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还记得1969年9月19日那个清晨吗?从上海卢湾区五里桥街道出发,我们怀揣着青春的热忱与憧憬,踏上北上的列车,奔赴黑龙江尾山农场七分场。那里的黑土地,曾见证我们挥汗如雨的劳作;那里的星光,曾陪伴我们畅谈未来的梦想——我们把最炽热、最珍贵的年华,永远留在了那片广袤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五十余载光阴匆匆而过,岁月在我们眼角刻下痕迹,却从未冲淡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战友情。在刘申彬先生等几位发起人的热忱奔走与细致筹备下,目前已有三十余位老战友欣然报名赴约。为了铭记当年出发的特殊日子,召集组特意将聚会日期定在9月19日,地点则选在大家熟悉的“共比邻丰收日联名虹口旗舰店”——盼这熟悉的场景,能帮我们更快找回当年的亲切与温暖。</p><p class="ql-block">此刻,仍有部分战友尚未取得联系。恳请群内的老朋友们多费心转发、多方打听,让我们一起“寻回”更多昔日伙伴,不让任何一份情谊缺席这场跨越半世纪的重逢。本次报名截止日期为9月3日,也请已确认参加的战友相互转告,避免因疏忽错过相聚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在此,我们也诚挚邀请1969年3月26日至1970年6月16日期间,一同下乡到尾山农场七分场的农友们共赴盛会。</p><p class="ql-block">时光不老,我们不散。盼9月19日那天,我们能围坐一堂,再话当年黑土地上的故事,再忆青春里的热血与感动,让这份跨越半世纪的战友情,在重逢中续写新的温暖篇章!</p> <p class="ql-block">尾山农场七分场“九·一九”知青下乡56周年庆聚会活动通知</p><p class="ql-block"> 各位知青朋友们:</p><p class="ql-block">还记得黑土地上晨雾中的田埂吗?还记得煤油灯下分享的家书吗?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在田间地头挥汗劳作的身影、在宿舍里畅谈理想的笑声,依旧清晰如昨;那份一同扛过风雨、共品甘苦的知青情谊,历经岁月沉淀,反而愈发温暖厚重。</p><p class="ql-block"> 为了重温那段燃烧的青春岁月,再续跨越半世纪的老友深情,在筹备组组长刘申彬的热心牵头下,袁彦男、张彦山等同志积极协助,我们四处联络、反复沟通,终于将这场期待已久的相聚提上日程。现将本次56周年庆聚会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诚盼各位拨冗赴约,让我们围坐一堂,共话往昔岁月,同庆难得相聚。</p><p class="ql-block"> 一、活动时间</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9日(星期五)全天</p><p class="ql-block"> 二、活动地点</p><p class="ql-block"> - 主会场:共比邻丰收日联名旗舰店(上海市虹口区周家嘴路917号上滨生活广场4楼)</p><p class="ql-block">- 休闲区:KTV(商场3楼)、麻将(餐厅内)</p><p class="ql-block"> 三、活动流程</p><p class="ql-block"> 1. 集合签到:9月19日上午11:00,主会场开始签到,欢迎大家提前到场,自由交流。</p><p class="ql-block">2. 休闲互动:12:30-17:00,KTV开放,可尽情歌唱青春;餐厅内同步提供麻将桌,供大家休闲娱乐。</p><p class="ql-block">3. 聚餐时光:午餐、晚餐均在主会场进行,围坐共叙情谊。</p><p class="ql-block"> 四、交通指引</p><p class="ql-block"> - 地铁出行:乘坐4号线至“临平路站”,从2号口出站后步行380米即可到达上滨生活广场。</p><p class="ql-block">- 自驾出行:商场内设停车场,前3小时免费停放,超过3小时后按5元/小时收费;需停车券的朋友,请提前告知门店工作人员索取。</p><p class="ql-block"> 五、费用说明</p><p class="ql-block"> 1. 本次活动餐饮费用实行AA制(每人收费138元),每桌安排12人,费用明细将在活动后统一公示。</p><p class="ql-block">2. 午餐、晚餐时段,每桌将免费赠送啤酒2瓶、饮料1瓶;若需额外添加饮品,费用需自行承担。</p><p class="ql-block"> 六、温馨提示</p><p class="ql-block"> 1. 活动期间天气可能偏热,请大家出门前留意身体状态,若感觉不适或行动不便,务必请家人陪同接送,安全第一。</p><p class="ql-block">2. 