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登至尊岱岳 揽绝岭雄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午饭时突发奇想:去爬泰山。现在学校都已经开学了,国庆节放假还有一段时间,旅游景点现在应该没有什么人了,可以出去轻松转一圈。</p><p class="ql-block"> 随即网上购得一张时间最近的车票,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 高铁合肥到泰安两个小时,途中,网上预定了泰安丁格曼酒店(天外村店),因为天外村是多条登临泰山路的其中一条,选择这里为的是方便上山。</p> <p class="ql-block"> 丁格曼酒店是个地理位置很不错的酒店,硬件设施也很过硬。最美妙的是打开窗帘就是巍巍泰山,时而蓝天白云,时而烟雾缭绕,让你如同在娴静中静静地观赏一部风景大片。</p> <p class="ql-block"> 窗外的风景就是一幅画,泰山脚下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天外村校区,教学楼、足球场和学生宿舍楼如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中国泰山,中华五岳之首,自古被视为神圣之地。古代帝王常登临此山封禅祭天,如秦始皇、汉武帝,泰山因此成为国家统一与权力的象征。道教、儒家思想在此交融,泰山在神话与历史中承载着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 而今,泰山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吸引无数游客。它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文明的传承,日出云海、千年古迹,尽显其壮美与静谧。泰山,从历史深处走来,依旧屹立不倒,见证着岁月变迁与文明延续。</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中国泰山</p> <p class="ql-block">泰山红门</p><p class="ql-block"> 是泰山登山路线的起点之一,位于泰山风景区泰城以北。这里有一条古道,沿途风景秀丽,古木参天,沿途分布着许多历史古迹。红门原名“红栅门”,因古代帝王登山时的仪仗队在此集结,后改为“红门”。如今,这里是游客登泰山的主要入口之一,也是体验泰山文化与自然风光的绝佳起点。沿着古道向上,沿途可见斗母宫、中天门等著名景点。红门既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又为登山者提供了亲近自然的途径,是泰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红门城楼古朴庄重,它始建于汉代,历经多次修缮,融合了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之美,是泰山文化的重要象征,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泰山的奥秘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泰山红门宫</p><p class="ql-block"> 位于岱宗坊北,因岭南崖有红石如门而得名,创建时间无考,明清时重修。宫分东西两院,东为弥勒院,西为红门宫,中由飞云阁相连。东院正殿原祀木雕弥勒佛,1966年毁;西院正殿原祀元君及送生娘娘、眼光奶奶,今置九莲菩萨铜像。宫前三重石坊形若阶梯,分别为一天门坊、孔子登临处坊和天阶坊。宫内保存着许多历代碑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周围古木参天,景色清幽,每日晨曦辉映半山,景色极为壮丽,被称之为泰山“红门晓日”胜景。</p> <p class="ql-block"> 红门宫是泰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泰山南麓王母池西北,是攀登泰山的传统起点。作为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红门宫融合了宗教文化与自然景观,沿途分布着红门晓日、莲花池等自然与人文景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门宫由红门牌坊、一天门、孔子登处等石坊构成高低错落的古建筑群,兼具道教文化与自然景观。宫内分东西两院,东院原为道教殿堂,西院供奉碧霞元君,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氛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门宫不仅是登山起点,更是泰山古建筑群的标志性起点。从这里开始,游客可沿途欣赏中天门、十八盘等经典景点,体验“红门晓日”的壮丽日出。 </p> <p class="ql-block">泰山天阶牌坊</p><p class="ql-block"> (又称“天阶坊”)是泰山古建筑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红门宫飞云阁正南,双柱单门式石构建筑,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63年)。其名称源于将登山盘道比作登天阶梯的寓意,与一天门、孔子登临处等牌坊共同构成红门区域的宗教与文化景观。 </p><p class="ql-block">建筑特征</p><p class="ql-block"> 天阶坊为双柱式牌楼,额枋上置四斗拱结构,采用石雕五脊四柱式顶,浮雕勾头、滴水装饰。