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到尤溪县博物馆游览。这座藏身于朱子文化园内的国家三级博物馆,自1985年成立至今,早已成为尤溪的文化地标。新馆2015年开放,仿古的庄园式建筑融合了本地民居与土堡特色,远远望去,飞檐翘角在阳光下勾勒出温润的轮廓。走进馆内,朱熹厅、千年古县厅、苏区厅依次铺展,像一本缓缓打开的地方史书。那些宋代的陶器、红军的遗物、卢兴邦家族的老物件,静静陈列在展柜中,无声诉说着时光的故事。我们一边听讲解,一边拍照,仿佛不是在看文物,而是在和过去的人轻声对话。</p> <p class="ql-block">阳光正好,我们刚踏入园区,一座古朴的牌坊便迎面而来。飞檐如展翅的鸟翼,檐角挑向蓝天,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晃。游客们撑着各色雨伞穿行其间,像是流动的花瓣。我站在石板路上回头一望,牌坊与身后现代城市的轮廓在视线里交融,仿佛一脚踏进了历史,另一脚仍留在当下。</p> <p class="ql-block">园中一块巨石静静伫立,上面“园化文子朱”几个红字苍劲有力,虽是倒写,却让人会心一笑——这分明是“朱子文化园”的巧妙呈现。石旁碎石铺地,老树投下斑驳的影,几片叶子随风轻旋而落。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千年前朱熹幼时的读书声,从南溪书院的方向悠悠传来。</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处回廊,一座挂着“书法艺术”牌匾的建筑静静立着。门前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几位游客正驻足欣赏两侧展板上的墨迹。一撇一捺间,是文脉的延续;一笔一划里,藏着古人的心境。我也忍不住掏出手机,拍下一幅行云流水的《兰亭序》临帖,心想:若朱子见此,是否也会颔首微笑?</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一座飞檐翘角的建筑掩映在绿树之间。台阶两侧草木葱茏,一位穿红衣的游客正仰头拍照,紫色雨伞在她手中微微倾斜。蓝天如洗,山影淡淡,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不只是在参观,更像是在一场穿越时空的访友途中。</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是灰瓦白墙的闽地建筑,屋脊线条柔和,像写意画中的笔触。远处一座高阁若隐若现,似祠堂,又似书院。几位游客慢悠悠地走着,有的低声交谈,有的停下系鞋带,阳光洒在肩头,一切都那么安然。这条路,仿佛通向的不只是景点,更是记忆深处的文化乡愁。</p> <p class="ql-block">又一座牌坊矗立眼前,雕梁画栋,气势不凡。几人撑伞走过下方,光影在石板上跳跃。两侧红灯笼高挂,与远处现代楼宇形成奇妙的对望。我忽然明白,所谓文化传承,不是把过去封存,而是让古老的精神在今天的阳光下继续生长。</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前行,绿树成荫的石板路引向一座静谧的牌坊。右侧一个红色的装饰物在风中轻晃,像是节日的余韵未散。行人三三两两,脚步轻缓,仿佛怕惊扰了这片宁静。这一刻,连呼吸都变得温柔。</p> <p class="ql-block">穿过几重院落,一座雕像在广场中央巍然矗立。他身姿端凝,目光深远,背后是连绵的青山。广场开阔,石板平整,几株老树静静守护。我站在雕像前,没有拍照,只是静静看了一会儿——有些敬意,适合沉默。</p> <p class="ql-block">竹林深处,一组青铜雕像让人驻足。一人抚琴,一人静听,琴声虽不可闻,却仿佛在风中流淌。竹影婆娑,连停在一旁的蓝色摩托车也显得不那么突兀了。艺术与生活,本就不该隔着高墙。</p> <p class="ql-block">“开山书院”四个大字悬于门楣,深色木门沉稳厚重,红灯笼在檐下轻晃。两侧对联字迹遒劲,仿佛仍在讲述着朱熹讲学时的风骨。这里曾是理学的摇篮,如今成了廉正文化的展厅,变的是功能,不变的是那份清正之气。</p> <p class="ql-block">推门而入,厅堂高敞,木梁横陈,一块黑底金匾高悬:“朱子康乐文化展示馆”。阳光从高窗洒下,照亮了“进”与“出”的指示牌,也照亮了墙上的对联。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文化的低语,在梁间回荡。</p> <p class="ql-block">一处门楣上,“书香”二字静静悬挂,石板路通向幽深庭院。游客在门前轻声交谈,院内绿意盎然,另一座屋宇的飞檐在树影间若隐若现。这“书香”,不只是墨香,更是代代相传的读书之志。</p> <p class="ql-block">厅堂中央,一张长桌配以数椅,俨然是昔日讲学之所。上方“学书院”三字庄重醒目,墙上的书法与画作静静陈列。我仿佛看见几位学子围坐,听先生娓娓道来“存天理,灭人欲”的深意。如今虽无讲声,但那份求知的虔诚,依然在空气中流淌。</p> <p class="ql-block">我坐在雕花木椅上,背对墙壁,墙上三幅书法与一幅人物画像并列,两侧青瓷与古钟静立。他双手搭在椅背,神情安然,仿佛已与这方空间融为一体。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所谓文化,不只是看的,更是可以坐进去、住进去的。</p> <p class="ql-block">一块石碑立于竹林前,“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几个红字格外醒目。竹叶沙沙,光影斑驳,这块碑不仅标记着地理,更标记着血脉与文脉的相连。朱子之光,照的不只是尤溪,更是整个华人世界的心灵故乡。</p> <p class="ql-block">一处标牌上列着“世界朱氏联合会联络处”“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中心”等多个名号,金文字在黑底上熠熠生辉。这里没有喧闹的仪式,只有静默的交流。文化的力量,往往不在声高,而在深远。</p> <p class="ql-block">“南溪书院”石碑前,一座小亭静静伫立,背景墙上一幅山水画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这里是朱熹诞生之地,千年前的啼哭早已化作风中的书声。我轻轻走过,不敢惊扰这份沉淀了八百年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南溪书院”牌匾高悬,红灯笼映着蓝天,几位游客进进出出,笑声轻扬。有人拍照,有人读碑文,有人只是站着发呆。这座书院,不再是冰冷的遗址,而是活生生的文化现场,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央,一池清水映着天光,金鱼悠然游弋。石栏雕刻精美,竹林掩映着白墙灰瓦。阳光洒在水面上,碎成一片片金箔。这一刻,我忽然懂了朱熹笔下“半亩方塘一鉴开”的意境——原来,清澈的不只是水,更是心。</p> <p class="ql-block">一条红幅高挂:“第八届港澳台大学生走朱子之路研习营 拜谒朱文公仪式”。黑瓦白墙前,这份庄重显得格外鲜明。年轻的身影在碑前肃立,仿佛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朱子之道,正通过这样的仪式,一辈辈传下去。</p> <p class="ql-block">厅内一尊金像端坐中央,香炉青烟袅袅。墙上“文山哲”三字苍劲有力,两侧红箱与木饰庄重典雅。这里不是迷信的场所,而是对先贤的敬仰之地。一炷香,一躬身,皆是文化血脉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一棵老树伫立院中,阳光穿过枝叶,洒下点点光斑。树干粗壮,年轮里藏着无数故事。游客从树下走过,有人抬头,有人拍照,有人只是停顿片刻。这棵树,像是守望者,静静看着一代代人来此寻根、问道、归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