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秋佳节将至,为让孩子们在传统节日氛围中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倪可妈妈联络福城天虹场地、协调讲师时间,9月20日下午 ,301班在福城天虹精心开展“非遗小传人趣味剪纸课堂”,一场兼具趣味与文化底蕴的活动就此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此次活动特邀全民艺术推广人鞠凤雪老师授课,著名书法家郑老师现场助力,让孩子们在亲手创作中触摸剪纸艺术,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活动伊始,主持人先为孩子们梳理剪纸的历史脉络,从传统民俗中的剪纸应用,到其作为非遗的文化价值,为后续创作铺垫文化认知。</p> <p class="ql-block">随后,鞠凤雪老师聚焦实操,第一步便带着孩子们做创作准备——粘贴画框与画布。她先举起提前做好的样品,让孩子们看清“画框要和画布边缘对齐,粘好后才不会歪歪扭扭”,接着详细讲解工具用法:“胶水要挤在画框背面的边角,少挤一点,不然会溢出来弄脏画布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讲解完,孩子们领到属于自己的小画框和彩色画布,立刻认真动起手来。有的小朋友小心翼翼捏着画框,先把一边轻轻贴在画布上比对位置;有的怕粘歪,还会抬头问身边的鞠老师“这样对齐了吗”;还有的不小心挤多了胶水,急忙用纸巾轻轻擦掉多余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鞠老师则穿梭在座位间,弯着腰手把手帮孩子调整角度,遇到动作慢的小朋友,还会握着他们的小手,一点点将画框与画布贴紧、压实,确保边缘严丝合缝。“对啦,这样粘好后,后面剪好的作品贴上去才平整,就像给剪纸穿了件漂亮的小外套。”</p> <p class="ql-block">鞠老师一边指导,一边用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理解这一步的重要性。很快,一个个工整的“创作底板”完成,为接下来的剪纸创作打下了稳稳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准备工作结束后,鞠老师为孩子们发放印有花朵、小动物等简易图案的剪纸素材,让大家先练手找感觉。</p> <p class="ql-block">拿到彩纸和剪刀后,孩子们立刻端正坐姿,小手指捏着剪刀小心翼翼地沿着图案边缘裁剪,有的遇到转弯处会轻轻放慢速度,有的剪得顺利时还会小声和身边伙伴分享“你看我剪的小花快好啦”。</p> <p class="ql-block">当一张张平平无奇的彩纸,在自己手中变成灵动的小花、可爱的小兔子时,孩子们纷纷举起作品仔细端详,眼睛里闪着亮晶晶的光,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起,有的还会兴奋地举着作品跑到老师面前展示,那股藏不住的成就感,从灿烂的笑容里、雀跃的动作中满满地溢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练手之后,鞠老师笑着拿出准备好的“硬核”——印着对称纹样、细节更丰富的剪纸材料,难度明显升级。孩子们凑过来一看,有的轻轻皱起小眉头,有的小声嘀咕“这个好像有点难”,还有的拿着材料翻来覆去观察,面露难色。</p> <p class="ql-block">见此情形,鞠老师立刻走到孩子们中间,手把手地教:先示范如何将彩纸精准对折,标出关键裁剪点;遇到复杂的镂空部分,还会握着孩子的手慢慢剪,一边剪一边讲解“这里要轻轻转一下剪刀,慢慢剪才不会断”。</p> <p class="ql-block">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孩子们渐渐放下顾虑,跟着步骤一步步尝试,原本有些慌乱的小手慢慢变得稳当。喧闹声渐渐小了,只剩下剪刀裁剪纸张的“沙沙”声,每个孩子都低着头,眼神紧紧盯着手中的彩纸,认真的模样仿佛在完成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完全沉浸在剪纸创作的世界里。</p> <p class="ql-block">就在大家专注裁剪时,思思老师和赖老师笑着走来,还故意放慢脚步“偷袭”般地跟孩子们打招呼。“是思思老师!”不知是谁先认出了老师,兴奋地喊了一声。瞬间,现场像被点燃了欢乐的火花,原本低头剪纸的孩子们立刻抬起头,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有的直接从座位上站起来挥手,有的开心地拍着小手,欢呼声、喊老师名字的声音此起彼伏,连手里的剪刀都忘了放下,原本安静的创作氛围瞬间变得热闹又热烈,现场都是孩子们雀跃的笑声。</p> <p class="ql-block">率先完成作品的小朋友们立刻举着自己的“成果”,小步快跑到郑老师的桌前,排起了小小的队伍,眼神里满是期待。郑老师笑着接过孩子们的剪纸,先仔细端详每一幅作品的细节,然后拿起毛笔,蘸取适量墨汁,根据剪纸图案的风格雅致题跋,笔锋流畅又不失童趣。题字后,他又取出一枚刻有传统纹样的印章,蘸上朱红印泥,在题字旁轻轻按下,鲜红的印章与彩色剪纸相映成趣,瞬间让作品有了古朴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郑老师还孩子们说:“这是你们亲手剪的作品,自己题字才更特别哦!”他还特意握着几个孩子的手,教他们如何写得工整又好看。孩子们听了格外认真,有的一笔一划慢慢写,有的写完后还会歪着头看看,再小心翼翼地修改。原本统一模板的剪纸,因为这小朋友和老师的题字、印章,一下子变成了独一无二的“非遗纪念册”,孩子们捧着作品,脸上满是珍视。</p> <p class="ql-block">捧着这份专属的剪纸作品,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找地方合影。有的踮着脚尖,把作品举在胸前,对着镜头露出大大的笑容,连小牙齿都露了出来;有的还会特意调整姿势,让作品上的图案和自己的笑脸同框,生怕错过任何细节。</p> <p class="ql-block">看到一旁的爸爸妈妈正举着手机记录,孩子们又立刻跑过去,拉着爸爸的手、拽着妈妈的衣角,把作品递到爸妈眼前,兴奋地说“爸爸妈妈快和我一起拍”。于是,有的家庭是孩子站在中间举着剪纸,家长蹲在两侧轻轻搂着孩子;有的则是一家人并肩站着,共同托着那幅带着名字的作品,镜头里,孩子们的笑脸格外灿烂,爸妈的眼神里满是温柔,每一张合影都定格着这场非遗课堂里的温馨与快乐。</p> <p class="ql-block">活动接近尾声,老师笑着召集大家:“我们一起拍张大合影吧!”孩子们立刻抱着自己的剪纸作品围过来,有的踮着脚往中间凑,有的互相整理衣角,还有的悄悄把作品举得更高些,生怕自己的“小成果”没入镜。待大家站好,镜头对准的瞬间,孩子们齐声喊出“耶”,一张张稚嫩的笑脸迎着光,手中色彩鲜艳的剪纸格外醒目——有的印着灵动的花纹,有的缀着鲜红的印章,还有的藏着自己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的名字,笑脸与剪纸相映成趣,满是童真与欢喜。</p> <p class="ql-block">这张合影,也为这场非遗剪纸课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想整个过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折叠、裁剪的剪纸技能,更在指尖与彩纸的互动中,真切触摸到了非遗文化的温度:从了解剪纸的历史,到攻克复杂纹样的挑战,再到拥有专属的题字作品,每一步都让“非遗传承”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变成了亲手创造的快乐与骄傲。离场时,还有孩子小心翼翼地把剪纸抱在怀里,跟老师说“下次还要剪”。这场课堂,不仅留下了满是回忆的作品,更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小种子,这份快乐与成长,远比一张剪纸更加珍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