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沭阳这片土地,钟灵毓秀,文脉绵延。颜集镇静静伫立于河畔烟雨中,相传为“绝代佳人”虞姬故里。那一曲“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如风穿岁月,至今仍在民间低回传唱,仿佛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一缕不灭的英魂与柔情。</p> <p class="ql-block">根据境内万北遗址考证,早在七千多年前,先民便在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燃起文明的星火。时光流转,文化积淀深厚,孕育出无数民间瑰宝。其中,“打莲湘”这一古老舞蹈,如一条清溪,穿越千年尘烟,依旧在沭阳大地上流淌着原始的节奏与生命的律动。</p> <p class="ql-block">据传,“打莲湘”起源于秦汉之际,源自一位名叫莲湘的聪慧少女。一日,她于灶前烧竹炊饭,竹节爆裂,噼啪作响,清脆如鼓。莲湘心有所感,拾起竹竿轻敲地面,踏节而舞,翩若惊鸿。为使无火之时亦有节律相伴,她与姐妹们在竹竿两端凿孔穿钱,击打之间铜铃叮咚,声韵悠扬。人们感念其灵思妙想,遂以她的名字命名此舞——“打莲湘”。</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楚霸王项羽的随军夫人虞姬亦深爱此舞。她将莲湘舞带入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在战鼓与烽烟间舞动身影,以柔克刚,以舞寄情。自此,这一民间艺术随征战南北传播四方,从乡野走向中原,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进入近现代,莲湘舞在沭阳焕发出新的生机。1951年,孙安堂先生赴苏北文化干部训练班,师从名家沈小梅,潜心研习莲湘与腰鼓技艺。归乡后,他倾心授艺,悉心培养出孙素珍、孙素芹、张华霞、周建柏等一批传承骨干,为莲湘舞的延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参加第十三届“长江经济带”全民健身大联动活动<沭阳>演出)</p> <p class="ql-block">莲湘舞的道具简约而富有意趣:一米长的竹竿,两端嵌铜钱,系彩绸,舞动时如彩龙翻飞。舞者随乐起舞,以竿击身,敲打肩、手、腿、背,节奏明快,动作流畅。竹声、钱响与乐音交响共鸣,视觉与听觉交融,成就一场“可观可听”的民间艺术盛宴,深受百姓喜爱。</p> <p class="ql-block">孙安堂先生在传承中勇于创新,将传统节奏调整为规整的四二拍,增强律动感;更开创“双莲湘”表演形式,双人对舞,竿影交错,刚柔并济。莲湘舞之精髓在于“打”,虽无固定套路,却讲究与音乐严丝合缝,融合扫、跳、蹲、挑、转等技法,击打部位遍及全身,动作连贯如行云流水,队形变幻似锦绣织锦,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昔日,莲湘舞常见于春节庙会、丰收庆典,是乡村节庆不可或缺的欢腾符号。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乡土文化式微,莲湘舞的生存空间日渐萎缩。加之其传承依赖口传心授,老艺人年事渐高,技艺濒危,抢救性挖掘与系统性保护已刻不容缓。</p> <p class="ql-block">(2008年周集中心小学排练《莲湘》节目,参加沭阳县首届虞姬文化节演出,荣获三等奖。)</p> <p class="ql-block">2008年,原周集乡启动对莲湘舞的系统整理与资料建档;次年,沭阳县政府正式将其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集社区莲湘舞蹈队持续开展传习活动。2021年乡镇合并后,塘沟文化站与周集中学携手联动,组织150名学生系统学习,让古老舞步在青春身影中重新跃动,薪火相传,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周集初级中学“莲湘”传承班部分学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七十余年来,莲湘舞频频亮相各级文艺汇演,屡获殊荣,已成为沭阳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名片之一。它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段活着的历史,一种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记忆,承载着先民的智慧、情感与审美,值得被珍视、被传扬。</p><p class="ql-block">注:孙安堂(1928年9月一2022年9月),曾在沭阳县文化馆、广播站工作。</p> <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31日,沭阳县新河镇胡家花园,《莲湘》等民间文艺节目精彩亮相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丰收集号》拍摄现场。)</p> <p class="ql-block">图片:张 宏 </p><p class="ql-block"> 塘沟镇文化站</p><p class="ql-block"> 周集初级中学</p><p class="ql-block"> 部分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视频:塘沟镇文化站</p><p class="ql-block">编写:王汉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