聚餐时尽兴即可,请勿过量饮酒,珍惜相聚时光的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的健康。</p><p class="ql-block">3. 请各位自行留意个人健康状况,若活动中因身体不适或饮酒出现意外情况,需第一时间联系家人,筹备组将尽力提供协助,但不承担相关责任。</p><p class="ql-block"> 七、联络人员</p><p class="ql-block"> - 刘申彬:18817351882</p><p class="ql-block">- 袁彦男:13917116047</p><p class="ql-block">- 张彦山:13601696521</p><p class="ql-block">尾山农场七分场“九·一九”知青聚会筹备组</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9日</p> <p class="ql-block">9月19日这天,阳光正好,秋意初临。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脚步或许不再轻快,但心却比任何时候都热。走进上滨生活广场四楼的“共比邻丰收日”,红灯笼高挂,横幅上写着“尾山农场七分场9.19知青下乡56周年庆活动”,那一瞬间,仿佛时光倒流,我们又回到了那个晨雾弥漫、田埂蜿蜒的清晨。</p><p class="ql-block">大家一见面,先是愣住,然后是惊喜的呼喊:“是你啊!”“老张!”“小王!”有人眼眶泛红,有人笑着拍肩,有人紧紧握手久久不放。五十六年,我们从风华正茂走到两鬓染霜,可一开口,还是当年那股子亲热劲儿。</p> <p class="ql-block">为了拍集体照,召集组特意通知大家尽量11点前到。没想到,这群“老小孩”比谁都守时。刚过十点半,人就陆陆续续来了,三五成群地站在门口寒暄,像极了当年在宿舍前等开饭的光景。有人还调侃:“当年迟到要扣工分,现在迟到怕被挤在后排看不见脸!”</p> <p class="ql-block">饭店的员工也来帮忙,搬凳子、摆位置,一层层搭起拍照的阶梯。前排坐矮凳,后排站高台,连谁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被悄悄“安排”了——“穿红的往中间靠!”“戴帽子的别挡脸!”场面热闹得像过年。</p> <p class="ql-block">老头老太太们拍集体照前的花絮小视频,大家还是很配合的,组织纪律性很强,我不由地想起刚到农场冬天夜间紧急集合训练,说是苏联特务侵入,不准开灯,在荒野的雪地上拼命地跑,不能掉队,零下几十度冰天雪地,跑丢了弄不好被狼当夜宵了。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太可怜了!那几个管理知青当地的所谓指导员太狠了,以前是管理劳改犯的干部,劳改犯迁移了后用老一套手法用在管理知青身上了,不堪回首啊!</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是咱们农友袁瑞宝,他笑称自己是“菜鸟级”,可一拿起相机,那架势立马专业起来。指挥大家站位、调整表情、喊“看镜头”,一句“笑一笑,露出八颗牙”,惹得全场哄笑。我们这群平日里倔强不服管的老家伙,竟也乖乖听他调度,排得整整齐齐。</p> <p class="ql-block">说来也怪,年轻时个个争强好胜,如今反倒都温顺了。拍照时人人都往前探脸,生怕被挡住,笑得格外灿烂。那笑容里,有回忆,有牵挂,更有久别重逢的踏实。每一张脸都努力露出来,仿佛在说:我在这儿,我没走丢。</p> <p class="ql-block">“咔嚓”一声,快门按下,第一张集体照定格。接着又是几张连拍,多角度、多组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瞬间。有人喊:“等60周年,咱们还能再拍一张!”这话一出,全场鼓掌,笑声如潮。</p> <p class="ql-block">我们56周年庆的集体照拍得真好,每一张脸都清晰、温暖、带着光。这不只是照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纪念——纪念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纪念那片黑土地上的青春,纪念这份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情谊。等到60周年,若还能聚,那一定是更大的团圆。</p> <p class="ql-block">左起:王菊珍夫妇、奚菊芳、袁美珍。</p> <p class="ql-block">陈红、付金妹、景德芬、蒋美红</p> <p class="ql-block">陈福丽、沈维铭、黄民发、陈红、景德芬</p> <p class="ql-block">陈小妹、奚菊芳、陈慧芳、颜粉春、袁美珍</p> <p class="ql-block">吴灵伟、王建国、满在浦、乐秀德、袁瑞宝。</p><p class="ql-block">比比谁的肚子大。</p> <p class="ql-block">付金妹、贺立荣、张彦山、申国妹、张彦山夫人、颜粉春、吴小萍。