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西塘•浙江嘉善——行走浙江(139)

高峰

<p class="ql-block">  我曾说过:上世纪80年代,在很长的日子里,当周庄、南浔等地日趋浓厚商业化的时刻,浙江千年古镇西塘曾长时间稳稳地坚守着自己"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的古朴、安谧的本分。我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西塘,喜爱的就是它的这种气韵、这种倔强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然而,自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再也没去过西塘,甚至婉拒邀约去西塘。因为,从多种渠道获知,过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已经侵蚀了西塘。“西塘人”不仅扩大并增加了景区规模和门票,像乌镇东栅那般扼守着每一个收“关卡”,古镇上骗客、宰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包括在 “六根清净”的庙宇里,而且把老街变成了日夜灯红酒绿、宴歌艳舞的“江南丽江”……</p><p class="ql-block"> 时隔16年,今年5月,我第五次到西塘,在孩子们带领下。</p><p class="ql-block"> 和以往从永宁桥头西街进入老街的路径不同,我 “倒行逆施“地游逛了西塘老街的:由游客中心(南大门)入口,经、古戏台、 护国随粮王庙 、烟雨长廊、 送子来凤桥、北栅街、永宁桥、 西街、石皮弄 、 环秀桥、烟雨长廊→护国随粮王庙、古戏台。从南大门出。其间在送子来凤桥畔的那家网红餐馆吃了午餐,还在花巷广场边的茶社小憩喝茶。</p><p class="ql-block"> 走得不远,但感受很深。西塘变成“江南丽江”了。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管老太)炸臭豆腐、烤香肠、卖奶茶等小吃店,质参差不齐的汉服小店遍地开花,商业业态同质化倾向非常突出。操着各地方言的小老板揽客的嘈杂取代了当年土著店主的闲适,港河桥畔的长椅上看不到闲谈、喝茶的本地老人,当地著名特产八珍糕被芡实糕之类排挤出了市场,曾经摆放在小店门前的“免费茶桶”也没了踪影……</p><p class="ql-block"> 在过度商业化的侵蚀下,西塘古镇原本的生活气息已经逐渐消散。河道两旁的老房子都被改造为店铺、民宿、酒吧;时髦的装潢、醒目的太阳能装置和空调外机等破坏了古镇的传统风貌;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难以延续,古镇的传统文化底蕴日益被削弱;再也难以寻觅到江南水乡曾经的宁静质朴的韵味 。</p><p class="ql-block"> 自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旅游开发以来,西塘古镇景区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各地游客,实现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收入 。这不仅为古镇古旧建筑群的保护与修缮提供了雄厚的资本,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多种就业途径,提升并改善了生活水平。同时大量外地商人的投资,拓展了旅游业的形态,赋能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旅游大潮给古镇带来的利益毋庸置疑,但商业开发和古镇保护在这里失衡了!</p><p class="ql-block"> 我非历史守旧主义和排他主义者。我坚持认为,西塘等江南水乡古镇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是活着的历史:既有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物质肌理,也有原住民的生活气息、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p><p class="ql-block"> 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不能把古镇当作静止的文物而冻结封存,也不把它当作纯粹的商品廉价售卖,而是通过科学规划、文化活化、商业管控,让古镇成为能住、能游、能传承的活态空间,不但可以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也为后代留下真正的江南水乡。</p><p class="ql-block"> 所以,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核心在于平衡好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开发的关系,过度商业化,或冻结式保护的极端都不可取。职能部门须从空间规划、文化活化、商业管控、社区参与等多维度构建体系,让古镇既能保留水乡肌理与人文底蕴,又能通过发展旅游实现古镇改造,改善居民生活,以跟上时代前行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在这方面,我多次去过的浙江省德清市新市古镇等地的经验值得借鉴。其做法,简而言之是“核心区保持原味,外围区做好配套”;具体实施为在保留原住民日常生活场景,适度引入 “轻商业 + 文化体验” 项目的 “原生肌理”的同时,创建好古镇外围配套区域建设,以承载旅游服务,疏解核心区压力。两者相互赋能。</p><p class="ql-block"><b> 高 峰</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9月21日</b></p><p class="ql-block"><b>说明:</b></p><p class="ql-block"> 所附照片按游程顺序排列。出于“偏见”,未拍摄商业化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我既往的西塘古镇作品参见《行走浙江89、90》;</p><p class="ql-block"> 我的德清新市古镇作品参见《行走浙江82、115—118》</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塘入南大门口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走向老街路上所见水乡景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送子来凤桥,始建于 1637 年,因造桥时有飞鸟掠过被视为祥瑞而得名。桥顶覆以红檐黛瓦,两侧设长条石凳,既可遮阳避雨,又能凭栏观水,被当地人称为 “晴雨桥”。桥身以花墙分隔为南北两侧:南侧为阶梯,寓意男子 “步步高升”;北侧为斜坡,象征女子 “持家稳当”。在古镇至今仍流传着新婚夫妇过桥 “南送子、北来凤” 的民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永宁桥畔,我一直视这一带为古镇标志性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永宁桥附近的烧香港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午时分,相对烧香港北岸千米雨廊下,西街人流不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塘全镇有122 条古弄,仅 0.8 米宽的石皮弄以 “一线天” 奇观闻名,两侧高墙斑驳,极具历史纵深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环秀桥,西塘最古老的明代古桥梁,始建于 1581年,桥上 “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 的对联。这座单孔石拱桥曾是西塘的制高点。桥南堍的小花园精致幽雅,是游人最喜爱的休憩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环秀桥上远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修缮后的护国随粮王庙新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戏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茶楼小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花巷广场随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