石材表面刻有莲花宝相花纹,整体造型古朴庄重。 </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牌坊由明代监察御史高应芳与济南府同知翟涛主持修建,刻有“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岩第一山”对联,赞颂泰山的神境与灵验。</p> <p class="ql-block">泰山脚下,一天门立于青松翠柏间,石砌牌坊庄重而古朴,匾额上刻有“一天门”三字,宣告登山序曲的开启。阳光洒在门楣上,游客在此稍作停留,便踏上通往天际的石阶。</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孔子登临牌坊</p><p class="ql-block"> 位于泰山一天门北侧,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建筑,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石坊额题“孔子登临处”五大字,柱联刻“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其两侧分立明代“登高必自”碑与“第一山”碑。此牌坊整体采用全石构建,横跨登山主道,柱高 5.4 米,柱础浮雕覆莲瓣纹样,坊顶为仿木结构单檐庑殿式,檐下雕饰卷云纹。此处现存 300 年树龄紫藤攀附石坊,形成古藤掩映的典雅风貌,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山古建筑群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泰山红门宫牌坊</p><p class="ql-block"> 位于泰山中路,是登泰山的重要起点。牌坊高大雄伟,四柱三间,斗拱飞檐,气势恢宏。正面镌刻“泰山”二字,笔力遒劲,彰显泰山之尊。背面刻有“天贶殿”,点明其与泰山古建筑的关联。它不仅是登山的标志,更是泰山文化与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游人的登高梦想与祈愿。</p><p class="ql-block"> 泰山红门宫牌坊是泰山登山起点处的古老石雕建筑,由四根柱子和三层横梁构成,每层都装饰着精美石雕。牌坊上刻有“泰山”二字,彰显其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它是游客攀登这座神圣山峰的第一站,承载着众多游客的期待和愿望。</p> <p class="ql-block">敕修玉皇顶</p><p class="ql-block"> 位于泰山极顶之南,是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修建的泰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玉皇庙的山门为条石砌拱形门洞,装有两扇木制大门,采用卷棚歇山顶覆盖灰色瓦片。门外额嵌刻有“敕修玉皇顶”的石匾,表明该建筑为皇帝下旨修建的皇家工程;内额则嵌有“泰山极顶”石匾,突出其地理标识意义。 </p><p class="ql-block"> 玉皇顶创建年代无考,但元代已有相关记载。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河道总督万恭奉旨祭祀泰山时,将原建于极顶石上的玉皇殿北移,形成现有格局,山门作为入口保留至今。 </p> <p class="ql-block"> 站在玉皇岭之巅俯瞰,脚下的庙宇楼台积木般三两堆积,群山如浪涛般绵延,云雾缭绕间隐现峰峦轮廓。此时此刻,仿佛能体会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那些曾让人气喘吁吁的石阶、险峻的悬崖,此刻都成了通往壮阔风景的阶梯。云海翻涌间,远处的山影若隐若现,金黄的阳光洒在山尖,勾勒出天地交融的画卷。这种视角下,自然的力量与攀登的艰辛都化作了胸中豪情,让人不禁感叹:唯有历经攀登,方能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豁达。 </p> <p class="ql-block">泰山天街牌坊</p><p class="ql-block"> 是泰山岱顶核心地带的标志性建筑群,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存建筑多为2000年重建,以石构牌坊串联起南天门至碧霞祠的朝圣路径,承载着道教文化与帝王封禅的双重意涵。</p><p class="ql-block"> 泰山天街有牌坊群,位于岱顶,西起南天门,东至碧霞祠,沿登山盘道分布,是连接岱顶主要景点的枢纽。现存的天街坊、蓬元牌坊(升中坊)、迎天坊等多为双柱单门或四柱三门式石构建筑,采用泰山花岗岩雕刻,外观古朴庄重,与周边仿古商铺形成“天上街市”的整体景观。</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p><p class="ql-block"> 元中统三年(1262年),张志纯被授为东岳提点监修官,并兼任东平路道教都提点,应东平路管严忠范之请,筹划监修南天门。张志纯在南天门修建殿宇,历时近三年,于元中统五年(1264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东抚吉纶请旨修葺南天门。</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七年(1827年),河南开归道员麟庆捐金重修南天门及盘道,委历城魏祥督工开修。