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环游之阎府大院

贝博纳

<p class="ql-block">文图:贝博纳</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2668765</p> <p class="ql-block">  离开五台县永安村,西南行约十公里,便到达定襄县河边镇河边村。河边村是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老家,因地处滹沱河边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阎家大院东花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  翻阅山西的近代史,阎锡山的名字肯定无法回避。民国时期,山西有一句流传很广的顺口溜,叫做: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意思是说阎锡山非常重用自己的五台同乡,所以晋绥军中的军官,五台人特别多。</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句顺口溜有褒有贬。可是,我曾对这句话产生过疑问:阎锡山的河边村不是定襄管辖吗,怎么与五台扯上了关系呢?其实河边村原属五台县,在1940年划归到定襄县。因为当时五台县部分区域已是解放区,而河边村和定襄县还属敌占区,为了方便管理,就把河边村划给了定襄县,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河边村是个大村,分为河边一村、河边二村、河边三村和河边四村。四个村庄已连成一片,外人几乎分辩不出哪儿是哪个村。镇政府就设在河边一村。阎家大院则位于河边一村的最东头。</p><p class="ql-block"> 阎家大院,又称阎府、阎锡山故居、阎锡山旧居,现为河边民俗博物馆,总占地面积三万三千余平方米,是阎锡山执政山西期间修建的一座私邸,也是目前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旧中国最大的官僚私邸之一。相传阎家大院是阎锡山专门请了风水先生设计的。整座院落坐东面西,东靠文山,面朝沱水,可谓前有照,后有靠,俨然一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东花园一院</p> <p class="ql-block">  浏览阎家大院介绍得知,阎家大院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前后,历时十四年才完工,先后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新南院、东花园、西花园以及子明兹幼院,大小共计三十多个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有二十七个院落,七百余间房屋。建筑风格上,融合了晚清宫殿式和西洋式风格。庭院布局上,分为上、下两院,前后是东、西花园。所谓花园,并非真正意义上花草遍地、树木郁葱的地方,而是一套连着一套的深宅大院。整个建筑气势恢宏,格局诡异,如同一座迷宫。</p> <p class="ql-block">⏸东花园二院</p> <p class="ql-block">  阎家大院的大门是一座古牌楼式建筑,门楣高悬“文沱草庐”匾额。我们享受老年人免票政策,刷身份证即可进入。从大门进去是东花园一院。东花园是一进三院,院子的建筑全部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的装饰手法,比较讲究。各个建筑物上,都装饰着各种木石雕刻,栏杆柱底石上雕刻着狮子、猴子等动物,栏杆上则彩绘着诸如桃园三结义、吕洞宾出世等各种传说故事。</p> <p class="ql-block">⏸东花园三院</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东花园一院,迎面照壁上是李一氓题写的“阎锡山故居”五个字,十分醒目。李一氓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大书法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联部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等职。照壁背面,是孙中山书赠阎锡山的“博爱”二字手迹。</p><p class="ql-block"> 东花园一院是阎府中最大的一个院子,院子的正厅取名归仁堂。院子是北方的四合院格局,所有建筑飞檐走兽,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院内四周是厅堂,中间是花坛,周围则是用条石、鹅卵石和青砖铺成的带有装饰图案的车马环行便道。这个院子是阎锡山副官和卫兵等人居住办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提示的反贪碑:贪官污吏、劣绅土棍,为人群之大害,依法律的手续,非除了他不可。</p> <p class="ql-block">  从楼下的过道穿过去,里边就是东花园二院,取名居仁堂。大概是取孟子的左右逢源、上下通达之意。二院里最壮观的建筑是东大厅,门楣高悬“笃礼崇义”大匾,其木、砖、石三雕均为上乘之作,显得极其华贵和庄重。堂前书有楹联:读书修福和年绵祖德,安分养神忠厚振家声。