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林森九上青芝山,希望这里是他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青芝山的石阶蜿蜒而上,两旁绿意深浓,仿佛整座山都在静候一位故人归来。那座刻着“林森公馆”的石门静静立着,像一道通往旧时光的入口。我每每走过,总觉得那四个字不只是名字,更像是一句低语——一个曾叱咤风云的人,最终选择在此安放灵魂的独白。</p> <p class="ql-block">啸余庐就藏在山洞与海天之间,一半嵌入岩壁,一半迎向开阔水面。楼前的匾额上,“啸余庐”三字沉稳有力,是林森亲笔所书。最让我动容的是门楣上那“常关”二字,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温柔的拒绝——尘世喧嚣,请止步于此。他在这里读书、礼佛、听涛,把政坛浮沉都化作了山风一缕。</p> <p class="ql-block">听说他晚年常坐在庐中,与僧人谈经论道。九次登临青芝山,不是偶然,是心之所向。他曾是国民政府主席,却自号“青芝老人”,不提官职,只道山居。或许正是在这片山水间,他才真正找回了自己。政治失意也好,世事无常也罢,青芝山从不问来者身份,只以松涛作答,以云雾相拥。</p> <p class="ql-block">林森一生清廉,深得民心。</p> <p class="ql-block">民国钱币上林森像</p> <p class="ql-block">1923年那个初春,他卸下福建省长之职,途经连江,老友邀他夜宿梅花楼。那一晚,山月清朗,寺钟悠悠,他被这方山水彻底打动。后来他在鲤鱼园买地,亲自设计“啸余庐”,托人修建,打算作为退隐后的休憩之所。半年时光,他留在山上,铺石路、建亭台,从啸余庐到藏骨塔,一步步走出了自己晚年的归途。</p> <p class="ql-block">1935年秋,他再度归来,带回了九世班禅赠予的玉白佛,供于青芝寺中。那尊佛像洁白如玉,静默无言,却仿佛承载着他半生的沉浮与顿悟。几年后,他又出资建起双层楼阁,供僧人修持,也为游人遮风避雨。这座山,早已不只是风景,而是他精神的道场。</p> <p class="ql-block">山林深处,有一座覆着绿植的圆形建筑,隐在树影之间,像从土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般。我不知它是否与林森有关,但站在这里,却莫名觉得熟悉——这不正是他理想中的居所吗?不张扬,不割裂,与山共生,与林同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