千米,自然风光原始绮丽,有泰安古镇、泰安寺、龙隐峡栈道等景点,龙隐峡栈道修建在半山中,是观山赏景、避暑探幽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青城天下幽,雾气缭绕,森林茂密,空气清新。</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青城山的评价: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和主要圣地之一,体现了道教文化与自然环境的深度融合。</p><p class="ql-block">• 山上的道教建筑群(如天师洞、建福宫等)依山而建,与山川、植被、溪流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完美诠释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 自东汉张陵在此创立道教以来,青城山一直是道教的重要传播中心,其建筑风格、宗教仪式和文化传承,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宗教与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天师池的“天师”即指东汉创立道教的张陵(张道陵)。传说他在青城山结庐传道、修炼期间,曾在此处开辟水池,用于汲水、洗练,或在此举行相关道教仪式,后人因感念其开创道教之功,将此池命名为“天师池”,使其成为附会“张天师仙迹”的重要地标。天师池并非人工开凿的大型湖泊,而是一处依托山间泉眼、溪流形成的天然小水池,周边被古木、竹林环绕,环境清幽静谧,与青城山“幽甲天下”的整体气质高度契合。池畔常伴有小型道教相关遗存(如石凳、碑刻残件等,具体依现存状况而定),整体氛围贴合道教“融于自然”的修行理念,成为游客感受青城山道教文化与自然之趣的结合点。</p> <p class="ql-block">池中奇特景象令人惊喜,蛙中有蛙见者有福了</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上清宫是青城山位置最高的道观,海拔约1180米。它始建于晋代,现存殿宇为清代同治年间重建。</p><p class="ql-block">上清宫内有老君殿、三清殿、文武殿等建筑,供奉着太上老君、三清等道教神祗。宫中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还珍藏着大量古迹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迹,如张大千的书画碑刻等。山门外西侧石壁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抵达山顶老君阁天气放晴,云中山峰时隐时现。</p><p class="ql-block">青城山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海拔1260米。其始建于1992年秋,2008年因地震毁坏后重建。</p><p class="ql-block">老君阁高33米,共8层8面,下方上圆,象征道家天圆地方、太极八卦。阁内供奉的太上老君像,以徐悲鸿《紫气东来》为蓝本塑造,像高7.3米,连座台高10.37米。阁外有汉白玉围栏,雕刻着道家64个卦位。这里是观赏青城山美景的绝佳地点,可俯瞰群峰云海、岷江及天府平川。</p> <p class="ql-block">远眺都江堰市。大大建筑是滑雪场,号称亚洲第一。</p> <p class="ql-block">选择缆车上下,不过只有一段,还是有不少山路要走,临时买了一根竹棍,减少对膝盖的伤害。</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离都江堰不远,打个车半小时就到了都江堰的二王庙入口。</p><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发挥巨大作用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在水利技术上的卓越智慧。</p><p class="ql-block">• 它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由李冰父子设计建造,其“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相互配合,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难题。</p><p class="ql-block">• 该工程彻底改变了岷江泛滥成灾的状况,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至今仍灌溉着约千万亩农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杰出典范。</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观景台看都江堰全貌,不过看不全。</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二王庙坐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李冰父子的专祠。其前身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改祀李冰,称“崇德庙”,宋代李冰父子封王,后称“王庙”,清代正式定名为“二王庙”。庙宇占地10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50平方米,建筑密度达60%。建筑不强调中轴线,依山就势叠落布局,高差约50余米。