从对联可以想象出阎锡山那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风光。这里原为阎氏家族议事待客之处。1934年12月17日,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去世后,将灵堂设在此大厅。出殡之日,何应钦曾代表蒋介石在此祭奠。</p> <p class="ql-block">⏸阎府中最高的建筑并不是瞭望塔,而是一座水塔。在一百多年前,阎家就已经喝上自来水了。</p> <p class="ql-block">  再后面是东花园三院,三院比前面两院要小很多,但建筑更为精雕细刻,富丽堂皇。三院的正厅是阎锡山会客办公的场所,取名为当仁堂,是取“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吾当仁不让”之意。主人的踌躇满志之态,溢于言表。1937年9月18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到阎府,在当仁堂会见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代表国共双方共商山西抗日大计。</p><p class="ql-block"> 当仁堂背后有个偏僻、静幽小院,常人一般不能进入,因紧靠当仁堂,当年阎锡山经常居住在此。在这个小院里,进,可通三院;退,可抵车道;上,可达二楼;下,可入密道直通村外。其诡秘的建筑设计很符合时局的非常变化和主人的狡猾多疑心理。</p> <p class="ql-block">⏸行得通甬道</p> <p class="ql-block">  让人想不到的是,阎锡山在他的卧室里挖了十公里长的地道(或称密道)。据说地道有三个出口,一个出口通到火车站,一个出口通到文山脚下,还有一个出口通到他的别墅。</p><p class="ql-block"> 阎府的地道,设计巧妙,入口隐藏。地道内部的设施完善,有通风口、照明设备、储水设施,甚至还有临时休息的床铺和厨房。这些地道是阎府快速转移的通道,也是危急时刻的避难所。</p> <p class="ql-block">⏸得一楼</p> <p class="ql-block">  游完下院游上院。东花园二院南厅二楼有仅容一人行走的甬道,直通上院,名曰“行得通”。沿行得通迂回而行,就到了得一楼。此楼是阎锡山在1915年获得袁世凯赐封一等侯爵后,修建的一座三层大楼,是阎府最漂亮的建筑。“得一”二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顺着石阶通道来到楼顶上,举目远眺,远山近水,一览无余,果然气势不凡。</p><p class="ql-block"> 1929年10月14日,时遭阎锡山软禁、曾与其共同策划中原大战的冯玉祥到阎府,在得一楼拜会阎锡山父亲阎书堂。1934年11月9日,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到阎府,曾登此楼赏景。阎锡山在院内都督府东厅设午宴款待。</p> <p class="ql-block">  得一楼的对面就是都督府。都督府属于阎府内的早期建筑,为一进两院式,左右对称、规整严谨。东厅五间供奉有祖宗牌位,其余房间均用于住人。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西方的建筑造型。</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阎府内的建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以东为上,每个院子的东房都高于其他方位的房屋。这主要是因为河边镇的东边有座文山,它既是镇上的风水与象征,又是乡民们祈求美好愿望的依靠,即所谓的“背靠文山,面向沱河”,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而已。</p> <p class="ql-block">⏸都督府</p> <p class="ql-block">  都督府的前院住着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和继母陈秀卿。阎锡山的生母曲月清,仅有阎锡山一个儿子,阎锡山六岁时,生母就病逝了。阎书堂续娶陈秀卿,陈氏一直没有生育。不过后来阎锡山对他的继母也是非常孝顺。</p><p class="ql-block"> 后院住着阎锡山的原配夫人徐竹青。徐竹青大阎锡山六岁,二十一岁时嫁给了阎锡山,细心照顾公婆,一生未孕。两人一起生活了三十二年,夫妻名分维持了一生。</p> <p class="ql-block">⏸阎书堂与陈秀卿居室</p> <p class="ql-block">⏸徐竹青居室</p> <p class="ql-block">  新南院位于上院的西南角,那里住着阎锡山的小老婆徐兰森。因为原配夫人徐竹青不能生育,阎锡山又是独子,所以父亲阎书堂为传宗接代,就给儿子娶了十四岁的大同姑娘徐兰森为妾。徐兰森本姓许,拜原配徐竹青父母为干父母,改姓徐,以示顺从与团结。徐兰森和阎锡山生活了三十四年,生育五子,仅四子和五子长大后成人。</p><p class="ql-block"> 再往南走,就是长工院、车马院、管家院等院子,也就是当年阎府中劳动人民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车马院</p> <p class="ql-block">⏸管家院</p> <p class="ql-block">⏸长工院</p> <p class="ql-block">  在阎家大院看到很多家训石刻,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家训石刻有十多条,文字都雕刻在光滑的青石板上,然后镶嵌在墙壁上。