</p> <p class="ql-block">瞿明炎、郑伟民、张秀林、何国庆。</p> <p class="ql-block">景德芬、陈小妹、陈慧芳、孟晓君、施旭华、陈福丽、王丽云、陈红、席冬梅、袁美珍。</p> <p class="ql-block">袁瑞宝、韩志伟、郑伟民、顾建民、林琪、乐秀德、朱玉堂。</p> <p class="ql-block">三、二、一走,大家好!我们来啦!</p> <p class="ql-block">刘申彬站上台,手里拿着酒瓶,眼镜后的眼神依旧坚定。他是这次聚会的牵头人,话不多,却字字有力。他说:“今天没有复杂流程,只有美食、美酒和老朋友的畅谈。”他举起杯:“让我们共同举杯,祝919知青56周年快乐!祝大家身体健康,友谊长存!”</p> <p class="ql-block">尾山农场七分场9.19知青下乡56周年庆聚会活动发言稿</p><p class="ql-block">大家好:</p><p class="ql-block">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庆祝919知青走过的56个春秋。首先我想代表组织者向每一位到场的知青朋友说声欢迎,也向56年来始终与919知青同行的老朋友们道一声感谢。</p><p class="ql-block">56年不算短,我们一起经历过成长的喜悦,也分享过生活的点滴。</p><p class="ql-block">今天在此庆聚现场没有复杂的流程,只有美食、美酒和老朋友的畅谈。</p><p class="ql-block">聊聊过去的有趣事,说说现在的生活事。也期待着未来我们还能常聚常新。</p><p class="ql-block">最后让我们共同举杯,共祝919知青56周年快乐!也祝在座的每一位知青朋友身体健康、友谊长存!</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请尽情享受今天的美好时光!干杯!</p> <p class="ql-block">王锡生接过话筒,他是当年的老连长,声音一出,全场安静。他讲起农场的日子:冬天刨冰种菜,夏天抢收麦子,夜里煤油灯下写家书……说到动情处,声音微微发颤。他说:“那时候苦,可现在回想,最甜的也是那段日子。”台下不少人低头擦眼角,又赶紧抬头笑。</p> <p class="ql-block">王锡生的发言,充满了知青们的深情厚意,回忆当年的不易,芳华年代的无奈,我们都是七旬已过的老人,健康快乐享受我们末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好好享受生活,开心快乐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开饭了!六桌圆桌,每桌十二人,坐得满满当当。桌上菜色丰盛:竹林白斩鸡、干煎带鱼、三鲜烩虾仁……都是知青们熟悉的味道。有人笑着说:“现在吃不了多少,但看着就香。”是啊,知青聚会,吃的不是饭,是情;喝的不是酒,是回忆。</p> <p class="ql-block">午餐和晚餐的菜单明细。</p> <p class="ql-block">菜上齐了,大家边吃边聊,话题从当年的“评工分”跳到如今的“带孙子”。有人说起谁谁谁现在在南京,谁谁谁孩子在上海,话里话外,都是牵挂。年龄上去了,胃口小了,可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上。这顿饭,吃了三个多小时,没人急着走。</p> <p class="ql-block">张彦山坐在角落,笑着碰杯,可我们知道,他身体并不好。多次手术,本可在家静养,却坚持扛起组织重担。还有刘申彬、袁彦男,都是主动挑担子,没拿一分钱,只为了圆一场梦。他们不是英雄,却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p> <p class="ql-block">碰杯声此起彼伏,笑声不断。有人唱起《知青之歌》,有人哼起《北国之春》,KTV里传来熟悉的旋律。麻将桌上也热闹,输赢不计,图个乐呵。这一天,我们不是老人,是当年那群在黑土地上奔跑的少年。</p> <p class="ql-block">杨志华和黄民发坐在一起,聊着当年一起下大地、烧炕等的糗事;周德龙和王锡生二位老连长回忆起连队开会的场景,笑得前仰后合。老朋友之间,不需要寒暄,一句话就能接上五十年前的茬。</p> <p class="ql-block">周德龙和杨志华二人刚见面时,竟然一眼没认出来,毕竟分开了几十年了,大家都老了,模样都变了。</p> <p class="ql-block">知青朋友的感情特别深,一见如故。</p> <p class="ql-block">一桌知青小视频:刘申彬 杨志华 赵培荣 徐济华 周洵杨 吴银祥 颜建华 易扶汉 郁建平 胡林根 陈 红</p> <p class="ql-block">好朋友,赵培荣、杨志华、胡林根</p> <p class="ql-block">易扶汉、郁建平、严建华、吴银祥、周洵杨</p> <p class="ql-block">饭桌上,饮料杯换了一轮又一轮。有人说起谁还没来,大家立刻掏出手机:“我问问!”