</p><p class="ql-block">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两次对南天门进行维修保护。至今,建筑仍然保持了清代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天门的建筑布局</p><p class="ql-block"> 南天门为城门楼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东西面阔9.65米,南北进深6.26米,高4.7米,四周冰盘式出檐。中辟拱形门洞,条石垒砌,券石起拱顶。门上镶贴金匾额刻“南天门”,门两侧刻一幅楹联,曰:”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南天门上层建摩空阁,面阔3间8.43米,进深5.2米,通高5.3米。南向正间开拱形门,两次间各开一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主要建筑有</p><p class="ql-block">摩天阁</p><p class="ql-block"> 南天门的上层为摩空阁,言外之意是凌驾于天上的一座空中楼阁。摩天阁是二柱五檩五架梁建筑,正间向南有一个拱形门,两个次间有拱形窗,门上的汉白玉匾额上面有三个贴金隶书大字“摩空阁”,是民国著名的老中医王易门所写。摩空阁以红墙衬托,与黄琉璃瓦相辉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拱形门洞</p><p class="ql-block"> 南天门的下层是拱形门洞,是用条形的石块垒砌,拱形门洞上面镶嵌“南天门”石额,门洞两侧有一副石质对联,上面写着: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天门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李白《游泰山》中“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p><p class="ql-block"> 明朝山东参政陈沂也写过题为《南天门》的七律:望入天门十二重,夐然飞舞半虚空。千寻不假钩梯上,一窍惟容箭栝通。风气荡摩鹏翮外,日光摇漾海波中。欲求阊阖无人问,但拟彤云是帝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天门名称由来</p><p class="ql-block"> 南天门又被称作“三天门”,这是因为道家讲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每三重天设一道门,第一道门是一天门,第二道门是中天门,第三道门便是南天门了。</p> <p class="ql-block"> 上午时分,遇上泰山磅礴如烟的云海奇观,犹如进入仙境,美轮美奂。真的庆幸有这么好的运气。是泰山老祖和泰山奶奶显灵了🙏🏻🙏🏻🙏🏻</p> <p class="ql-block">泰山云海</p><p class="ql-block"> 是岱顶四大奇观之一,雨后初晴时最为壮观。云雾如浪似雪,翻腾涌动,时而如万马奔腾,时而似轻纱曼舞,与峰峦相映成趣。旭日东升时,云海被染成绯红、橙黄,群峰披上五彩霓裳,崖壁被映照得暖意融融。俯瞰时,云雾缭绕山间,石阶若隐若现,宛如通往仙境的天梯。山雨过后,云雾与流水相映成趣,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清香,恍若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石刻“雄峙天东”</p><p class="ql-block"> 清代康熙时期泰山顶峰北侧石碑</p><p class="ql-block"> "雄峙天东"石碑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山东巡抚王国昌所立,位于泰山岱顶平顶峰北侧。碑体竖刻"雄峙天东"四个楷书大字,字径57厘米,整体尺寸244厘米高、70厘米宽,书法遒劲有力。题署内容包含立碑时间"康熙已卯仲夏谷旦"与题写者官职姓名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时任山东巡抚王国昌以官学生出身官员身份,在任职两年后主持题刻此碑。该碑的设立体现了清代官方对泰山文化地位的推崇,与同期岱顶区域其他石刻共同构成康熙朝泰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形制与书法</p><p class="ql-block"> 碑体采用整块石料雕凿,实测尺寸为高244厘米、宽70厘米,碑面竖排镌刻"雄峙天东"四字楷书,单字直径达57厘米,字迹刻工深峻清晰。两侧边款刻有"康熙已卯仲夏谷旦"纪年与"山东巡抚王国昌"官职姓名信息,书法风格刚健雄浑,具有典型清代官刻碑文书风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该碑作为泰山现存清代早期官刻碑代表,2015年因其题刻内容被电视剧《石敢当之雄峙天东》引用片名,成为当代文化传播中的泰山符号。</p><p class="ql-block"> 今天,石碑仍原位保存于泰山岱顶平顶峰北侧,与"孔子小天下处"碑形成并列格局。因地处泰山主峰游览要道,成为游客合影热门景观,碑面文字保存完整无缺损。</p> <p class="ql-block">玉皇岭实拍</p> <p class="ql-block">泰山五岳真形图碑</p><p class="ql-block"> 图碑是道教符箓,以五个不同符号代表五岳,现存于泰山岱庙东碑廊。