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7个国家瓜分中国,唯独一国反对,如今成超级大国

网络传媒

<p class="ql-block">八国联军侵华,7个国家瓜分中国,唯独一国反对,如今成超级大国</p><p class="ql-block">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p><p class="ql-block">1908年的北京,天还没亮,清华园里就响起了叮叮当当的铁器声。</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没人知道,这座原本叫“清华学堂”的学校,是拿洋人的赔款修的。</p><p class="ql-block">说起来也挺反常的。</p><p class="ql-block">八国联军打北京,烧了颐和园,抢了故宫,逼着清政府签了《辛丑条约》。</p> <p class="ql-block">赔款4.5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中国一整年的财政收入还不止。</p><p class="ql-block">可谁也没想到,几年后,美国居然说:“钱多收了,我们退点儿。”</p><p class="ql-block">当然不是直接给现金。</p><p class="ql-block">而是说:“不如用这笔钱,资助你们的学生到我们国家去留学。”结果,这笔赔款的一部分,就变成了清华学堂的办学经费。</p> <p class="ql-block">这事儿听着挺像“做好事”,但要真这么想,就太天真了。</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美国,刚刚经历完一场对外战争——1898年美西战争,拿下了菲律宾和关岛,也顺手在太平洋上站稳了脚跟。</p><p class="ql-block">可在列强眼里,它还算不上“主角”。</p><p class="ql-block">要真像英国、法国那样去中国抢地盘,既没足够的军队,也没那么多钱。</p> <p class="ql-block">再说了,离得太远了。</p><p class="ql-block">从旧金山到上海,光船就得走好几周。</p><p class="ql-block">抢了也管不过来。</p><p class="ql-block">于是美国换了个思路。</p> <p class="ql-block">那会儿英国提议干脆把中国分了,各自拿一块地盘,眼看着德国、俄国、法国、日本都点头了,只有美国有点犹豫。</p><p class="ql-block">后来干脆说:“要不,别分了。</p><p class="ql-block">让中国维持完整,大家一起做生意。”</p><p class="ql-block">名义上叫“门户开放”。</p> <p class="ql-block">美国人说得冠冕堂皇:“中国这么大,市场潜力多好啊,不如大家都别独占,一起赚钱。”可底下算盘打得清楚得很。</p><p class="ql-block">他们的工业产能已经是世界第一,不缺原材料,就缺市场。</p><p class="ql-block">只要中国不封锁关税,美国的商品就能大批出口。</p><p class="ql-block">这么一折腾,列强们也觉得有点道理。</p> <p class="ql-block">真要分地,恐怕打起来还得再打一仗。</p><p class="ql-block">那就算了,反正现在清政府已经跪了,大伙一人勒一根绳子,合伙拴着也挺稳。</p><p class="ql-block">于是中国“暂时不被瓜分”。</p><p class="ql-block">可问题来了——美国那时候真不想要地盘吗?说实话,也不是。</p> <p class="ql-block">只是知道自己抢不过别人,索性换种方式。</p><p class="ql-block">不如从文化和教育上慢慢渗透。</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后来退赔款的方式,不是直接还钱,而是修学校、送人出国。</p><p class="ql-block">清华学堂刚建那会儿,规模不大,地点在北京西北郊。</p> <p class="ql-block">学生都是各地挑出来的尖子,先在这儿学英文、数理化,再送到美国去深造。</p><p class="ql-block">清华最早的口号就挺直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不是说说而已,是要真往美国那一套去靠。</p><p class="ql-block">不少后来在近代中国有影响的人物,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p><p class="ql-block">胡适、赵元任、顾维钧、钱学森……要么是第一批留美生,要么就是清华出身。</p> <p class="ql-block">他们在美国受教育,接受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一整套制度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判断。</p><p class="ql-block">有的人回来后在外交场合游刃有余,有的人则成了推动思想启蒙的先锋,还有的人,把技术带回了中国。</p><p class="ql-block">这事儿到底是好还是坏,一时说不清。</p><p class="ql-block">但可以肯定的是,从那时候起,美国在中国的“存在感”就不是靠军队,而是靠文化和教育。</p> <p class="ql-block">再说回八国联军那场事儿。