“我有他女儿电话!”这份牵挂,从没断过。我们或许走散过,但从不曾真正分离。</p> <p class="ql-block">二桌知青小视频:沈维铭 陈福丽 陈慧芳 孟晓君 乐秀德 王建国 陈敏华 黄明发 周德龙 吴灵伟 王锡生</p> <p class="ql-block">刘申彬、景德芬、黄民发三人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岁月改变了容颜,却没改变那份默契。二位男同胞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知道对方想说什么。这种情,只有同吃过一锅饭、同睡过一铺炕的人才懂。</p> <p class="ql-block">三人打开话盒子,谈笑风生唠起知青下乡的那段情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p> <p class="ql-block">周德龙指着菜单上的“咸肉毛豆黄”,笑着说:“这菜名像当年的广播稿!”王锡生接道:“可不,‘今日伙食:咸肉毛豆黄,主食高粱饭’!”大家哄堂大笑,仿佛又听见了连队的喇叭声。</p> <p class="ql-block">乐秀德、吴灵伟、周德龙</p> <p class="ql-block">陈敏华、陈福丽、孟晓君她们围坐一桌,叽叽喳喳像当年女宿舍的夜晚。陆秀德和吴灵伟在一旁听着,笑得合不拢嘴。女人的情谊,细腻绵长,一句“你还记得那条红围巾吗?”就能聊上半小时。</p> <p class="ql-block">这些男女知青很多在农场谈恋爱,返城后大部分都结婚成家。</p> <p class="ql-block">三桌知青小视频:瞿明炎 陈年芬 张彦山 朱玉堂 王敖云 乐国庆 桂金龙 周龙华 张秀林 何国庆 陈祥龙 脱 洒</p> <p class="ql-block">瞿明炎、张彦山、朱玉堂他们举杯相碰,酒没喝多少,话却说不尽。这些名字,曾写在农场的花名册上,如今写在我们的记忆里。他们是兄弟,是战友,是青春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脱洒、何国庆、张秀林、王傲云。</p> <p class="ql-block">四桌知青小视频:顾建民 郑卫民 林 琪 吴海涛 韩志伟 王香凤 袁瑞宝 蒋美红 满在浦 邹龙根 周朝祥 景德芬</p> <p class="ql-block">周朝阳、吴海涛、满在浦、邹龙根、林琪。</p> <p class="ql-block">韩志伟、王香凤、蒋美红、袁瑞宝。</p> <p class="ql-block">前排:周朝阳、林琪、顾建民、郑伟民。</p><p class="ql-block">后排:韩志伟、袁瑞宝、郁建平、吴灵伟、满在浦。</p> <p class="ql-block">五桌知青小视频:吴小萍 朱成富 申国妹 付金妹 黄丽云 施旭华 颜粉春 贺立荣 朱培毅 蔡宏明 薛兆龙 席冬梅</p> <p class="ql-block">朱培毅、施旭华、王丽云、申国妹。</p> <p class="ql-block">吴小萍</p> <p class="ql-block">薛兆龙、朱培毅。</p> <p class="ql-block">贺立荣、席冬梅、薛兆龙。</p> <p class="ql-block">六桌知青小视频:袁彦男 张秀英 曲伟珍 何永华 袁美珍 吴永珍 王菊珍和她爱人 李泽清 张根宝 奚菊芳 陈小妹</p> <p class="ql-block">陈小妹、李泽清、张根宝。</p> <p class="ql-block">曲伟珍、陈小妹。</p> <p class="ql-block">朱玉堂、颜粉春、黄民发三人举杯合影。</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有玩麻将的,也有唱卡拉OK,也有喝茶嗑瓜子闲聊的,大家开心地在一起享受美好的下午时光。</p> <p class="ql-block">薛兆龙、吴小萍爱人、蔡宏明、施旭华。</p> <p class="ql-block">“滚滚长江东逝水”演唱者吴灵伟,嗓音铿锵有力,透露出男人的魅力,歌唱的那么好听,不会是军队里唱军歌练出来的吧。吴灵伟到农场后没几年就去参军当兵了,一直很努力,应该是团级职称,后来离开部队到地方检察院任职,一直工作到退休。</p> <p class="ql-block">李泽清的雄鹰展翅翱翔在蓝天的功夫操,太漂亮了,在尾山农场找不出第二个,功底相当深。</p> <p class="ql-block">王锡生老连长的杨子荣上山打虎京剧清唱非常震撼,虽说年龄上去了,但嗓音不变底气十足,铿锵有力不输专业。</p> <p class="ql-block">贺立荣,从小就爱唱歌,真的是活到老唱到老,唱歌给她带来无穷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蒋红梅喜欢唱歌,有机会就唱,享受歌唱带来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郁建平,也能唱几句,喊几嗓子,心情愉悦,开心一整天。