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些天来,两个十七岁男孩在“海底捞”撒了一泡价值220万腥尿的消息在热搜发酵,不禁想起避暑时让我倍受煎熬的一件事。</p> <p class="ql-block"> 我和先生暑期在山里住了两个月。逃离都市酷热,摆脱家务劳形,饭来张口,心宽体胖,神仙般的日子。有一天中午来了一帮“老乡”,八个大人五个孩子。民宿老板说,这是他们开业后来的最多的一波孩子。客人多了,进项才会多,我们都为老板高兴。那些孩子又是滑板车又是平衡车,很快就把小院前的路占领了。“战车”狂飙,你追我赶,各种炫技,眼花缭乱。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沉寂多日的小院儿也有了活力。我和老先生坐在小院静静观赏。可是,随着“战车”跟粗糙路面反复碾压,来回摩擦,巨大的嗡响不绝于耳,像战机轰鸣,又像坦克上阵,还夹杂着吆喝争吵,直击耳鼓膜,直扎人心窝,头晕眼花,心神不宁。邻居的两个孩子被吸引了,带着滑板车也加入队伍,场面越发沸腾,分贝更加高涨<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爷爷奶奶担心孙子摔倒,扯着嗓门吆喝起来。这个喊别这样啊!那个嚷嚷别那样啊!“战车”的轰鸣,人声的歇斯底里,如排山倒海汹涌翻卷,简直要把天灵盖掀翻,我的心脏也开始通通乱跳,就对先生说:“回屋吧!太吵了!”起身上楼的时候,看见<span style="font-size:18px;">领头的七岁男孩竟然从老板半岁的孙子手里抢走玩具,扬长而去。我能理解抱着婴儿的妈妈为啥不敢吭声,因为男孩再无礼也是客人,她怀中婴儿的奶粉钱还指着这些旅客呢。可我却不能理解男孩的奶奶为啥视而不见,袖手旁观。我很想开口说奶孙两句,又担心老板为难,只好把唇边的话吞进了肚里。</span></p> <p class="ql-block"> 到民宿度长假的大都是退休老人,身体多有病恙,喜静,怕吵。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来休闲游玩很正常。都是暂居他乡的异客,应该相互理解,毕竟避暑山庄不是儿童游乐场。我们多希望孩子们能消停一下,哪怕安静地坐一会儿,哪怕看几眼连环画,或者听听故事,写写作业,甚至看会儿电视。可孩子们似乎有无限能量,分秒不停地闹腾,刺耳的尖叫穿过门窗直刺心脏,让人不得安宁。这时候有的家长躲进屋里搓麻,有的嗑着瓜子儿闲聊。好不容易熬到晚饭时间,孩子们也围着桌子坐下,香喷喷的肉肉总能堵住嘴巴,让我们吃顿安静饭吧!没想到孩子的幺蛾子花样翻新,一场闹腾又重新开场。这个男孩哭那个女孩吵,这个说菜不好吃,那个喊不要喝汤。家长也开始软磨硬泡,旁若无人地大呼小叫。最小的孩子五岁了还要喂饭,家长端着饭碗满院子追跑。小院儿一声接一声的炸裂,就像爆米花一炮又一炮<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高压锅</span>蹦出,头晕目眩,心烦意乱。依着我的脾气性格和几十年的职业本能,真想开口说道说道。但是就孩子这半天时间的行为看,鲁莽放肆,<span style="font-size:18px;">没有规则意识,没有边界感。</span>稚嫩的脸庞上好像看不到孩子本该有的天真可爱。这已经完全割裂了我对童真的基本认知。而那些家长的人设,早在孩子第一声肆无忌惮的尖叫里,在滚滚车轮毫无节制的轰鸣里,在若无其事地看着孩子抢夺婴儿玩具的眼神里,轰然崩塌。他们完全颠覆了我对家长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孩子第一任老师的深层认同</span>。懂的人何需言;不懂的人言之何用!我有可能被群起攻之是小,老板有可能因此经济受损是大。于是我催促先生:“赶紧吃!吃完散步!”</p> <p class="ql-block"> 此前,民宿只有两桌客人,一桌是我和老先生,另一桌是平顶山的三位男客。都是古稀老人,和谐相处,轻松自在。那天晚餐,三位客人干脆把饭桌搬离院子,坐到对面路上,就是想躲避孩子的“战乱”。