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飘飞的蒲公英(散文)</b></p><p class="ql-block"><b> 江苏/杨增勤</b></p><p class="ql-block"><b> 近日,我在翻阅古诗词时,偶尔读到宋代禅诗《山居》诗中“石隙黄花地丁开,不借春风自往来”的句子,经查阅资料得知,这里所说的“黄花地丁”,即蒲公英的古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药用、食用和观赏价值。其实,对这种贴地而生、开着黄色小花且极不起眼的植物,我起初并不喜欢它,因为它太平凡了。 </b></p><p class="ql-block"><b> 听老人们说,蒲公英虽然外形娇小普通,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择地势,不畏酷暑和严寒,无论是在贫瘠的土地,还是在石头的缝隙中都能生长,就跟乡野上的人一样,生在哪儿就把根扎在哪儿,活得那么自由自在。 </b></p> <p class="ql-block"><b> 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我和一帮小伙伴们蹲在草地上,用手指尖轻轻触碰蒲公英那蓬松的白球球,绒毛便簌簌沾在指肚上,还带着阳光晒过的温暖。在等待风来的间隙,我们对着小花球小声地许着愿:要今年苞米、稻谷大丰收,要每个节日有鱼肉吃,要爷爷的咳嗽早点好,……。待到风起,我们便立刻吹散它。于是,蒲公英的绒毛就一朵接一朵地飘起来,像被赋予了生命般徐徐升空。有许多绒毛并没有急于飘走,倒像是踮着脚走路的孩子,顺着风的方向,掠过我们的头发,掠过沟渠里的水波纹,然后慢慢地飘向远处的杨树林。好奇的我们一路奔跑着追逐它,风却把它吹得更高,更远,最后只剩下一点点白,落在了天际线的淡蓝里。</b></p> <p class="ql-block"><b> 其实,人又何尝不像蒲公英?总会在某个时刻,被命运之风吹离熟悉的地方。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始终带着最初的重量,哪怕漂泊再远,心里总藏着出发地的温暖——也许是故乡的一缕炊烟,也许是亲人的一句叮咛。风停之处,便是新的家园。只要肯扎根,就能开出自己的花,再将新的希望托付给风,送往更远的远方。</b></p><p class="ql-block"><b> [沿海文学]1549期2025-9-20刊发</b></p> <p class="ql-block">附 <b>李健点评:</b></p><p class="ql-block"><b> 杨增勤同学的美文以“黄花地丁”(蒲公英)为线索,将知识性、抒情性与生活回忆巧妙融合,读来细腻动人。文章先借古诗引出蒲公英的古称与价值,再以“不喜欢”的初印象制造反差,随后通过老人的话语点出其“不择地势、顽强生长”的特质,暗合乡野人的生命韧性,让草木有了精神内核。</b></p><p class="ql-block"><b> 童年回忆的片段尤为出彩,“指尖碰白球球”、“许愿”、“追逐绒毛”等细节,精准捕捉到童年的天真与温暖,阳光的温度、风的动态、绒毛的轻盈被具象化,画面感极强。整体行文从认知到情感,从现实到回忆,层层递进,既写出了蒲公英的“形”,更挖掘出它承载的“情”与“理”,让平凡事物焕发出打动人心的力量,真称得上于平凡草木间,蕴藏生活真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