</p> <p class="ql-block">黄民发和张彦山夫人对唱。</p> <p class="ql-block">知青的媳妇王香凤。</p> <p class="ql-block">美女陈富丽。</p> <p class="ql-block">美女陈红,陈红在农场是连队排长,每天带领排里的女知青下大地干农活,吃苦耐劳,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返城后一直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现在还在财务专业上发挥余热。</p> <p class="ql-block">美女景德芬,曾是菜园排排长,带领大家种植管理全分场蔬菜,起早贪黑成了一名蔬菜专家。</p> <p class="ql-block">景德芬返程回沪后,入职了杨浦区一家小有名气的理发店。凭借着勤恳的工作态度与出色的业务能力,她后来升任理发店经理。</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景德芬精心打理店铺运营,推动理发店的业务实现了全面升级与规模扩大,让店铺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因工作表现突出,她多次被公司评为“优秀党员”并获得表彰,成为同事们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景德芬的能力仍受认可,被一家企业邀请担任财务管理工作。她始终尽职尽责,直至两年前,因家中老人需要专人照料,才不得不忍痛辞去这份热爱的工作,用行动兼顾了职业与家庭责任。</p><p class="ql-block">景德芬是一位真正负责热爱工作的员工,又是以为非常孝顺父母的贤妻良母,更是一位合格的优秀共产党员,是我们知青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周年芬。</p> <p class="ql-block">瞿明炎,在农场当过通信员,负责大家的信件包裹的邮寄工作。</p> <p class="ql-block">瞿明炎和陈年芬是夫妇,他们在农场恋爱返城后结婚成家。</p> <p class="ql-block">恩爱夫妻</p> <p class="ql-block">孟晓君,爱好文艺。</p> <p class="ql-block">奚菊芳</p> <p class="ql-block">袁美珍</p> <p class="ql-block">知青媳妇蒋美红。</p> <p class="ql-block">袁瑞宝,在农场从事木匠工作,学的一身手艺,蒋美红是他的夫人。</p><p class="ql-block">他是这次周年庆活动的主要摄影担当,虽说是摄影菜鸟,但热心为知青朋友们服务,经常学习摄影,手机拍照的水平现在也是杠杠滴,美篇中的照片大部分都是他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袁彦男,在农场一直在食堂担任炊事班长工作,大家都叫她“胖班长”的爱称,一直延续至今。一般知青小范围的聚会出游活动都由她负责策划,这方面她的关系特别多,所以这次56周年庆活动的场所也由她为此重任,完成的很出色。</p> <p class="ql-block">袁彦男和黄民发。</p> <p class="ql-block">袁美珍、奚菊芳</p> <p class="ql-block">顾建民,在农场赶过牛车马车,担任过食堂的司务长工作,也做过小卖部经理。回上海后从事建筑行业,搞过建筑装修设计。</p> <p class="ql-block">陈红、顾建民、景德芬。</p> <p class="ql-block">林琪</p> <p class="ql-block">郑伟民,在农场赶过牛车,开过拖拉机。返城后开过水泥砂浆车。</p> <p class="ql-block">张彦山,这次周年庆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这次周年庆活动圆满成功有他的付出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黄民发,在农场工作一段时间,后来调到引嫩工程,水泥厂等地工作。返城后从事汽车行业相关工作。</p> <p class="ql-block">张秀林,一直在马点工作,从事放马育种等马群的管理。</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和黄民发俩合影,我们在分场是一起打饭吃的伙伴。</p> <p class="ql-block">黄民发、沈维铭、张彦山</p> <p class="ql-block">陈富丽、沈维铭、陈红、景德芬</p> <p class="ql-block">郑伟民、周朝阳、顾建民</p> <p class="ql-block">陈福丽、陈红、陈年芬、景德芬</p> <p class="ql-block">瞿明炎、郑伟民、张秀林、何国庆</p> <p class="ql-block">孟晓君、陈红、袁瑞宝、景德芬</p> <p class="ql-block">陈红、脱洒、景德芬。