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遇到这本书之前,我对于“生气”这种情绪的处理方式,大抵可以概括为两种:要么是强行压抑,憋出内伤;要么是肆意爆发,伤及他人。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事情本身可能早已过去,但那种愤怒、委屈和不甘的情绪却会在脑中反复上演,“越想越气”,最终耗尽自己的心力。而水岛广子的这本《你可以生气,但不能越想越气》,恰如一剂清醒而温和的良药,它没有空泛地劝你“别生气”,而是教会你如何有智慧地“与生气共处”。</p> <p class="ql-block">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从书名便可窥见一斑:情绪本身没有对错,生气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这种情绪。 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不是“生气”本身,而是“越想越气”的这种思维模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几点收获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划清“界限”,分清“课题”。</p><p class="ql-block"> 这是让我最为受益的概念。很多“越想越气”的根源,在于我们混淆了自己和他人的“领域”。别人的言行是别人的课题,而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些言行,才是我们自己的课题。例如,同事一句不负责任的批评让你怒火中烧。他的批评是他的事(他的课题),但你是否认同他的批评、是否因此否定自我价值、要如何回应,这才是你的事(你的课题)。一旦建立起这种界限感,我们就不会轻易被他人的言行所绑架,从而避免了情绪的无止境蔓延。我们会把能量从“他凭什么这样对我”的愤怒漩涡中收回,聚焦于“我现在需要什么?我该怎么做?”的有效行动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情绪是信使,而非敌人。</p><p class="ql-block"> 作者鼓励我们不要去评判情绪(如“我不该生气”),而是去觉察和倾听情绪。生气是一个信号灯,它在告诉我们:“你的边界被侵犯了”、“你的需求未被满足”、“你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如果我们一味地压抑或否定它,就相当于关掉了这个重要的警报器。正确的做法是,感谢情绪的提醒,然后理性地去分析警报背后的原因,并采取行动去解决根本问题,而不是和警报器本身较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情绪化”的背后是“受伤的真实自我”。</p><p class="ql-block"> 书中指出,那些容易“情绪化”、反应过度的时刻,往往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深处未被疗愈的“旧伤”或核心信念。比如,别人只是稍微质疑了一下你的方案,你就暴跳如雷,这或许是因为你内心深处隐藏着“我必须要做到完美才能被认可”的信念。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从对外界的指责,转向对自我的关怀和疗愈。当我们能够拥抱那个内在的、脆弱的自己时,外界的刺激也就很难再掀起滔天巨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学会“非暴力”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并非教我们忍气吞声,而是教我们如何更有效地沟通。它提供了将攻击性语言转化为“自我负责”式表达的方法。经典的“I语言”(我感到……因为……我希望……)就是很好的工具。将“你总是打断我,你真不尊重人!”换成“我刚才发言时被打断,我感到有些失落,因为我希望我的想法能被完整地倾听,下次可以等我说完再讨论吗?”这种表达方式,既捍卫了自己,也给予了对方尊重,更容易促成问题的真正解决,而不是陷入无谓的争吵。</p> <p class="ql-block"> 总结而言,《你可以生气,但不能越想越气》不仅仅是一本情绪管理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尊重自我、与他人建立健康边界的生命哲学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情绪,而是拥有了驾驭情绪的能力。从此,我不再是情绪的奴隶,被它牵着鼻子走;而是成为了情绪的主人,倾听它、理解它,并最终将它转化为保护自己和前进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允许自己生气,但不让情绪泛滥成灾。这是一种需要不断练习的修行,而这本书,无疑是一位极好的引路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