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铭记处,风骨照来人:游抗日英雄郭兰纪念馆有感

张工资

<p class="ql-block">晨光穿过新郑平原的薄雾,轻轻落在抗日英雄郭兰纪念馆的青砖灰瓦上。推开那扇镌刻着“民族脊梁”的木门,展馆内的微光瞬间将时光拉回八十余年前的烽火岁月,玻璃展柜里泛黄的书信、锈迹斑斑的农具,还有墙上定格的黑白照片,都在无声诉说着这位平凡却伟大的抗日志士,如何用生命在郑韩大地上书写下不朽的民族气节。</p> <p class="ql-block">1904年2月20日,河南省新郑县县东八千乡楼刘村的一户普通农家,迎来了一个男婴的啼哭,父母为他取名“郭兰”,期盼他能如兰草般坚韧生长。彼时的中国,正处在清末民初的动荡之中,西方列强的铁蹄尚未远去,封建王朝的余晖早已黯淡,乡村大地虽暂得安宁,却也暗藏着风雨欲来的焦灼。郭兰的童年,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p> <p class="ql-block">他的父亲是村里少有的识文断字之人,常教他读《论语》《孟子》,母亲则用农家人的质朴教会他勤劳与善良。年少的郭兰格外聪慧,不仅能快速背诵儒家经典,还对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生出向往。村里的老秀才见他天资聪颖,便主动提出免费教他读书,郭兰也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常常在煤油灯下读到深夜,连邻居都常听见他家传出朗朗书声。</p> <p class="ql-block">除了读书,郭兰从小就对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时村里有位曾在清军兵营当过教头的老人,因不满清廷腐败而回乡隐居。郭兰得知后,便天天跑到老人家门口,蹲在石阶上看他打拳,风雨无阻。老人被他的执着打动,问他为何想学武,郭兰仰着小脸认真回答:“学好武艺,将来能保护爹娘,保护乡亲。”老人听罢,便收他为徒。</p> <p class="ql-block">此后数年,郭兰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基本功,扎马步、练拳脚,汗水浸湿了他的粗布衣裳,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却从未喊过一声苦。在习武的同时,他还跟着老人学习天文历法与易学八卦,老人告诉他:“这些不仅是算日子、看风水的学问,里面藏着排兵布阵的道理,将来若遇危难,或许能派上用场。”那时的郭兰还不懂“危难”二字的沉重,只将老人的话默默记在心里,却没想到多年后,这些知识竟真的成了他保护乡亲的武器。</p> <p class="ql-block">成年后的郭兰,成了村里公认的“文武全才”。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能为乡亲们看节气、断农时,遇到邻里纠纷,他总能用道理化解矛盾;遇到恶霸欺负村民,他也会挺身而出,用拳脚维护正义。渐渐地,郭兰成了郑韩大地上小有名气的开明绅士,乡亲们有事都愿意找他商量,他也总是尽心尽力帮忙。</p> <p class="ql-block">他还在村里办起了私塾,免费教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希望能让更多人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那时的他,虽过着安稳的生活,却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每当从过往商人的口中听到日军侵华的消息,他都会紧锁眉头,对着地图默默叹息,心中早已埋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1944年4月,日军的铁蹄踏破了新郑的宁静,炮火轰鸣中,县城沦陷,百姓流离失所。楼刘村虽地处偏远,却也没能躲过战火的威胁。日军的巡逻队时常进村骚扰,抢夺粮食,侮辱妇女,乡亲们整日活在恐惧之中。看着家园被毁、同胞受难,郭兰再也无法坐视不理,他召集村里的青壮年,在自家的院子里召开会议,激动地说:“日军都打到家门口了,我们不能再忍了!就算拼了这条命,也要保护好乡亲们,守住我们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他的话点燃了大家的斗志,村民们纷纷响应,愿意跟着他一起抗日。郭兰利用自己早年学到的天文历法和易学八卦知识,制定了简单的防御计划,他让村民们在村口的要道上设置陷阱,在村外的树林里布置暗号,还教大家如何利用地形躲避日军的搜索,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传递消息。