</p><p class="ql-block">他们三人曾是一个学校的校友。</p> <p class="ql-block">陈小妹、王建国、王丽云</p> <p class="ql-block">吴灵伟、王建国、满在浦、陆秀德、袁瑞宝</p> <p class="ql-block">申国妹、付金妹、蒋美红、吴小萍</p> <p class="ql-block">付金妹、贺立荣</p> <p class="ql-block">吴永珍、王菊珍、何永华</p> <p class="ql-block">张彦山夫人、颜粉春</p> <p class="ql-block">蔡宏明、袁美珍、奚菊芳</p> <p class="ql-block">奚菊芳、李泽清</p> <p class="ql-block">周德龙、奚菊芳</p> <p class="ql-block">郁建平、奚菊芳</p> <p class="ql-block">曲伟珍、张秀英</p> <p class="ql-block">桂金龙、袁美珍、奚菊芳</p> <p class="ql-block">吴永珍、何永华</p> <p class="ql-block">袁瑞宝、周德龙、蒋美红</p> <p class="ql-block">袁瑞宝、周德龙、吴银祥</p> <p class="ql-block">蒋美红、吴银祥</p> <p class="ql-block">周德龙、沈维铭。</p><p class="ql-block">周德龙是连队最老的连长,后来由于工作能力出色被调到场部工作,几年后调到北安农场管理局任职,最后任职黑龙江省审计厅厅长职务直至退休,退休后回到上海生活,一家子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p> <p class="ql-block">王菊珍、黄民发</p> <p class="ql-block">周德龙、景德芬</p> <p class="ql-block">吴永珍、王菊珍、何永华</p> <p class="ql-block">周德龙、黄民发</p> <p class="ql-block">陈慧芳王建国。</p><p class="ql-block">陈慧芳以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进入上海医科大学深造,毕业后入职上海卢湾妇幼保健院。工作中,她始终认真负责,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成长为医院产科主任医生。</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正值产妇出生高峰期,她面对尾山知青产妇的入院接生需求,她始终热心相助,从不说“不行”“有难度”,全力保障母婴安全。此外,她还以志愿者身份,受医院委派前往国外开展医学交流与援助工作,用行动诠释医者担当,是我们知青群体中当之无愧的优秀医生!</p> <p class="ql-block">贺立荣、奚菊芳</p> <p class="ql-block">袁美珍、周朝阳、奚菊芳</p> <p class="ql-block">袁美珍、周朝阳、沈维铭、奚菊芳。</p> <p class="ql-block">蒋美红、景德芬</p> <p class="ql-block">申国妹、付金妹、蒋美红 吴小萍、</p> <p class="ql-block">王菊珍夫妇、奚菊芳、袁美珍</p> <p class="ql-block">周德龙_、奚菊芳</p> <p class="ql-block">这位就是菜鸟摄影师沈维铭,都说照片拍的还可以,就是体型有点太胖了。</p> <p class="ql-block">感谢张彦山我俩抓拍的菜鸟摄影师形象的照片,非常满意,看上去我胖的还可以不影响市容吧。</p> <p class="ql-block">这二位是负责这次周年庆活动的菜鸟摄影师袁瑞宝和沈维铭,以上的照片不知大家是否能接受,拍的不够理想的地方请大家多多理解,我俩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技术,争取举办60周年庆活动时为大家拍出满意的美照。</p><p class="ql-block">祝大家健康快乐!开心快乐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附上几张当年的老照片,还原当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几位同学是离别学校前在校门口拍的集体照。那时我们就读初中一年级,年龄差不多十五六周岁,属于69届的知青,还未分配的我们这几位蒙顿青年,突然心血来潮报名去了尾山农场。同学王建国居然没有和父母商量,自己报了名当天直接就把户口办理了迁移手续,父母下班到家得知后震惊不已,那可是天大的事啊!