该碑刻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采用抽象符号形式展现五岳特征:</p><p class="ql-block">符号特征</p><p class="ql-block">东岳泰山:符号呈端坐状</p><p class="ql-block">西岳华山:符号如直立人形</p><p class="ql-block">南岳衡山:符号似飞翔形态</p><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符号表现为行走状</p><p class="ql-block">中岳嵩山:符号如卧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功能演变</p><p class="ql-block"> 最初作为道教符箓,相传具有辟邪护身作用,民间认为携带此图可避“虎毒虫鬼”。近代研究显示,该图可能由古代登山线路图演变而来,从防身符逐渐转化为游览地图的象征性表达。 </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碑刻采用九叠篆书书写,文字说明保留了五岳地理特征的描述,是研究道教文化、古代地图演变的重要实物。 </p> <p class="ql-block">海拔最高的孔庙</p><p class="ql-block"> 是位于泰山极顶之南的泰山孔子庙,坐落于岱顶望吴峰海拔1472米处。 </p><p class="ql-block"> 泰山顶孔子庙位始建于明代,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儒家庙宇,现存遗迹包括庙门垣墙、殿基及“望吴圣迹”石坊,清乾隆年间获赐“因高喻大”匾额,彰显孔子与泰山的文化交融。</p><p class="ql-block"> 泰山孔庙明嘉靖年间由尚书朱衡倡议修建,万历年间完成主体建筑,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并改铜像为石像,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南移庙宇并赐匾。现存建筑为1984年重建,保留明代布局,南北宽15.45米,东西长25.65米。</p> <p class="ql-block">孔子庙放大图</p> <p class="ql-block">泰山孔庙的主要结构有:</p><p class="ql-block">石坊:庙前“望吴圣迹”石坊(1984年重建)及“孔子庙”石坊,刻有清代楹联如“泰山岳中之孔子,孔子人中之泰山”。</p><p class="ql-block">殿宇:正殿供奉孔子石像,配祀颜子、曾子、子思、孟子;东侧为祈福殿,西侧为财神殿。</p> <p class="ql-block">泰山孔庙的文化意义与关联</p><p class="ql-block">孔子与泰山:传说孔子曾登泰山并留下“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庙旁北斗台象征其“泰山北斗”的文化地位。</p><p class="ql-block">祭祀功能:作为历代帝王登岱祭孔场所,乾隆赐匾“因高喻大”体现其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象征。</p> <p class="ql-block"> 泰山上孔子庙内的“因高喻大殿”是乾隆皇帝为孔子庙题写的匾额,悬挂于大殿之上,以赞颂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作为全国名山唯一儒家庙宇,它不仅是学子祈求学业有成的圣地,也是历代帝王泰山封禅时的首拜之地。 </p><p class="ql-block">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帝亲题“因高喻大”匾额,肯定了孔子思想的高深与博大。该匾额至今仍悬于大殿之上,成为孔子庙的重要标志。 </p> <p class="ql-block"> 看看这泰山顶高高在上的孔子庙,仅仅那些台阶就够你熟半天了。</p> <p class="ql-block">泰山敕修青帝宫</p><p class="ql-block"> 位于泰山玉皇顶西南,是祭祀东方之神青帝(太昊伏羲)的道教宫观,道教尊其为掌管万物发生的广生帝君。建筑群坐北朝南,由庙门、正殿及东西配殿组成,庙门镶嵌“敕修青帝宫”红字石匾,正殿供奉青帝广生帝君,东西配殿分别为财神殿和观音殿,院内另设月老祠。</p><p class="ql-block"> 青帝宫创建年代无考,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文帝曾于岱麓青帝观设坛祭祀。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加封青帝为广生帝君并刻碑纪事。明万历年间主持修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建筑于建国前损毁,后按原址复建。</p> <p class="ql-block"> 这是泰山顶的财神殿,位于青帝宫内,现为财神殿,主要供奉文财神李诡祖(增福相公)。该殿为明清建筑风格,殿内悬挂“财神殿”匾额,两侧有“苍龙盘居泰山巅,凤鸟适至汶河畔”的楹联。 </p><p class="ql-block"> 财神殿原为福禄寿三星的奉祀场所,后经重修改为财神殿,成为泰山新增的祈福点。 </p><p class="ql-block"> 财神殿采用明清建筑制式,屋顶为卷棚硬山顶,檐下雕梁画栋,装饰风格延续传统道教庙宇特征。 </p> <p class="ql-block"> 青帝宫主要供奉青帝广生帝君,即太昊伏羲(东方青帝),正殿明确供奉青帝广生帝君,配殿分别为财神殿和观音殿,院内还设有月老祠。 </p><p class="ql-block">青帝身份溯源</p><p class="ql-block"> 青帝在道教中被尊为掌管万物发生的广生帝君,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神话中的三皇之首太昊伏羲。五行学说中,东方属木,色青,伏羲被赋予“东方天帝”神格,主生发之气,与泰山“五岳独尊”的地位相契合。 </p><p class="ql-block">青帝与其他神祇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青帝宫与东岳大帝的庙宇(如岱庙天贶殿)分属不同体系:青帝宫供奉的是太昊伏羲(青帝广生帝君),而东岳大帝庙则以泰山神为核心。两者虽同处泰山,但职能和起源不同。 </p> <p class="ql-block">这里供奉的是泰山奶奶碧霞元君</p><p class="ql-block"> 泰山奶奶是道教尊奉的重要女神碧霞元君,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场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岳泰山,在道教中被尊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中国北方地区影响最大的保护女神之一,与妈祖并称“北元君,南妈祖”。</p><p class="ql-block"> 泰山奶奶是道教女神碧霞元君的民间俗称,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尊号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或“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是泰山信仰的核心神祇。</p><p class="ql-block"> 民间称为“泰山奶奶”“泰山娘娘”或“泰山老母”,源于其慈祥形象和广泛信仰;“碧霞”象征东方日光,“元君”为道教对女神的尊称。</p> <p class="ql-block"> 青帝宫供奉的月老是民间传说中的姻缘之神,全称为“月下老人”,简称月老。月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管婚姻和爱情的神仙,传说他手持姻缘簿,用红线将注定有缘的男女相连,因此被视为促成婚姻的象征。在青帝宫内,月老祠供奉着月老的神像,许多单身者会到此祈福,祈求良缘美满。</p> <p class="ql-block"> 泰山碧霞祠的配殿是送子娘娘(又称“子孙娘娘”),是民间求子的主要神灵,专司子嗣求取与护佑。传说中,她曾帮助孔氏家族延续香火,末代衍圣公孔令贻通过祈求送子娘娘得子孔德成,印证其灵验性。古代民间求子风俗中,“压枝”(谐音“压子”)和“拴枝”(谐音“栓子”)等仪式常在泰山进行,进一步强化了送子娘娘的信仰基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一说送子娘娘与碧霞元君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碧霞元君作为泰山女神,其影响力在明清时期已超越泰山神。送子娘娘和眼光娘娘作为其分身,分别承担生育与眼疾相关的祈福职能,形成“泰山老奶奶”信仰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p> <p class="ql-block">送子娘娘</p> <p class="ql-block"> 自古红门深似海,泰山的也一样。拍完这张照片,仔细看看,也是真的让人心里发怵,从这里到玉皇顶的台阶数量为7863级台阶,这是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2025年官方登山攻略的权威数据,想想这么多向上攀爬的数字,你的心里怎么会不怵呢!</p> <p class="ql-block">正好没人的间隙,打个卡吧!</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天街牌坊边被围起来的被称为捕掳体的石头,是地质历史时期由先成岩体被后期岩浆侵入形成的残留部分。该岩石形态嶙峋突兀,具有较高的地质研究价值,现为泰山天街石坊附近的重要地质景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捕掳体的地质特征</p><p class="ql-block"> 捕掳体形成于岩浆活动过程中,当后期岩浆大量侵入时,部分先成岩石因未被完全熔化而残留,形成独特的岩石结构。其高度约20厘米,被石栏围护以保护游客安全。 </p><p class="ql-block"> 作为泰山天街的重要地标之一,该捕掳体因其形态独特、地质意义显著,成为游客关注焦点。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著名的泰山“五岳独尊”石,位于泰山中段。历经百年沧桑的“五岳独尊”四个字是正楷书体,系清光绪丁未年间(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构题书。</p><p class="ql-block"> “五岳独尊”景观石群位于泰山极顶(玉皇庙东南)去往玉皇顶的必经之路上,海拔1545米。摩崖高210厘米,宽65厘米,大字径55x42厘米。在其右侧有楷书“昂头天外”题刻。</p><p class="ql-block"> 泰山是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的往来胜地,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除了庙宇、塑像之外,山上共有2000多处摩崖石刻,其中“五岳独尊”就是众多古迹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现已成为泰山的标志,并被设计进人民币的背景图案。