文 革期间,家训石刻被人用白灰抹盖,上书毛主席语录,得以躲过了“横扫”之厄运。</p><p class="ql-block"> 这些家训均为阎锡山言论。作为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阎锡山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过人之处,而且在生活、治家、教育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家训内容直白,道理深刻,涉及到完善自我、为人处事、管人用人等方面,至今仍有教育意义。</p> <p class="ql-block">⏸上将军府</p> <p class="ql-block">  阎锡山是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从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举为山西都督,到1949年逃离山西,阎锡山统治山西三十八年。他拥过袁、倒过蒋、抗过日、反过共,在山西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p><p class="ql-block"> 阎锡山是1883年10月8日生人,字百川,号龙池。他并非出生于官宦之家,也不属于名门望族,而是一个一般的地主家庭。自幼丧母,由外祖母抚养成人。九岁入私塾,十六岁随父到五台县自家开设的吉庆昌钱铺当伙计,经手贷款及金融业务。1900年钱铺倒闭,随父躲债流落到太原,不过见了世面,长了见识。1902年考入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被清政府选送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据说和后来当了日本首相,侵华战争的主要策划人东条英机是同学。有幸的是,在日本他认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推翻清朝帝制的同盟会。淘到了人生最有份量的一桶金。1909年回国后,参与组织山西的反清起义,杀了山西巡抚陆钟琦,一步登天,当上了山西省长、都督,从此一直统治山西三十八年,成了山西的土皇帝。</p> <p class="ql-block">⏸家训石刻</p> <p class="ql-block">  在统治山西的民国时期,他开始拥袁,然后倒袁;时而拥蒋,时而倒蒋。在同时代的地方军阀中,他虽然骨子里保守,修窄铁轨,搞独立王国,但视野开阔,致力于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钢厂、铁路、学校、医院等。比如太钢,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其前身正是阎锡山于1932年筹建成立的西北炼钢厂。老阎的保境安民政策,曾使河南、山东、河北等邻省的灾民大量涌入山西,寻求安居乐业之所。</p><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公开与八路军联合抗日,又在暗中与日寇勾结。他既要防着南京的蒋介石,又要应对崛起的共产党,还得时刻提防家门口的日本人。他曾自嘲说,站在三个鸡蛋上跳舞,一个都不能得罪。这也许是他老奸巨猾的生存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他在山西的长期统治。</p> <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中,他坚持与人民为敌,推行“兵农合一”和“三自传训”暴政,残酷屠杀百姓。1949年12月8日,他从成都逃往台湾后,逐渐退出政治舞台。1960年5月23日,病逝于台北寓所,享年七十七岁。</p><p class="ql-block"> 阎锡山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最混乱的时期。而阎锡山在清王朝末期、辛亥革命、北洋军阀、国民政府等几个时期,总是扮演着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功过后人自有评说。</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阎锡山</p> <p class="ql-block">  用了一个多小时,游完了阎家大院,感受颇深,真的不虚此行。看过山西很多的晋商大院,都是高墙砖瓦,气魄宏大,但和阎锡山府邸比起来,那都是小格局了。而阎府所在的河边镇,已经辟为历史文化名镇。有了这张招牌,相信在文旅产业上发财那是迟早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离开河边村,思绪还停留在阎府。据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阎锡山的第五个儿子阎志惠,从美国回到了家乡河边村,但故居早已成了旅游景区,而他没有惊动任何人,自己买了门票,看了看自己曾经住过的地方,悄然离去。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