</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下乡尾山农场的学生和班主任老师以及工宣队在校门口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定格的是我们离开上海那天,在北站铁轨旁的最后合影。镜头里,有鬓角已泛白的父母,有特意赶来送行的街道领导,还有和我一样背着简单行囊的同窗——我们都是即将登上知青专列的少年,要奔赴千里之外的黑龙江。</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们,大多没踏出过大上海的范围,对“黑土地”的想象,只停留在旁人零碎的描述里,连它的颜色、它的温度都摸不着。只模糊听人说,火车要一刻不停地跑,跑够三天三夜,下了火车还得换汽车颠簸,才能到最终的农场。可这些遥远的未知,都抵不过离别前心头的沉。</p><p class="ql-block"> 1969年9月19日中午12点,上海北站挤得水泄不通。空气中飘着汗味、行李味,还有藏不住的哽咽。当12点的钟声刚过,火车突然发出几声悠长的鸣笛,“哐当”一声,车轮开始缓缓转动——那一瞬间,所有压抑的情绪全崩了。哭声、喊名字的声音混在一起,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裹住整个站台。我看见有送别的长辈直直倒在地上,被人慌忙扶起来;还有人追着慢慢移动的火车跑,手伸得老长,像是想再抓一下亲人的衣角。这一幕,像刻在脑子里的电影,这么多年过去,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看照片,照片里的我们还是青涩的模样,我蹲在前排,瘦瘦小小的,肩膀还没舒展开,分明是刚要发育的年纪。可照片里的其他人——我的父母,那些送行的长辈、领导,早就一个个离开了我,只留下这张泛黄的照片,替他们陪着我。。。。。。</p> <p class="ql-block">下乡后第二年开春,为了拍张照片寄给家里,那时农场没有照相的地方,特地去北安县城拍了这张照片。记得县城挺远的,一大早上从分场步行20里到场部,然后做交通车到龙镇火车站,坐火车到北安县城,找照相馆拍了这张照。这种场景说给孩子们听的话简直是天方夜谭,无法理解,可当年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记得当时正是冰雪开化的时节,我特地穿了双上海带去的高筒雨靴,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穿了双皮靴了!这张照片记录了55年前的我。</p> <p class="ql-block">这照片是在七分场的牌楼前拍的,应该是下乡的第二年拍的,我的身材经过发育长大了不少。</p><p class="ql-block">前排:朱玉堂、刘申彬。</p><p class="ql-block">后排:黄民发、金红庆、沈维铭。</p> <p class="ql-block">在同一处分场牌楼下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已经记不清具体拍摄的时间了。</p><p class="ql-block">刘申彬、沈维铭、王建国、金红庆。</p> <p class="ql-block">下乡第二年拍的这张照片,刘申彬和我俩,后面是我们住的大院子宿舍。</p><p class="ql-block">北大荒的“大院子”记忆</p><p class="ql-block"> 提起北大荒的那个“大院子”,如今闭上眼,仿佛还能摸到墙面上未褪尽的斑驳,闻到黑土混着材烟的味道——谁能想到,我们这群知青扎根十年的住处,早年竟是关押重刑犯的劳改场。那些犯人多是判了十年以上的,被闷罐火车拉到这茫茫荒原,用镢头刨开冻得能硌碎骨头的黑土,用自制的土坯和草墩子垒起了这方院子,也扛起了北大荒最初的开垦活儿。</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们这批知青背着铺盖、揣着家书,从大城市涌来。没等我们多打量,原来的犯人就被集体迁走了,这院子算换了“主人”。哪有什么像样的改造?拆了四个围墙角上的岗楼的木架子,拆除了铁丝网,用推土机推出能过马车和人的出入口,这样一个知青居住的生活“大院子”就算大功告成了,连块写着“知青宿舍”的木牌都没有,我们就这么住了进来。</p><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屋里的光景:一间南北通透的长条房,南北两铺大炕占去多半空间,竟挤了六十七个人,墙上贴的连劳改犯的睡的位置监号都还没撕掉。冬天,炕梢的人脚冻得发木,裹着棉袄还直打哆嗦;炕头的人夜里热得掀被子,晨起窗户上结满了冰花。夜里出不关灯,是因为没有开关,劳改犯住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习惯。满屋子都是呼噜声、磨牙声,偶尔还能听见有人蒙着被子偷偷啜泣——那是想家了,想城里的爹娘,想热乎的饭菜。</p><p class="ql-block"> 管我们的干部,也都是原先管犯人的。他们说话带着股改不了的硬气,做事全是老规矩:出工吹哨要排队点名,少一个都不行,看着他们叉着腰训话的样子,总觉得这院子里的“旧影子”没散,心里难免不是滋味。