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荡的名称源自宋代修筑的石堤岸(石湖塘)和石湖庙,后因沪杭铁路在此设站(石湖荡车站)而得名。 浦江之首是黄浦江的源头起点,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东夏村,三江汇流形成独特的三角洲地貌,兼具自然景观与文化意义,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一湖一堤:申源湖和无名堤。申源湖上有一条没有名字的长堤,长堤上的安石龙桥和六曲桥将湖分为北湖和南湖。北湖区域保留了原生态景观,而南湖区域则设计成了江南园林风格。围绕着申源湖,小桥流水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这就是安石龙桥 六曲桥 春申堂,这座以盛唐风格打造的建筑,旨在缅怀战国时期的杰出人物——春申君黄歇。堂名匾额“春申堂”高悬于面向黄浦江的一面中央,左侧匾额“永志初澜”与右侧的“承恩浩波”相映成趣。此外,堂内还悬挂着多幅楹联,每一幅都记载着春申君黄歇在此治理河道、开辟黄浦江的辉煌历史。 园内还坐落着分水龙王庙,又称“疏流利运”宝塔,它位于分水尖的顶端,仿宋建筑风格,内部供奉着龙神,见证着这片水域的繁荣与安宁。 北侧的斜塘江,其上游被称为泖河,由源自吴江汾湖的太浦河与源自青浦淀山湖的拦路港在青浦太阳岛汇聚而成。而南侧则是由源自安吉龙王山的圆泄泾补给。在这里,两河交汇,形成浩浩荡荡的横潦泾,向东奔流而去。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河道全长89.91公里。拦路港、柳河、斜塘和来自江浙的红旗塘、大蒸港、圆泄泾在三角渡汇合,形成宽度约300-700米的黄浦江干流。这里有“浦江源头”、“浦江之首”等若干名称,标志着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从这里开端。黄浦江且据航运、排洪、灌溉、渔业、旅游、调节气候等综合功能,亦是太湖流域主要行洪河道,是一条多功能河道。 黄浦江并非是天然河道,而是人工连通、疏浚了多条河流后形成的河流。据《上海志 建置沿革》记载,“上海地区,春秋属吴。战国后先后属吴、越、楚,曾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封邑”。黄歇到封地之后就发现这里水患频繁,于是开始大规模治水工程,凿通河道,沟通太湖到长江,大大减轻了太湖周边的水灾压力。因为春申君的功绩,这条人工河被先后称为黄浦塘、大黄浦,又名黄歇浦、春申江,清朝时定名位黄浦江。甚至上海的别称“申”,也来自春申君。南宋时期,黄浦江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明初吴淞江下流淤塞严重。户部尚书夏元吉奏请疏浚改造大黄浦,形成黄浦水系。河身数次疏浚,大黄浦河面不断开阔,后名黄浦江,代替吴淞江成为太湖水系入海干流,吴淞江变为黄浦江支流,这便是“黄浦夺淞”。 春申堂门前,一座古老的航标静立,这就是被俗称为“分水龙王庙”的航标。它见证了上海至苏州、湖州和杭州的分叉航道的历史变迁。这座航标最初只是一根简单的杆形标志,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它被改造成了三角形的钢管架,更加醒目。到了2002年,镇政府出资将其进一步升级为分水龙王庙灯塔,并在其后增建了望江亭。望江亭在2013年又经历了翻新,演变成了现在的春申堂,与背对的黄浦江和两旁的汉白玉浮雕共同构成了一幅历史的画卷。 石湖荡火车站(火车集市)<br>1908年建成的老站台改造为复古集市,绿皮火车车厢内设咖啡厅、酒吧,保留油灯、皮沙发等怀旧元素,兼具游客服务中心功能。<br> 在路边的铁轨上看到一列静静停放的绿皮火车。这列绿皮火车完美再现了沪杭铁路石湖荡站的旧时风貌,车厢内巧妙布局了餐饮、休闲及亲子活动区域,打造出一处集休闲娱乐与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新型空间。 东夏村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东南部,总面积3.5平方公里,由9个自然村和21个村民小组组成。该村于2020年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2022年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依托黄浦江零公里处的"浦江之首"景区,发展出包含绿道系统、开放型林地和水文化遗产的生态文旅体系。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归并点建设与景区开发联动,形成"荡里有米"特色社区,2022年获评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8年),沪杭铁路建成,并在此以石湖庙(后改城隍庙)和湖荡村综合起名为“石湖荡车站”。此后,湖荡村因水陆交通发展带来了商机,村民们都弃农弃渔经商,加上外埠商贩云集,遂成市镇,湖荡村也随之易名为石湖荡镇。 民国初,石湖荡镇依市河东西走向,形成南北2条小街,南街约长60米,北街约长100米。店铺相连,行业18种,坐商55家。镇东建天主堂,西南建耶稣堂,镇西愣严庵和镇北广慈庵香火更旺。 狭窄的街道,低矮的房屋,石湖荡老街已有百年历史。它历经岁月变迁,与逐渐发展的浦江之首小镇越发显得不和谐。百米长的古松老街,清代的历史建筑、岁月雕琢下的老房子以及步履蹒跚的老人都承载着百年来的古松记忆。 阳光洒在老房子的木板门上,仿佛把记忆都斑驳了。老屋多数为木结构,台阶上的青苔、交错的老电线,都在诉说着这里的岁月变迁。 石湖荡控烟公园 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烟草流行作为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列入重点控制领域。