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25年9月15日至21日,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寄宿制民族小学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了第28届推普周系列活动。通过启动仪式、主题教育、创新实践等多元形式,将普通话推广与民族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构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语言推广新模式。</h3> <h3>一、启动仪式领航:以承诺之墙筑同心之基</h3> <h3> 9月16日上午,“推普筑梦·同心同行”启动仪式拉开帷幕。臧源范校长在倡议中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民族融合的纽带,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石。”仪式后,全体师生在“推普承诺墙”签名承诺“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签名便利贴如点点星光汇聚成动态展示墙,成为校园里最亮眼的“语言文明打卡地”。</h3> <h3> 家校联动同步发力:班主任在班里上一节主题班会课,课后又将倡议书推送至家长群;校门口LED屏滚动播放活动主题,形成“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关注”的推广合力,让推普之声从校园延伸至每个家庭。</h3> <h3>二、主题活动赋能:分龄施策让语言学习“活”起来</h3> <h3>(一)低年级:课本剧场里的“语言魔法”<br> 一至三年级开展"普通话小剧场"课本朗诵活动,孩子们化身《小蝌蚪找妈妈》里的好奇蝌蚪、《狐狸和乌鸦》中的机智角色,用稚嫩却标准的普通话演绎课本故事。各班评选出5名“诵读小达人”,用榜样力量点燃低年级学生的表达热情。</h3> <h3>(二)高年级:手抄报中的“双语智慧”<br> 四至六年级制作主题手抄报。孩子们用彩笔描绘“四是四,十是十”的绕口令趣画,记录"妈妈"在不同民族语言中的表达,分享普通话学习的暖心故事。四年级每班提交5幅、五六年级每班6幅作品,书法室展览栏成为民族语言与普通话交融的文化长廊。</h3> <h3>(三)全校联动:黑板报与广播里的推普声<br> “推普黑板报"评比:各班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民族团结主题设计版面,特设"承诺墙"粘贴师生签名,让静态宣传变为生动的"语言承诺行动"。
</h3> <h3> 校园广播“推普周专栏”:每日推送普通话学习技巧与民族语言故事,如“壮语里的'母亲‘怎么说”,让语言学习融入放学后的活动时间里。</h3> <h3>三、创新亮点闪耀:小成本大成效的乡村推普路径</h3> <h3> (一)承诺可视化:从“说”到“行”的仪式感<br>创新设计"推普承诺墙",将师生签名转化为动态展示,搭配黑板报评比要求,让抽象的语言规范意识转化为可触摸的行动自觉。<br> (二)分龄精准施策:让每个孩子都爱上表达:低年级侧重情景体验(课本剧),高年级侧重自主创作(手抄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设计让参与率达100%,成果质量显著<br> (三)家校社协同:从校园到家庭的推广网络<br>通过主题班会、家长群倡议书、LED屏社会宣传,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推广体系,使推普工作从教育行为延伸为全民参与的文化行动。</h3> <h3>四、活动成效:语言之桥连民心,文化认同铸根基</h3> <h3> 经过一周的密集活动,全校师生普通话普及率达100%,规范字使用率超95%,更实现了三大深层突破:<br>1.民族文化认同:通过双语词汇对照、民族语言故事,增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共鸣。<br>2.语言应用能力:课本剧表演、手抄报创作等实践活动,让普通话从"课堂用语"变为"生活语言"。<br>3.长效推广机制:校园广播专栏与主题班会的常态化渗透,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奠定了持久基础。</h3> <h3> 此次推普周活动,不仅是一次语言规范的教育行动,更是一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奇石乡寄宿制民族小学将继续以语言为桥,连接各民族师生的心,让普通话成为校园最美的声音,让规范字书写民族团结的新篇章!</h3> <h3>图文审核:臧源范 廖群香<br>图片提供:各班班主任及语文老师<br>图文编辑:廖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