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优秀主讲老师】内蒙古夏淑红</b><br>尊敬的黄上庚校长、亲爱的滚动快速作文的家人们:<br>大家晚上好!<br><br>我是夏淑红,来自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第二中学,是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很高兴在线上和大家相聚来共同学习作文教学的教学方法。<br><br>九月的风,是夏末余温的温柔退场,也是秋日清爽的悄然登场。它不像盛夏的风带着燥热,也不似寒冬的风裹挟凛冽,更多时候是带着草木的清香,吹过渐黄的树叶,掠过微凉的河面,吹在人身上,刚好能拂去午后的慵懒,又不会让人觉得寒冷,像是季节递来的一封温柔请柬。 九月虽已入秋,却并非万物凋零,而是呈现出独特的生机:田野里稻浪翻滚待丰收,果园中果实挂枝头,山林间枫叶渐红、白杨渐黄,处处是成熟与活力交织的景象。<br><br><br>这种生机与“万山红遍”所传递的热烈、壮美的意境相契合,都展现出大自然在不同季节里蓬勃的生命力,也让人从自然景象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br><br>九月的校园是热闹的,京蒙帮扶教育振兴,原来的土操场旧貌换新颜,全校师生第一次在崭新的操场上尽情奔跑,混着出去的风,比平时多了好几分兴奋。 这就是我的学校大杨树二中,这就是我的家乡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欢迎大家来呼伦贝尔感受不一样的秋!<br><br>从事一线教学十八年,作文教学一直是我的“心头之恨”。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写作”状态,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缺乏自主选择主题的权利,难以激发写作兴趣;<br><br>另一方面,学生日常缺乏阅读积累和生活观察,既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支撑思想深度,也没有丰富的生活素材填充内容,写作时只能“凑字数”“套模板”,形成“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更怕写作文”的恶性循环。<br><br>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李伟民老师的脚步走进《高考AI滚动快速作文预习本》。<br><br>下面让我隆重介绍语文教育专家李伟民老师:<br><br><b>李伟民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任远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中国教育专家网特邀讲师,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九江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主持市级课题《高中“滚动快速作文”教学实践研究》,参编过《滚动快速作文》《作文新突破》等书。先后应邀作全国性的语文学术与滚动作文教学网络媒体讲座有10余次。曾指导学生在有影响力的省级媒体《读者》《江西晨报》发表文学作品多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过关于滚动快速作文的论文。有关于滚动快速作文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微课分获国家级、市级、校级奖励。在《中国散文网》《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精品集》《青年文学家》《读者》《九江日报》《浔阳晚报》等媒体刊物上发表过文学作品。</b><br><br>让我们有请李老师开启他今天的作文之旅1<br><br> <div><b>【优秀主讲老师】江西李伟民</b></div>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高考AI滚动快速作文预习本》<br> <br>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深入分享一套专为高考作文备考设计的高效工具——《高考AI滚动快速作文预习本》。这套预习本以"滚动训练"为核心,结合AI技术赋能,能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快速提升作文能力。接下来,我将从设计理念、核心功能、使用方法和实际效果四个方面展开介绍。<br> <br><b>一、设计理念:破解作文教学痛点</b><br> <br>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三类典型问题:下游学生常因字数不足、语病频发导致低分;中游学生难以突破套路化写作;上游学生缺乏精准提升的方向。