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耗国,吸烟者达3.5亿人。每年将有100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烟草之害,人人皆知!烟草中含有许多致癌物,另外还有促致癌物,以及能够降低机体此强化,结果又大大加强公园以警示吸烟者远离吸烟。让家人、社会创造美好的环境。吸烟有害健康,请您勿吸烟! 塔汇健康主题公园 位于石湖荡镇塔汇路与育新路交界处,占地15亩。公园内有多类树木花卉,四季花开,树木成荫,空气清新,设有互动健身区、健康步道去、休闲娱乐区,每个区域都设置了相关的宣传栏和健康设施,巧妙地将宣传、运动、美景融为一体。捷克主体公园以“倡导健康生活”为主题,旨在营造健康生活方式的环境和氛围,使健康元素融入我们的生活,在人们休闲娱乐的过程中获得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通过小知识、小贴士向市民提供健康知识,呼吁人们积极运动,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居住环境。 罗汉松位于石湖荡集镇西端中心幼儿园内(原楞严庵)。树龄700多岁,高约20多米,树干胸围11.6米,树冠遮阴约60平方米。据清光绪松江府志(卷三十八)记,罗汉松,在石湖塘楞严庵殿前,根盘半亩许,元杨维桢(又名杨铁崖,是元代文学家、诗人)手植。相传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时发现,被封为“江南第一奇松”(又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封)。 杨维桢(号铁崖)(1296-1370年)是元末明初文学家、书法家,与陆居仁、钱惟善并称“元末三高士”。他曾在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区)隐居时手植两株罗汉松,一株位于石湖荡,另一株在金山亭林镇。树高约20多米,树干胸围11.6米,树冠遮阴约60平方米。站在古松之下,仰望它挺拔的身姿,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时光的脉动。相传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时发现,被封为“江南第一奇松”(又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封)。但因石湖荡的树在1972年失火焚毁后重新培育,2013年,松江园林专家将一棵新松植入古松的躯壳中,寓意枯木逢春。而亭林镇的树保存较好,故两地均有相关建园保护。 罗汉古松虽遭两次天灾,但令人称奇的是,树的外形仍然枝茂叶盛,傲然屹立,部分叶片上更出现有龙牌(俗称牌九牌)状的规则小圆点。 延寿寺,位于松江区塔汇镇李塔街李塔院内,旁塔而建。明王建塔礼佛,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有渐东定海高僧元信自定海卓锡塔中,吴越王裔钱氏结缘舍地助营殿宇,傍塔建寺。初名“澄庵”、又名“圆庵”。咸淳年间(1265—1274年),僧如沾请以今额,改名“延寿院”,故李塔又名“延寿院塔”。 兜率(dōu shuài),佛教称天上的第四层天,其内院是弥勒菩萨的净土,外院是天上众生居住之处。这里人人都能知足快乐。这“兜率”二字,本是梵语Tuita音译过来的,翻译成中文,就是“满足、妙足、喜足”之意,所以读作“shuài”更合理。 延寿寺占地十二亩,建筑面积2001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千年名胜梵宫礼塔(李塔),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等佛殿以及功德堂、僧僚等。寺院二期工程规模宏大,正着手建造千手千眼大悲观音殿、地藏殿、居士楼、钟鼓楼等,以及其它配套设施。另有历史名迹清工部尚书张祥和故居,清外交官雷补同宅等。现任监院为灵彻,现有僧人七名。 李塔,又名礼塔、延寿寺塔,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李塔汇街88号延寿寺内,其始建年代不详。(李塔始建年代不详,据清人所撰《李塔延寿寺院记》的记载,李塔始建于唐朝初期。但后人考证,李塔的风格接近宋塔,且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唐塔说法尚存疑议 )。李塔为一座唐代风格的砖木结构楼阁式佛塔,七层四面,每面三间,正间设壸门,入内为方室,塔身各层均有腰檐平座、栏杆。底层有廊,塔身四角为莲幡纹石柱。底层设砖石阶梯,二层以上则以木梯相连。各层砖身间加楠木过梁,塔身各层嵌大小模印佛像砖。 李塔主要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高40.94米(一说高43米)。塔刹由铸铁仰覆钵、相轮九重(一说为七重相轮)和铜葫芦宝瓶等组成,塔刹宝顶葫芦上尚存20世纪40年代日军枪击后留下的弹孔,是日军侵略上海的见证。基座下建有珍藏文物的地宫。 礼塔: 既是以恭敬心情礼敬佛塔,即使是简单的洒扫、供养等,皆能累积深厚的富源福缘,甚至即使是我们在心里,对他人建造塔的功德生起一点随喜之心,都能获得无量的功德。《无垢光所问经》云:即使是梦到佛塔、看到佛塔、或是听到佛塔上的铃声,甚至鸟儿、苍蝇被佛塔的影子遮到,所有的恶业、烦恼障和所知障,包括五无间罪等都得以净除。 绕塔注意事项:《华严经》中说“右绕三匝”。绕塔时一定要右绕,即必须顺时针方向绕。如果逆时针方向绕不单没有功德,反而有非常大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