没想到孩子们丢下碗筷又投入了“战斗”。可能被客人的酒桌吸引,他们便开启了以客人为中心画弧的围剿式“战车”骚扰,噪音乍起,持续不断。我和老先生不堪其扰,撂下饭碗赶紧往外冲。“啪”!一个玻璃酒杯突然在我们两步远的地方炸裂,玻璃碴儿撒了一地,厚厚的杯底端坐着,龇牙咧嘴地瞪着天空,突兀扎眼。这“啪”声如平地惊雷,小院儿瞬间安静了,是孩子们到来之后未曾有过的安静,空气都凝固了。我和先生停住了脚步,刚才还狂躁不安的孩子和家长也都愣了。我看懂了个中原因,喊着先生,快速离开。老先生还没缓过神儿,问我:“谁摔的杯子?为什么?”我说:“这还不清楚吗?这帮人中午一到就开始闹酒大喊大叫,害得人家午休都没睡成,下午又不敢出门躲了半天,本想晚上喝点小酒消除疲劳,可这帮孩子就像苍蝇似的围着人家吵闹,从始至终竟然没有一个大人出面管管。如果忍耐不到极限,如果心理没有崩溃,如果神经没被撕裂,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爷子,无论如何不至于气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摔酒杯吧!他是摔给那帮熊孩子看的,也是摔给那些不施教养的家长看的。”等我们散步回来,</span>三位客人已经搬离民宿。我们也想离开,想到老板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全指着这两个月赚钱,只好咬着牙齿忍耐,直到两天后“老乡”离开。</p> <p class="ql-block"> 跟老先生逃离现场散步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想到了我们的孙子。前年儿子一家回国探亲,我带着两个孙子到校内理发店理发。店主是个年轻妈妈,手里的活还没忙完,叫我们等一会儿。两个孙子挨着我在沙发上坐下,没有动作也没有说话,大概到了新环境感到好奇。可是时间一长俩人坐不住了,开始耳语。你咬一下我耳根,我咬一下你耳根,有说有笑。我听不清他俩说的啥,店主妈妈两次关掉吹风机也没听清。又等了会儿,来了新客人,我把弟弟抱到腿上,好腾出座位。哥哥就起身站到弟弟对面,开始打手仗。四只小手在空中来回打斗,脸上都挂着笑容。二十多分钟过去了,终于轮到他俩了。哥哥先上,弟弟殿后。两个人在阿姨的指令声里,一会儿低头,一会儿偏头,一会儿平视,只听得电推子呜呜作响,不一会儿功夫就剃完了。当我领着哥俩儿正要离开,年轻妈妈说话了,语气里带着如释重负的激动:</span>“李老师,您的两个孙子是我见过最乖的孩子。到我这儿理发的小男孩儿很多,不说百分百,百分之九十多都会哭天喊地乱叫乱动。理个发就像打仗,搞得我浑身冒汗。我还没见过这么乖的孩子,一动不动一声不吭。是不是国外小朋友都这样啊!”<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众人面前还有些尴尬。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带孙子理发,也没见过其他小朋友理发。为了表示谢意,我只礼貌地道了声谢谢。年轻妈妈表扬孙子我自然高兴,也感触颇深。真正的养育,不是塑造,而是唤醒。教育的终点,不是灌输,而是培养人格独立。</span>:</p> <p class="ql-block"> 人生无处不职场。凡是有人际关系的地方就是职场,凡是承担了一定职责义务的人都在职场。把熊孩子惹人摔杯子的事讲出来,不是为了纵向对比,只是觉得在他们身上我分明看到了“海底捞”少年的影子。家庭教育一旦缺失,家长如果一旦娇纵,孩子来日受到社会教育的代价一定是巨大的、惨痛的。把孙子剃头的事讲出来,也不是为了横向对比,只是因为孙子跟那帮孩子年龄相仿的自然联想。想不到的是跟先生讲完孙子剃头的事,脑海里不知咋就冒出了两个问号,一庄一谐:我们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如果两个孙子遇到了那帮孩子又会怎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