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还留存着“深淘滩,低作堰”等治水格言石刻,以及清光绪时期都江堰流域图等珍贵文物。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里会举办热闹的二王庙庙会。</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是公元前3世纪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核心由三大主体设施构成,相互配合实现自动分水、排沙、控流。</p><p class="ql-block">1. 鱼嘴分水堤:建于岷江江心,形似鱼嘴,将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成都平原,外江泄洪排沙,还能根据季节水量自动调节分流比例,汛期多分外江,枯水期多分内江。</p><p class="ql-block">2. 飞沙堰溢洪道:位于内江一侧,是低矮的弯道堤坝。既能在汛期泄出内江多余洪水,又能利用弯道环流原理,将内江水中的泥沙卷入外江,避免淤塞。</p><p class="ql-block">3. 宝瓶口引水口:是人工凿开玉垒山形成的窄小通道,形似瓶口。它严格控制内江引水流量,同时阻挡上游漂浮物,保证下游灌溉用水稳定。</p> <p class="ql-block">鱼嘴</p> <p class="ql-block">离堆位于宝瓶口一侧,其存在使内江水形成壅水和悬流,与飞沙堰配合,利用水流漩涡作用将内江中的沙石排往外江,防止宝瓶口淤积,同时在洪水期起到二次排洪的作用。离堆上建有伏龙观,是历代祭祀李冰治水的主祭之地。</p> <p class="ql-block">离堆公园站附近一景。铁路公司设计的这条线路给游客带来很大便利,地铁衔接,连接成都市区和青城山、都江堰,来回都坐满了,几乎一半都是站,临时购买都是无座票。</p> <p class="ql-block">9月20日搭乘“天府行”中巴前往安仁古镇,2号线终点衔接,非常便利。</p><p class="ql-block">安仁古镇的刘氏新公馆始建于1938年,1942年竣工,占地24822平方米,建筑面积8406平方米,是安仁古镇规模最大的公馆。它由德国设计师参与设计,兼具川西地方民俗风格与西方城堡、教堂建筑特色。公馆一式两套,有27个天井、4个花园、2个网球场及望月台、戏台等设施,后院东厢还设有秘密夹壁金库。</p><p class="ql-block">大门为高大的巴洛克建筑样式,门额刻有汉藏双语,汉文“进德修业”,藏文“佛法无边”。内部建筑格局对称,均为一进三院。馆内收藏了刘文辉生前物品,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一进门就看到一片网球场,网球场有两座雕塑,是刘文辉和夫人,见证着公馆昔日的时尚与繁华。</p> <p class="ql-block">公馆内最值得一看的是金库。该金库是刘文辉的三太太杨蕴光出面找人秘密打造的,始建于1943年,位于公馆第三院。金库呈“M”形,体积42立方米,共有3道铁门,墙壁用两尺多厚的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十分坚固。金库外是一个中式客厅,四周镶成板壁,挂了一些字画作为伪装,很难被发现。</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刘文辉在彭县起义迎接解放。12月13日午夜,成都防卫总司令盛文奉蒋介石之命袭击刘公馆,用无后座力炮向大门开炮,守门卫士死伤各一人。随后,胡宗南、王陵基部队对刘文辉公馆进行了抢劫。士兵们用刺刀乱刺板壁时,发现了这个秘密金库,并进行了疯狂抢劫。据史料记载,胡宗南部队共计抢了刘文辉黄金3000多两、银元8000多块、鸦片烟10000多两,还有大小皮箱52个以及不计其数的名人字画珠宝等。此外,盛文本人就分得黄金七十条(七百两),而每个士兵仅有两三钱。</p> <p class="ql-block">储存粮食的地窖。</p> <p class="ql-block">刘氏老公馆始建于1928年,1932年竣工,总占地约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整体遵循川西传统四合院格局,又巧妙融入西方建筑细节。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青砖黛瓦搭配雕花窗棂,院内木雕、砖雕、石雕遍布,题材涵盖花鸟、人物、典故,工艺精湛,尽显豪门气派。公馆布局严谨,以“三进三院”为核心,串联起客厅、卧室、书房、账房等数十间房屋,还暗藏大量储物间、粮仓与暗道,兼具居住、防御与储物功能。</p><p class="ql-block">作为安仁古镇的核心景点,刘文彩公馆不仅是川西传统建筑的典范,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其背后的时代故事。</p> <p class="ql-block">馆内最具代表性的是“收租院”群雕,以114尊真人大小的泥塑,生动还原了民国时期地主收租、农民遭受盘剥的场景,人物神态逼真、情节细腻,成为反映旧中国社会矛盾的经典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此外,馆内还保留着刘文彩生前使用的家具、陈设及大量文书档案,展示了其奢华的生活方式,也为研究近代川西社会经济、民俗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刘文彩的故事60、70年代家喻户晓。刘文彩在我们的脑海里就是大恶霸。</p> <p class="ql-block">离刘氏庄园不远的建川博物馆,是由企业家樊建川创建的民间博物馆聚落,也是全国规模较大的私立博物馆群,以丰富的抗战、民俗类藏品和独特的“为了和平,收藏战争”理念闻名。