</p> <p class="ql-block">4月下旬的一天,一名日本军官带着两名士兵闯进了楼刘村,看到一位年轻妇女后,便兽性大发,欲行不轨。妇女的哭喊声响彻全村,郭兰听到后,立刻带着好友刘昌、刘方冲了过去。他知道硬拼不是办法,便急中生智,对着日军军官拱手说道:“太君,村里还有更好的酒和肉,我带您去拿,保证让您满意。”</p> <p class="ql-block">日军军官果然上钩,跟着郭兰三人向村东的沙岗走去。走到沙岗深处,郭兰使了个眼色,刘昌和刘方立刻扑了上去,将两名士兵按倒在地,郭兰则趁日军军官不备,抽出藏在腰间的短刀,刺向了他的胸膛。解决掉日军后,三人连夜将尸体掩埋在沙岗的乱葬岗里,本以为此事能就此平息,却没想到村里的汉奸早已将此事报告给了日军驻所。</p> <p class="ql-block">几天后,大批日军包围了楼刘村,他们抓走了郭兰的妻子,威胁村民若不交出郭兰,就屠村。郭兰得知消息后,心如刀绞,他知道自己不能因为个人安危而连累乡亲们。妻子被抓走前,隔着人群对他喊:“你是好汉,不能向日本人低头!”郭兰强忍着泪水,对乡亲们说:“是我连累了大家,我去见日军,他们要抓的是我,不会伤害你们的。”说完,他整理了一下衣襟,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村子,主动前往日军驻所。</p> <p class="ql-block">刚到驻所,日军就对郭兰进行了严刑拷打,皮鞭抽打、烙铁烫身,各种酷刑轮番上阵,郭兰的身上布满了伤痕,鲜血浸透了他的衣服,却始终没有发出一声求饶。日军见硬的不行,便找来汉奸劝降。</p> <p class="ql-block">汉奸假惺惺地说:“郭兰,你只要愿意为皇军效力,不仅能保住性命,还能当官发财,你的妻子也能平安回家。”郭兰瞪着汉奸,怒斥道:“我是中国人,绝不会做卖国求荣的汉奸!你们这些走狗,迟早会遭到报应!”日军军官见郭兰如此顽固,便决定用更残忍的方式逼迫他投降。</p> <p class="ql-block">1944年7月3日,日军将郭兰和刘昌押到了郑庄东南的河湾处。这里曾是村民们洗衣、放牛的地方,如今却成了日军行凶的刑场。日军当着郭兰的面,举起了枪,刘昌回头看了郭兰一眼,高声喊道:“郭大哥,我们死得值!”随着一声枪响,刘昌倒在了血泊中。</p> <p class="ql-block">日军军官走到郭兰面前,用枪指着他的头,恶狠狠地说:“现在投降还来得及,否则他就是你的下场!”郭兰看着刘昌的尸体,眼中充满了悲愤,却丝毫没有畏惧。他缓缓抬起头,望向远方的天空,高声吟诵起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回荡在河湾的上空,连日军都为之动容。</p> <p class="ql-block">枪声再次响起,郭兰倒在了血泊中,年仅40岁。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用自己的风骨,诠释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乡亲们得知郭兰牺牲的消息后,悲痛欲绝,趁着夜色,偷偷将他的尸体运回了楼刘村,埋在了村后的山坡上。每当清明时节,村民们都会带着鲜花和祭品来到他的墓前,缅怀这位为保护乡亲而牺牲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八十余年过去,楼刘村早已换了新颜,昔日的烽火岁月也已成为历史,但郭兰的故事却从未被遗忘。为了纪念这位抗日英雄,当地政府修建了郭兰纪念馆,将他的生平事迹、用过的物品一一陈列,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都能了解他的故事,感受他的精神。如今,在纪念馆里,时常能看到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指着墙上的照片,讲述郭兰的事迹;也能看到青年学生驻足在展柜前,认真阅读着郭兰的书信,眼中满是敬佩。</p> <p class="ql-block">走出纪念馆时,夕阳正缓缓落下,将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橙红色。回望那座青砖灰瓦的建筑,忽然明白,所谓英雄,或许并非都是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更多的是像郭兰这样的普通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同胞撑起一片天。</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会被写进厚重的史书,却会永远刻在乡亲们的心中,刻在这片他们用生命守护过的土地上。而我们,作为后人,更应该铭记他们的故事,传承他们的精神,让这份民族气节,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闪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