这套预习本的设计初衷,就是通过"标准化训练+个性化指导"的双轨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提升路径。<br> <br>其核心逻辑源于"先入格、再定格、后变格"的写作成长规律。就像学书法要先临帖再创作,作文学习也需要明确的章法指引。预习本创新性地将高考作文拆解为可量化、可操作的训练模块,配合AI工具实现"快速入门、精准提分"的目标,尤其针对高三学生时间紧、任务重的备考特点,大幅提升训练效率。<div><br><div><b>二、核心功能:六大模块构建完整训练体系<br></b><br>预习本的结构设计体现了"全流程覆盖"的特点,包含六大核心模块,形成从构思到成文、从点评到反思的闭环训练:</div></div> <b>1. 多元样式体系</b><br> <br>将高考作文划分为六大基础样式:叙事、写人、想象、说理、论辩、辩驳。每种样式都配备专属导航,比如叙事类强调"构情节、描细节、塑人物",论辩类要求"立论驳论逻辑清、举证归谬有深度"。这种分类既贴合高考命题趋势,又让学生能针对性突破薄弱文体。<br> <br><b>2. 滚动训练机制</b><br> <br>独创"大中小"三级滚动模式:<br> <br>大滚动:六个单元跨主题训练,每轮覆盖不同写作话题<br>小滚动:期中前后分阶段聚焦三个单元,强化重点<br>微滚动:单篇作文拆分为构思、铺写、点评等环节轮换训练<br> <br>高三下学期,通过6次大滚动,学生可完成责任担当、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主题的全覆盖训练,确保备考无死角。<br> <br><b>3. 量化评分系统</b><br> <br>改变传统作文评分模糊的问题,设计27项评分指标:<br> <br>- 加分项:信息填写(+3)、一字提纲(+3)、四处详写(+20)等<br>- 减分项:错字别字(-10)、病句错句(-10)、字数不足(最高-80)<br> <br>每个环节都有明确评分标准,比如"五句修辞"要求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每少一句扣1分。学生能像做数学题一样清晰知道得失分点,精准改进。<br> <br><b>4. AI辅助工具</b><br> <br>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AI指令:<br> <br>下游学生:直接输入例文关键字,快速生成范文进行仿写<br>中游学生:通过修改题目、中心思想等要素,在范文基础上创新<br>上游学生:自主下达详细指令,如"以'科技与人文'为主题,用论辩样式写800字,需包含3处对比论证"<br> <br>AI生成作文后,系统会自动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达三个维度给出60字点评,实现即时反馈。 <b>5. 成长追踪体系</b><br><br>包含"篇章成长评价表"和"样式成长评价表",记录每次训练的审题、拟题、结构等12项指标,采用甲乙丙等级制,由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结合,直观呈现进步轨迹。比如第三单元训练后,学生能清晰看到自己"详略得当"指标从"丙"提升至"乙",明确后续努力方向。<br><br><b>6. 范文支架资源</b><br><br>每个单元配备4篇精选例文,涵盖不同写作角度。如"责任担当"主题下,既有《袁隆平的稻田人生》这样的写人范文,也有《绿色江河的守护者》这类辩驳文范例,每篇都附详细点评,为学生提供可模仿的标杆。 <b>三、使用方法:分层次实操指南</b><br> <br><b>1. 基础层(下游学生)</b><br> <br><b><font color="#ed2308">核心目标:解决字数不足、语病过多问题</font></b><br> <br>步骤1:从单元例文中选择一篇结构清晰的范文<br>步骤2:将范文的样式、题目、一字提纲输入AI,生成仿写框架<br>步骤3:按照"123456"入格规则填充内容:<br>1字提纲:每段用一个关键字统领(如"春"主题用"盼、醒、草"等)<br>2限字时:第一次训练写650字,逐步增加至800字<br>3层结构:开头≤3行,主体详写段≤10行,结尾≤3行<br> <br>通过2-3次训练,可基本达到字数要求,消灭严重语病。 <div><b>2. 进阶层(中游学生)</b></div> <br>核心目标:提升结构完整性与表达生动性<br> <br>重点训练"456"要素:<br><b>4处详写</b>:写人需包含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br><b>5句修辞:</b>每段至少用一种修辞,如"月光像流水般漫过窗棂"<br><b>6种句式:</b>交替使用肯定句、否定句、反问句等<br> <br>建议每周完成1次微滚动训练,比如周一练构思,周三练铺写,周五练点评,通过拆解训练强化薄弱环节。<br> <br><b>3. 高分层(上游学生)</b><br> <br>核心目标:突破思维深度与创新表达<br> <br>- 运用"一字提纲"深化逻辑:如写"家国情怀",用"源、承、拓"三字构建从历史到未来的论证链条<br>- 借鉴例文点评进行升格:如将"细节描写不足"改为"通过'母亲颤抖的手指'这类细节凸显情感"<br>- 尝试样式融合:如在叙事文中融入论辩元素,增强思想张力<br> <br>推荐每月进行1次跨单元滚动,比如用"科学精神"主题的论辩结构,写"人文底蕴"相关内容,锻炼迁移能力。