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极——十月的小雪诗歌赏析

江楠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9月20日,由漳州市诗歌协会主办,福建省写作学会,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协办,在漳州市图书馆举办了十月的小雪诗歌研讨会,与会的著名学者、诗人及新闻媒体工作者60余人,其中包括福建省作协副主席、漳州市作协主席陈子昂先生,中国杰出诗人、中国诗歌学会新煤体部主任安琪女土(视频连线),《诗刊》社编辑、福州文学院院长、柔刚诗歌奖获得者年微漾先生,文艺理论家、闽南师范学院博导梁洁玲教授,青年诗学批评家、南开大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王强博土,福建省写作学会副会长、闽南师范大学教授、漳州诗歌协会会长任毅先生,中国70后杰出诗人、漳州诗歌协会名誉会长康城先生,以及许海钦、阿里、刘歌等知名人士。研讨会规格高,反响大,充分肯定了十月的小雪的写作成就,十月的小雪被安琪称为“正处于一个诗人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刻,所见即诗,所遇即诗,所感即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应主办方漳州市诗歌协会任毅会长邀请,作为诗歌爱好者,本人以文字的形式(由任毅会长代读)参与了研讨会。附文如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十月的小雪诗歌赏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第一次读十月的小雪的诗,是在2022年的美篇上。据我所知,她写作起步很晚,始于2021年下半年,开始写的是散文。我读到她时,她刚转型写现代诗,比较传统的抒情的那种,语言很美,题材比较单一,专注于情感方面。但我察觉到了她诗人的潜质和执著,所以关注了她。到目前为止,我几乎读过她每一首诗,见证了她核爆般的裂变,三年时间,她从门外汉到出版三本诗集,一本待出版,并广受赞誉,可以说,她创造了奇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说到她的诗,我突然想到了第四极。我认为,晦涩和口语表达的兴起,是对传统过度抒情的反抗。这三种形式,目前是三足鼎立。而十月的小雪,创造了第四极,为诗歌的多元化奉献了难能可贵的典范。她在三者之间,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支点,从而撬动了一个新的宇宙,使诗歌在形式与内容上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写标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十月的小雪的诗,超越了性别,既有女性的柔美,又有男性的冷峻刚毅,有着强烈的生命哲思和独特的多元视角。她的诗,风格变化多样,给人创造一种阅读的审美和兴奋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今天,细读她20首精选,感觉她侧重在题材和风格的多元化方面。其实,她写过很多组诗,在单一的题材上也有过深度的挖掘,比如,24节气诗。这些组诗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在此,不一一赘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十月的小雪的诗歌创作,给我印象最深的几点,我粗浅地总结了一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她擅长将抽象的思想、情感与具体的物象巧妙地嫁接,形成新的充满冲击力的语言。比如,在她的《斑马线》中,斑马线这一现代文明的符号,被她赋予了斑马的元素,让静的东西动了起来,斑马被赋予草原的自由与现代规则、秩序的内涵,让一首诗立马高级起来。比如《苔藓》中的苔藓,成为卑微却坚韧的殖民者。她还善于制造矛盾,冲突,可谓“语言的麻烦制造者”,如《祭品》中的“神与神厮杀时/流血的是他们的了民”,如《农夫与蛇》中,“60℃是危险的苏醒/毒牙是危险的”。这种冲突,在她的诗中比比皆是,通过对立冲突,强化并深化了主题,使诗歌显得大器而壮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十月的小雪的诗歌,充满对生命与存在的追问。她是一位思想的苦行僧,在诗歌的圣途中,一直磕长头而行。比如,《祭品》一诗批判了宗教与文明的冲突,呈现了普通人的苦难。比如,《写诗时》中的“被铁链锁住了咽喉”,表达了一种存在的孤独,无助。比如,《日历》中的“每一页都是熄灭的灰烬”,表达了对时间和死亡的凝视。比如,《钉子》中“用直线穿越扭曲的世界”,表达了对既定秩序的反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其实,十月的小雪的诗歌,除了尖锐,更打动人的是它的温情。她以孤绝的视角,书写爱情。读她的这一类诗歌,常常让人产生恍惚,然后是恍然大悟。她的情感书写,温柔与锋芒并存,既有《致湖泊》中“敏感而羞涩的心”的柔美,也有《燃烧》中“一朵火花倔强地啃噬自己”的决绝。从《农夫与蛇》的致命吸引,到《十月的小雪》中“为你收敛一生的美”的奉献,无私而深刻。关于《十月的小雪》这一首诗,我想顺便提一下,这首诗应该是以她的笔名写的,通过水的三种形态,隐喻了爱人的三种面相。这种脑洞大开的构思,就是我说的恍惚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十月的小雪的诗,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亮点,是她的哲理化诗性化的语言。凝炼,冷峻,空灵。她常用短句造成断裂和产生力量,如《唱片》中的“轻触,旋转,颤动”,用重复与排比制造螺旋上升的情感,如《如果你是废墟》中连续使用“我愿是……”,用冷色调创造炽热,语言表面冷静克制,内核却火花四溅,如《燃烧》中“灰烬是我走向你的脚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总的来说,十月的小雪的诗,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融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她通过时而温存时而暴力的语言,一直在探索个体与世界的矛盾,并在其中找到了尊严与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每一个诗人在爬坡的过程中,必经历负重、喘息。唯有经历这一艰难过程,才会登顶,一览群山。我期待十月的小雪,不断地拓宽写作的边界和深度,不断地冲锋,到达更远的远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