</p><p class="ql-block"> 就连农活儿,也都是犯人早先干的那些。春天顶风撒种,风沙吹进眼里,夏天在玉米地里除草,凌晨2:30起床3:00出工,晚上8:30到宿舍,露水打湿裤脚,搞不清衣服是被汗水还是被露水弄湿的。秋天割大豆,镰刀磨破了手,裹块布条继续干,血渗出来染红了豆荄;冬天更苦,要去冻土上刨粪等农活,哈气成霜,棉鞋冻得硬邦邦,走一步都咯吱响。</p><p class="ql-block"> 就这么熬着,一年又一年。我们在院子里自己学会了缝补衣裳,知道什么季节要穿什么衣服。学会了自己照顾好自己,学会了在黑夜里听着风声想家。从十六七岁的半大孩子,熬到二十六七岁的成年人,炕沿上刻过的名字长了包浆,墙根下堆的碳灰积了一层又一层,我们的青春,就这么埋在了北大荒的黑土里。</p><p class="ql-block"> 直到1978年,有消息传来“知青可以返城”的消息,全院子的人都炸了——有人抱着铺盖卷嚎啕大哭,有人跑出去在荒野上大喊,我摸着炕头那块被磨亮的木头,忽然觉得这十年像一场又长又冷的梦。</p><p class="ql-block"> 走的那天,天刚蒙蒙亮。我回头瞅了眼那间长条屋,烟囱还冒着淡淡的烟。风里还是那股熟悉的冻土味,可这一次,心里多了点说不清的滋味——这院子装过犯人的苦,也装过我们的青春,那些冷的、累的、想家的日子,终究成了一辈子忘不掉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刘申彬、周德龙、葛根连、金红庆、沈维铭、徐干事。</p> <p class="ql-block">肖一民、顾钟萍。肖一民是肖关林的弟弟,我们的照片大都是肖关林为大家拍的。肖关林爱好摄影,下乡时带了一台国产海鸥相机去农场,这台相机为当时的知青留下来珍贵的照片。肖关林后来被调到场部开设了尾山农场第一家照相馆,为大家留下来很多弥足珍贵的资料。知青下乡50周年庆聚会时还为大家拍了张非常清晰的集体照,遗憾的是他和弟弟肖一民都过早的离开了大家。</p> <p class="ql-block">陈耀卿,新辉中学69届四班的同学,和天津知青杨杰恋爱结婚,现在定居在天津。</p> <p class="ql-block">上海知青薛艳萍、陈红和天津知青刘悦寿、齐秀梅在分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顾建民、王锡生、葛根连。记录了农场冬天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那张摄于1970年冬天的知青宿舍照片,总能一下把我拉回零下四十多度的北大荒。照片里的土坯房裹着一层白霜,屋檐下的冰棱挂得有半人长,可谁能看出,屋里住着的,大多是从南方来的、才十五六岁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我们打小在南方的暖冬里长大,哪见过这般冷——清晨推开门,哈出的气瞬间成了霜,睫毛上都能凝起小冰粒;湿手摸出门栓,瞬间就被冻在一起。土炕烧得再旺,也暖不透偌大的屋子,夜里睡觉,得把棉袄棉裤全压在被子上,可还是能感觉到寒气从炕缝里钻进来。</p><p class="ql-block"> 把从家里带来的毛衣、围巾全裹在身上,可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里,那些在南方足够过冬的衣物,在这儿竟薄得像层纸。我们缩在被窝里,听着窗外的风声呜呜地刮,总忍不住想家——想念南方冬天里晒得暖烘烘的太阳,想念娘煮的热饭热汤。只有我们知道,那苦笑背的背后,藏着多少个被冻得睡不着的夜晚,藏着多少个想念家乡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知青宿舍。</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地人居住的家属房。</p> <p class="ql-block">画面中出现的这座山被称之为“尾山”,尾山农场名称就来自于这座山。这个区域是五大连池火山区,最年轻的火山爆发距今也就3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图片中远处能看到的山脉是朝阳林场,我们仅靠小兴安岭,冬天会帮助林场伐木,不能成材的木料和树杈拉回分场作为材火取暖只用,解决漫长的冬天取暖问题。</p><p class="ql-block">山上伐木会搭一个帐篷,好在山上有的是木头,取暖不成问题,24小时可以保持铁桶烧的通红,只是山里太寂寞,除了干活没有其它的事可干,每过十来天山下会开车给他们送点吃的粮食和菜以及需要的生活必须品。</p><p class="ql-block">刘申彬和吴海涛他们就赶过这样的活,他们有很深的体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美篇摄影:袁瑞宝、薛兆龙、沈维铭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美篇编辑:沈维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