</p> <p class="ql-block"> 想在泰山和这块石头合个影难度较大,旅游旺季时排个队恐怕都得一个小时。现在是旅游淡季,可是泰山上的人没有见少(据说泰山没有淡季)。我是路过这块石头时,正好轮到一家人在这里拍照,非要请我为他们拍个合照,顺便也帮我插在他们后面拍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 “孔子登临处”石坊往西,是西院“红门宫”的入口。红门宫是碧霞元君的中庙, 元君殿展示了神像及丰富的历史。这是在在红门宫的院内,一座气势宏伟的大殿,其上匾额雕龙画凤环绕,中央则书有“恩泽四海”四个字。</p> <p class="ql-block"> 泰山玉皇顶作为泰山最高建筑群的核心,其红门的设计庄重威严,与周围的古建筑群(如岱庙、天街等)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也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和帝王将相的足迹。 </p><p class="ql-block"> 玉皇顶的红门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门上的碑刻、摩崖石刻记录了历史变迁,体现了泰山“五岳独尊”的文化地位。 </p><p class="ql-block"> “敕修玉皇顶”匾额体现了皇家对泰山的重视。据记载,历代帝王封禅时均需经过此门,其名称和匾额内容均由皇帝亲赐或御笔题写,彰显了泰山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p> <p class="ql-block">泰山无字碑</p><p class="ql-block"> 位于泰山极顶玉皇顶上,是中国古代著名碑刻之一。它高约3米,宽约1米,质地为花岗岩。此碑建于唐代开元十四年(726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所立。碑上无任何文字,这在古代碑刻中极为罕见,因此得名“无字碑”。</p><p class="ql-block"> 无字碑的历史背景颇为神秘,其无字的原因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唐玄宗为了表达对天地的敬畏,认为任何文字都无法描述泰山的雄伟与神圣,故而留白;也有观点认为,这与当时的政治局势有关,可能是为了彰显唐玄宗的谦逊与包容,或是暗示其统治下的开放与多元。无论哪种解释,无字碑都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独特的存在,象征着一种超越文字的深邃与悠远。</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意义上,无字碑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遐想与创作,成为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思考。如今,这块古碑依然屹立在泰山之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泰山乃至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p> <p class="ql-block">泰山无字碑的特征解析</p><p class="ql-block">物理参数:</p><p class="ql-block"> 通高6米,由石柱(4.95米)、顶盖石(0.4米)和顶柱石组成。78</p><p class="ql-block">采用黄白色花岗岩材质,密度达2.65g/cm³,抗风化能力极强。</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中国现存最早的封禅无字碑,开创帝王'功过留白'先例。</p><p class="ql-block">碑体东西两侧存有明代张栓(1488年)和现代郭沫若(1961年)题诗碑。</p> <p class="ql-block"> 红门宫是泰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泰山南麓王母池西北,是攀登泰山的传统起点。作为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红门宫融合了宗教文化与自然景观,沿途分布着红门晓日、莲花池等自然与人文景观。 </p><p class="ql-block"> 红门宫由红门牌坊、一天门、孔子登处等石坊构成高低错落的古建筑群,兼具道教文化与自然景观。宫内分东西两院,东院原为道教殿堂,西院供奉碧霞元君,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氛围。 </p><p class="ql-block"> 红门宫不仅是登山起点,更是泰山古建筑群的标志性起点。从这里开始,游客可沿途欣赏中天门、十八盘等经典景点,体验“红门晓日”的壮丽日出。 </p> <p class="ql-block"> 这个“望吴圣迹坊”位于天街东首路北,是一座简朴的石坊,传说与孔子和弟子颜回的典故相关。</p><p class="ql-block"> 据传,孔子与颜回登泰山时,在此处远眺吴国都城苏州(阊门)。孔子声称看到门外拴着一匹白马,而颜回误以为是一匹白绢,后因过度用眼而病逝。后人立坊纪念此事,命名为“望吴圣迹坊” 。 </p><p class="ql-block"> 这个典故,我怎么觉得有点莫名其妙?