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家小朋友今年读小学二年级。</p><p class="ql-block"> 上图是二次语文作业的“看图写话”部分。之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因为两道题的难度系数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有区别的。前者提供了关键词:秋高气爽、巨大无比、抬(tái)、啃(kěn)、又脆又甜、津津有味.越来越轻、不好意思等关键词,还给出了“写话”的第一句:小灰兔和小白兔一前一后抬着萝卜往家走。后者只是要求“看图说话,想象发生了什么事”。</p><p class="ql-block"> 面对第一个题目,我的小朋友能很快的组织一段文字,且用上了所有的关键词。面对第二个题目,他却有些无所适从。指导第二个题目时,我让他先看图说一段话,然后再写。结果呢,他三言两语就结束了。我只好进一步引导,“小白兔为什么会带伞?小狗却没有带?见到小狗在树下避雨时,小白兔会怎么想,怎么说?”经过启发,小朋友终于完成了一篇150字左右的写话。</p><p class="ql-block"> 给孩子辅导第二个写话作业时,我费力较多,究其原因是“写作支架”给的少。这里的写作支架是指关键词和第一句话。</p><p class="ql-block"> 二者,孰优孰劣呢?</p><p class="ql-block"> 我们得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倘若题目的意图是增加孩子的写作体验,给他们的写作提供一条通道,无疑,前者是恰当的。然而,它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限制孩子们的思维。后者的难度大一些,适合写作经验丰富的孩子,对认知经验相对匮乏的孩子而言,则是一种挑战。</p><p class="ql-block"> 比较理想的做法是用题目一,但是多让孩子“想开去”“说开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