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染兴安—穿越林海的金色邀约

俠客

<p class="ql-block">摄影、文字:侠客</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3999170</p> <p class="ql-block">  九月中旬的风,已褪去盛夏的燥热,携着一丝清冽掠过北方大地。我驾着车,先碾过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碧色余韵——此时的草原虽不复盛夏的浓绿,却也铺着一层浅黄,像被阳光揉碎了洒在地上;再沿着额尔古纳湿地的蜿蜒水岸前行,澄澈的河水倒映着天边的流云,偶尔有水鸟掠过,漾开一圈圈细碎的涟漪。一路向北,最终抵达素有“中国冷极”之称的根河,而我的目的地,是从根白线零公里处开始,深入那片被初秋金黄彻底浸染的大兴安岭。</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东北部的生态脊梁,大兴安岭的分量早已刻进地理与生态的脉络里。它横亘在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之间,32.72万平方千米的广袤疆域,相当于近5个北京市的面积,像一道巨大的绿色屏障,守护着东北平原的生态平衡。这里是寒温带针叶林的故乡,落叶松、樟子松的苍翠与白桦林的素净交织,再加上丰富的矿产、珍稀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独特气候,让它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也是滋养一方的经济林区。更特别的是,由于纬度偏高、入秋更早,大兴安岭总是国内最先被秋色“点名”的地方,每年九月,当南方还在与夏末的余温纠缠时,这里早已开启了一场盛大的金色狂欢。</p> <p class="ql-block">  刚驶入林区,秋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九月的风像一位灵巧的画师,掠过山脊时,随手便为大兴安岭晕染出层层斑斓。最先闯入视线的是白桦林,它们挺着笔直的银白躯干,仿佛穿着素色长袍的卫士,而枝头的树冠却早已被秋染成了明亮的金黄,远远望去,整片白桦林就像无数举着火炬的守林人,整齐地站在山坡上,迎着风摇晃着“火焰”,热烈又耀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红松,它们依旧坚守着一身深绿,细密的针叶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哪怕周围的树木都换上了秋装,红松仍透着一股不服秋寒的倔强,像是林海中永远不会褪色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  若说白桦林是热烈的,红松是坚韧的,那漫山遍野的枫桦便是最动人的惊喜。枫桦的叶片比白桦更宽大,颜色也更富层次——边缘泛着浅红,中间是透亮的金黄,叶脉处还留着一丝浅绿,像是被秋意慢慢晕开的调色盘。每当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千万片枫桦叶便成了千万盏琉璃灯,金黄中透着绯红,绯红里裹着微光,将整座山都照得透亮。风一吹,叶片簌簌落下,有的打着旋儿飘到地上,有的挂在低矮的灌木枝上,连空气里都仿佛飘着细碎的金光。</p> <p class="ql-block">  沿着林间小径往里走,脚下早已铺满了厚厚的落叶。松针、桦叶、枫片混在一起,踩上去软软的,发出“沙沙”的声响,那声音不似喧嚣,反倒像大地在轻声咀嚼时光,每一步都像是在与过往的季节对话。偶尔会有毛茸茸的松鼠从眼前窜过,蓬松的大尾巴扫过地面,带起几片红叶,它却毫不在意,只顾着叼着松果往树洞里钻,留下一串轻快的脚步声。有时动作稍大,还会惊飞枝头的寒鸦——它们正低头啄食着成熟的野果,被惊扰后扑棱着翅膀飞向天空,黑色的身影掠过金黄的树冠,给静谧的林海添了几分灵动的生气。</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间,暮色开始四合。原本透亮的天空渐渐染上了橘红与浅紫,山岚像一层轻薄的纱幔,从山谷间缓缓垂落,将远处的树林晕成一片朦胧的剪影。最后一抹夕照格外温柔,轻轻停驻在巍巍兴安岭的山梁上,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泽,仿佛与周围的林海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此刻的大兴安岭,像一面被秋光浸润的铜镜,既映着夕照的温柔,也映着林海的斑斓、生灵的灵动。站在山脚下,听着林间的风声与远处的虫鸣,才真正懂了:大兴安岭的秋,从来不是简单的“金黄”二字,而是一场刻在山河里的浪漫与厚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