</p><p class="ql-block">1900年,义和团在北方闹得厉害,杀洋人、烧教堂,清政府一开始还想借他们的手对付洋人。</p><p class="ql-block">结果惹怒了西方列强,八国联军一拍即合,直接打进北京。</p><p class="ql-block">那支联军结构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日本派了8000人,是参战最多的;德国7000;俄国4800;英国3000;美国2100;法国800;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加起来不到100。</p><p class="ql-block">说实话,有些国家来得就是“凑个人头”。</p><p class="ql-block">进北京之后,烧、杀、抢,那是没商量的。</p><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铜像、故宫的瓷器,全被扫荡一空。</p> <p class="ql-block">英军和日军抢得最狠。</p><p class="ql-block">美国虽然人数不多,可也没闲着。</p><p class="ql-block">后来美方资料承认,有一部分战利品被运回了旧金山和华盛顿。</p><p class="ql-block">可等战争一结束,美国的调子就变了。</p><p class="ql-block">他们不提抢的事儿,只说“我们要帮助中国发展”。</p><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赔款那部分,看起来“退得最体面”。</p><p class="ql-block">其实不是第一次这么干。</p><p class="ql-block">同一时期,美国对拉美也搞过“门罗主义”,名义上是反对欧洲干涉,实际上是让拉美各国成为美国的“后院”。</p><p class="ql-block">对中国,他们走的不是强占路线,而是“你不听我的,我就让你孤立”。</p><p class="ql-block">1905年,美国国务卿约翰·海发表第二份门户开放照会。</p><p class="ql-block">措辞更直接:“中国的领土完整必须维持,各国都必须在中国享有平等通商权。”</p><p class="ql-block">话是好听。</p><p class="ql-block">可背后是清清楚楚的利益划分:不让别人独吞,中国的市场必须对美国开放。</p><p class="ql-block">从这以后,美国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外交、教育、贸易、文化,一步步渗透。</p><p class="ql-block">到抗战前,中国的很多官员、学者、实业家都和美国有或深或浅的联系。</p><p class="ql-block">当然了,这种“影响”并非没有代价。</p><p class="ql-block">1946年,中美签了《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形式平等,实则不对等。</p><p class="ql-block">美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本地工业受到冲击,国民政府财政压力倍增。</p><p class="ql-block">更早的时候,美国还在东北搞过铁路承包,在华设立银行,控制外贸航线……看上去不像殖民,实则处处牵制。</p><p class="ql-block">有人说,美国当年“退赔款、办清华”,是有远见的。</p><p class="ql-block">也有人说,那是“温水煮青蛙”,侵略只是换了种方式。</p><p class="ql-block">这个评价谁也说不准。</p><p class="ql-block">但可以肯定的是,从1900年到今天,那笔赔款的后续还在影响着很多事情。</p><p class="ql-block">清华学堂落成那年,北京的冬天特别冷。</p><p class="ql-block">教学楼还没建完,第一批学生就在木屋里上课。</p><p class="ql-block">讲台是几张拼起来的旧桌子,黑板是从城里拉来的旧门板刷的墨汁。</p><p class="ql-block">可那群学生,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穿着单薄的棉袍读英文,写算术,背《几何原本》。</p><p class="ql-block">从那以后,再也没人叫它“赔款学校”。</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华书局,2009年</p><p class="ql-block">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p><p class="ql-block">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回忆》,三联书店,2000年</p><p class="ql-block">王桧林,《庚子赔款与清华大学的创办》,《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p><p class="ql-block">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远流出版公司,2003年</p> <p class="ql-block">历史回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