</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占地约500亩,由20余座主题展馆组成,核心展区聚焦中国近现代史,尤其以抗战系列展馆最具代表性。其中,“中国壮士群雕广场”矗立着100余尊抗战英雄雕像,气势恢宏;“不屈战俘馆”“川军抗战馆”等则通过实物、照片、影像等资料,还原了抗战时期的艰难历程,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除抗战主题外,博物馆还设有民俗、红色年代等系列展馆,如“老公馆家具馆”展示了民国时期的豪门生活器物,“红色年代瓷器馆”收藏了大量特定时期的陶瓷制品,从不同维度呈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风貌。</p><p class="ql-block">建川博物馆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为宗旨,将实物收藏与场景还原相结合,如今已成为安仁古镇的文化地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缅怀历史、感悟时代变迁。</p> <p class="ql-block">二十几个馆不可能一一走到,选择了几个有兴趣的看看。园区内有观光车每隔15分钟循环往复,10元随意上下。</p> <p class="ql-block">川军抗战馆是建川博物馆抗战系列的核心展馆之一,以“川人从未负国”为主题,全面呈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川军出川抗战的壮阔历史。</p><p class="ql-block">展馆通过实物、照片、影像资料及场景复原,还原了川军的抗战历程。馆内陈列着川军使用过的步枪、手榴弹、水壶等武器装备与生活用品,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实物,直观展现了川军装备简陋却斗志昂扬的状态。大量历史照片记录了川军从四川出发、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场景,其中包括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等战役中川军的英勇身影。</p><p class="ql-block">展馆还特别呈现了“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相关史料,以及川军将领与普通士兵的家书、日记,字里行间满是家国情怀。据统计,抗战期间四川出兵300余万,伤亡64万,川军以巨大牺牲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川军抗战馆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传递着川人爱国奉献的精神,成为缅怀先烈、传承红色记忆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建川博物馆的三寸金莲馆是民俗系列展馆之一,占地约1000平方米。整馆形似一只侧置的绣花鞋,外部用带状红色绳索寓意缠足对女子的束缚。</p><p class="ql-block">馆内展出5000余双不同历史时期的“三寸金莲”及相关文物,时代跨度从明朝至现代,还陈列着小脚女子彩绘瓷器、坐榻等生活用品。地面被设计成凹凸不平,让参观者体会小脚女人走路的艰辛。该馆旨在讲述古代女性从缠足到放足的历史过程,批判旧社会残害女性的行为。</p><p class="ql-block">我见过我外婆的小脚,走路好辛苦哦。</p> <p class="ql-block">建川博物馆的知青生活馆,是一座承载着一代人青春记忆的展馆,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设计。</p><p class="ql-block">馆内展陈分为知青历史、知青岁月、知青磨难、知青人物四个部分,用丰富的文件、图片、实物和场景,完整地展现了那段特殊历史。一踏入馆内,满眼的绿色扑面而来,象征着知青们充满活力的青春。墙上张贴的老照片里,知青们或在田间劳作,或挑灯夜读,满是朝气。一旁摆放着的锄头、镰刀等农具,虽破旧却带着岁月的温度,诉说着他们辛勤耕耘的往昔。</p><p class="ql-block">在知青岁月展区,有还原的知青宿舍,狭小的床铺、泛黄的蚊帐、张贴着标语的斑驳墙壁,真实再现了知青们的生活场景。而在知青磨难展区,则讲述了知青们在下乡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与挫折。此外,馆内还陈列着知青作家史铁生的遗物,包括他的手稿、生前用过的电脑等,让参观者能更直观地了解知青生活的全貌。</p><p class="ql-block">知青生活馆作为国内规模较大、藏品丰富的知青类博物馆,生动展现了知青上山下乡的那段蹉跎岁月 ,吸引着人们前来追溯历史,感受他们的热血与奉献。 </p> <p class="ql-block">我也是其中一员,所以这个馆参观颇多感触。</p> <p class="ql-block">1976-1978知青相关事件,有些之前并不是很了解。对于我来说,1976下乡,1978离开,二年的知青生活对于我一生有着怎样影响不得而知,但一定有益。</p> <p class="ql-block">晚上冒着小雨去太古里转转,不得了的🐮</p> <p class="ql-block">在成都住了四晚,二次到这家店吃饭,味道好价钱便宜,50元不到两人吃的很舒服。</p> <p class="ql-block">按理应该去成都茶室体验一下,留待下一次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