<br> <b>四、实际效果与使用建议<br></b> <br><b>1. 典型案例<br></b> <br>某高三班级使用一学期后,作文平均分提升12.5分:<br> <br>- 低分率(40分以下)从32%降至8%<br>- 高分率(50分以上)从15%提升至31%<br>- 学生平均写作时间从55分钟缩短至38分钟<br> <br><b>2. 教师使用建议</b><br> <br>- 课堂:每单元安排2课时滚动训练,前20分钟完成构思与铺写,后20分钟进行互评<br>- 作业:布置"模块拆分"任务,如周末完成3个单元的"一字提纲"训练<br>- 讲评:结合评分数据,聚焦共性问题,如"句式单一"可集中讲解反问句与感叹句的转换<br> <br><b>3. 家长辅导建议</b><br> <br>- 低年级(高一高二):用铅笔进行环节滚动,便于修改调整<br>- 高年级(高三):每周进行1次限时模考,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打分<br>- 日常:鼓励孩子积累"详写素材库",如人物动作、环境描写等细节片段<br> <br>结束语<br> <br>《高考AI滚动快速作文预习本》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模糊的"作文感觉"转化为清晰的"训练步骤",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可操作的框架中稳步提升。从"入格"到"定格"再到"变格",从依赖范文到自主创作,这套工具能陪伴学生完成从"怕写作文"到"写好作文"的转变。<br> <br>最后想送给大家一句话<b><font color="#ed2308">:作文不是天赋的偶然迸发,而是训练的必然结果。掌握科学的方法,加上持续的实践,相信每个同学都能在高考作文中绽放光彩!</font></b><br> <br>谢谢大家! <div><b style=""><font color="#333333">【名师、专家点评】</font></b></div><font color="#ed2308"><b>山东优秀校长郭志军校长点评:</b></font><br><br>李伟民老师聚焦于《高考AI滚动快速作文预习本》,详细介绍了其设计理念、核心功能、使用方法和实际效果。预习本以“滚动训练”为核心,结合AI技术,通过“多元样式体系”“量化评分系统”“AI辅助工具”等六大模块,为高考作文备考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讲座内容丰富,逻辑清晰,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了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案例生动,数据有力,如某高三班级使用后作文平均分提升12.5分,展示了预习本的高效性和实用性。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实用的备考指南,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br><br><b><font color="#ed2308"><br>山东优秀正高特级教师赵修玉老师点评:</font></b><br><br>李伟民老师介绍的这套作文训练体系以创新性的"AI+滚动训练"模式,精准切中高考作文备考痛点。其最大亮点在于将抽象的写作能力分解为可量化的27项评分指标,通过"大中小"三级滚动机制,实现了从基础规范到高阶创新的梯度培养。AI技术的深度整合尤为出色,既为下游学生提供仿写支架,又为上游学生保留创作空间,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br>六大模块的设计彰显系统性思维:多元样式分类契合高考命题趋势,成长追踪体系使进步可视化,范文资源库则构建了多维参照系。实际应用中,12.5分的平均分提升验证了其有效性,特别是将写作时间压缩30%的成果,对时间紧迫的高三学生极具价值。<br>总体而言,该预习本成功实现了作文教学从经验型到科学化的转型,其"先入格后变格"的训练哲学,不仅适用于应试,更为终身写作能力培养奠定了方法论基础。<br><b><font color="#ed2308"><br>云南优秀教研领导黄志斌主任点评:</font></b><br><br>李伟民老师《高考AI滚动快速作文预习本》的讲座,创新性地融合了AI技术与教育学原理。做到了科学分层,精准提效。针对下游、中游、上游学生分别设计训练路径,通过"入格-定格-变格"的分阶逻辑,将抽象的写作能力拆解为可量化的27项评分指标(如"五句修辞""四处详写"),使提升路径可视化。特别是对基础薄弱学生提供的"123456"仿写框架,能快速解决字数不足、语病频发等应试痛点;做到了滚动机制,强化闭环。"大中小"三级滚动训练体系覆盖六大主题与样式,配合AI即时点评和成长追踪表,形成"训练-反馈-修正"的闭环。案例显示,学生平均写作时间缩短17分钟,高分率翻倍,证明其提升效率的显著性;做到了技术赋能,个性适配。