</p> <p class="ql-block">玉皇顶</p><p class="ql-block"> 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是五岳之首泰山的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殿而得名,主祀玉皇大帝。始建年代久远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p><p class="ql-block"> 相传最初秦始皇曾到此祭天。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p> <p class="ql-block"> “柴望遗风”是泰山玉皇顶玉皇庙内匾额上的四个鎏金大字,源于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封禅仪式。</p><p class="ql-block"> “柴望遗风”出自古代帝王祭祀活动。“柴”指在泰山烧柴祭天, “望”指遥望山川祈福。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曾“东巡狩,至于岱宗(泰山),柴望秩于山川”,奠定了后世封禅的基础。清代学者唐仲冕所著《岱览·岱礼》记载,古代帝王祭祀泰山需行六种典礼,其中“柴”为祭天仪式,“望”为祈福仪式。 </p><p class="ql-block"> “柴王遗风”匾额由徐州叶汝明题写,悬挂于玉皇庙檐下,与对联“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共同构成建筑特色。作为泰山文化的重要符号,反映了古代帝王与自然神权的互动关系,体现了泰山作为“神岳”的历史地位。 </p> <p class="ql-block"> 玉皇顶海拔1545米,是古代帝王封禅的终点,现成为游客登山的最高点。匾额上的“柴望遗风”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承载着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祈福的传统延续。 </p> <p class="ql-block"> 这块伸出去的怪石叫“拱北石”,(又名探海石)。位于玉皇顶东侧的日观峰,是泰山三大标志性景点之一。其长度约6.5米,北偏西8°斜出,与地面夹角30°,由斑状二长花岗岩构成,形成于25.5亿年前的玉皇顶岩体。 </p><p class="ql-block"> 拱北石位于日观峰顶端,是岱顶观日出、晚霞及云海的核心位置。该石呈剑鞘形态,厚度约1.5米,北、东两面为悬崖峭壁,下方是深谷,具有险峻的地貌特征。</p> <p class="ql-block"> 远远的拍一下玉皇岭,自己的影子也落入图中。</p> <p class="ql-block">泰山云海</p> <p class="ql-block">泰山石刻</p><p class="ql-block"> 泰山石刻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仅仅是中国书法艺术品的一座宝库,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历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家释道传教授经,文化名士登攀览胜,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碑碣、摩崖、楹联石刻,而泰山摩崖石刻是名山之最。 泰山石刻源远流第,自秦汉以来至建国后,上下两千余载,各代皆有珍碣石刻。泰山石刻现存1800余处,其中碑碣800余块,摩崖石刻1000余处,大体分布为岱庙157块,岱麓215处,登山东路576处,岱顶258处,岱西80余处,岱阴44处,灵岩寺400余处,神通寺100余处。</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当年皇帝的御赐碑刻</p> <p class="ql-block">泰山上的摩崖石刻和碑刻。</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再看看泰山的云海</p> <p class="ql-block">庐阳太白有诗云:</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登至尊岱岳,揽绝岭雄风</b></p><p class="ql-block">岱嶽齐天峰壑立,绝顶凌霄白雾沉。</p><p class="ql-block">秦皇封禅祈盛运,碧霞垂佑护苍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敢当风驱鬼祟,云吞日月镇乾坤。</p><p class="ql-block">千秋不改尊崇志,万古长存浩气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曲阜</p><p class="ql-block">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拥有丰富的儒家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风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曲阜以“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为核心景点,其中孔庙的大成殿盘龙石柱雕刻精妙,孔府内陈列明清家具与奇珍异宝,孔林则是孔子及其后代的墓葬群,万株古柏郁郁葱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