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朗诵环节 <p class="ql-block">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朗诵的《九·一八,不能忘却的回响》,不是简单的文字诵读,而是与历史的对话、对先辈的致敬。接下来,我们从情感把控、节奏处理和细节表达三个维度,一起把这首诗里的家国情怀读出来。</p><p class="ql-block"><b>一、情感:抓住“痛”与“强”的核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 开篇的沉重感:读“九一八!九一八!”时,两个感叹号要读出不同的力量——第一个像警报初响,短促而震惊;第二个像心底的呐喊,深沉且坚定。“不能忘,不敢忘”六个字放慢速度,咬字要重,让“忘”字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就像触摸历史的伤痕。</span></p><p class="ql-block"> 2. 回望历史的悲愤:读到“柳条湖那声罪恶的枪响”“铁蹄下的悲怆”时,语气要低沉,仿佛在轻声诉说苦难;但读“长白山的雪,裹着不屈的倔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时,要抬起声音,让“倔强”和“呐喊”带着骨气,就像看到先辈抗争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3. 当下的担当与力量:最后“以吾辈之青春,护我盛世之中华”两句,要彻底放开声音,语气昂扬却不浮躁,把“青春”的朝气和“护中华”的决心融合在一起,让听众感受到我们这代人的责任。</p><p class="ql-block"><b>二、节奏:跟着文字“呼吸”</b></p><p class="ql-block"> - 慢节奏:“历史的伤痕不曾褪去”“松花江在寒夜里呜咽”这类句子,要像深呼吸一样放慢速度,让情感慢慢沉淀。</p><p class="ql-block"> - 快节奏:“是东北抗联的篝火,在林海中点亮”“让警报的回响,化作前行的力量”这类有画面、有动力的句子,可以稍微加快节奏,但不要抢字,保持流畅。</p><p class="ql-block"> - 停顿:每段开头的“当警报划破清晨的寂静”“我们听见”“今天”后面,都可以稍作停顿,就像镜头切换,给听众留出感受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三、细节:让朗诵更“有画面”</b></p><p class="ql-block"> 1. 眼神:读“回望黑土地上破碎的月光”时,眼神可以微微向下,像望着远方的土地;读“阳光洒满大地,高楼林立”时,眼神抬起,看向前方,展现对当下的珍视。</p><p class="ql-block"> 2. 手势:不需要复杂的动作,读“扛起的是继往开来的担当”时,手可以轻轻按在胸口,体现“担当”在心中;读最后两句时,手可以自然抬起,配合昂扬的语气,增强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师:同学们,朗诵这首诗的关键,是把自己放进文字里——想象警报响起的瞬间,想象先辈抗争的模样,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当文字和情感真正贴合,我们的声音就会有力量,就能让听的人也记住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起试着读一遍,从“九一八!九一八!”开始,慢慢来。</p> 二、作品展示 <p class="ql-block"> 当孩子们的声音响起,“九一八!九一八!”这六个字便有了沉甸甸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今天,带着孩子们一遍遍打磨《九·一八,不能忘却的回响》的朗诵——从咬准“悲怆”的沉重,到读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倔强;从调整“松花江呜咽”的慢节奏,到扬起“护我盛世之中华”的昂扬。他们或许还不能完全读懂历史的所有细节,但眼神里的认真、语气里的坚定,早已藏不住对先辈的敬意、对家国的认同。</p><p class="ql-block"> 镜头里,有人读到“铁蹄下的悲怆”时悄悄红了眼眶,有人念到“吾辈之青春”时不自觉挺直了脊背。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朗诵练习,是孩子们用声音触摸历史伤痕,用情感传递爱国初心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如今山河无恙,但这段历史不能忘、不敢忘。愿孩子们的声音,能成为跨越时空的回响——提醒我们铭记苦难,更激励我们扛起担当。九一八勿忘国耻 ,少年强则国强 ,用声音致敬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