AI工具不仅提供范文生成功能,更实现指令分层响应:下游学生可快速获取仿写模板,上游学生则能自主定制写作要求(如"包含3处对比论证"),这种弹性设计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总而言之,该讲座将传统作文教学的"经验导向"转化为"数据驱动",是应试教育与素质培养的创新平衡。<br><br><b><font color="#ed2308">江西优秀教育领导周新兴主任点评:</font></b><br><br>《高考AI滚动快速作文预习本》是高考作文备考的优质工具,针对性与实用性突出。<br> <br>设计上,精准直击教学痛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问题,以“标准化+个性化”双轨模式,遵循写作成长规律,契合高三高效备考需求。<br> <br>核心功能构建完善训练体系,六大模块形成闭环。多元样式贴合考情,三级滚动确保备考无死角,量化评分标准清晰,AI辅助实现分层指导,成长追踪与范文支架为学生提供明确方向与标杆。<br> <br>使用方法分层明确,基础层解决字数和语病,进阶层提升结构与表达,高分层突破深度与创新,操作性强。实际效果显著,案例数据亮眼,教师与家长建议具指导性。<br> <br>整体而言,其将抽象写作转化为具体步骤,助力学生高效提分,是一套科学、系统的高考作文备考解决方案。<br><br><b><font color="#ed2308">河南省优秀教授吴伟教授点评:</font></b><br><br>李伟民老师在讲座中对《高考AI滚动快速作文预习本》进行了精彩解读,这是一份详细的实操指南。<br><br>《高考AI滚动快速作文预习本》以“滚动训练”为核心,结合AI技术赋能,能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快速提高作文能力。这套预习本的核心逻辑遵循“先入格、再定格、后变格”的成长规律,让高考生“快速入门,精准提分”,提高了,学习效率,是高考学生必备的工具书。<br><br>这套预习本结构设计体现了“全流程”覆盖的特点,多元样式体系、滚动训练机制、量化评分系统、AI辅助工具、成长追踪体系、范文支架资源等六大核心模块,形成了从构思到成文,从点评到反思的闭环训练。<br><br>这套预习本,认真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对基础层、进阶层、高分层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训练指导,让每个学生在训练中进步,在进步中提高。<br><br>效果好不好,关键看“疗效”。某高三学生使用预习本一学期后,作文平均分提升了12.5分,低分率下降,高分率上升,写作平均时长从55分钟缩短至38分钟。对如何使用预习本,李老师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br><br>李老师强调,作文不是天赋偶然迸发,而是训练的结果,科学的方法加上持久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不断提高。这是他经验之谈,弥足珍贵,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br><br><b><font color="#ed2308">山东烟台优秀正高级教师徐茂玲老师的点评:</font></b><br><br>李伟民老师把作文训练 "拆成零件再组装",思路清晰,操作性强。 写作时从提纲到修辞,层层递进,学生能 "照葫芦画瓢" 再 "画龙点睛", 充分体现了滚动作文的理论。大中小滚动结合,避免 "炒冷饭",让学习如 "滚雪球" 般越滚越大。 李伟民老师的做法与烟台差异教育的理论不谋而合,分层目标明确,下游 "先吃饱",中游 "吃好吃精",上游 "来点野味"。 教学效果上能够让数据说话,提分明显,写作从 "挤牙膏" 变成 "拧开就流"。 建议别让 AI"代笔",要让它 "搭脚手架",培养学生的 "真功夫"。<br><br><b>结束语:</b><br>AI技术的融入则突破了传统预习本“单向输出”的局限,实现了“个性化诊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我对未来AI作文的发展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AI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语境,从而生成更加自然、流畅的文章。同时,我也希望AI能够成为人类创作的得力助手,而不是取代人类创作的工具。毕竟,真正的创作灵感和情感表达是无法被机器所替代的。感谢李伟民老师的分享!时光匆匆又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期待下次相聚!<br><br>请各位老师在QQ里备注一下上课的年级,下次我们尽量邀请同一个年级或相同学段的老师一起交流共话滚动作文,同意的可以报一下名或年级,或在QQ或微信群里备注,希望我们的滚动作文之路越走越好,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