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宴席有点怪!

万四老爷

<p class="ql-block">今秋惬意,有亲告喜,</p><p class="ql-block">惊姹之余,宴金更礼</p><p class="ql-block"> ~宴一亲戚嫁女之思</p> <p class="ql-block">  在陕北大地上,嫁女时提前准备的饸烙,远不止是一碗面食。它凝聚着对新人未来生活和和美美、长长久久的真挚祝福,是陕北传统婚俗中温暖而富有烟火气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而文中的这亲戚做法完全打破了陕北提前通知吃饸烙这一习惯认知。</p> <p class="ql-block">  吃“回门”饸饹:在陕北高原的农村,办完婚事的第二天有“走回门”的风俗。</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新人与送人的亲戚宾客会一道回娘家赴“请女婿”宴。娘家专门设宴招待女婿,意在让女婿叩拜长辈、认门拜亲。有时新女婿还会被戏耍闹腾,抹得一脸锅黑,但也要和气乖顺。而娘家妈妈会特别给女婿吃一碗饸饹,这不仅是诚心招待,还含有“用饸饹拴女婿”的意思,祈盼新人彼此守护、白头偕老。</p><p class="ql-block"> 在食用方式上,陕北人吃饸饹一般不讲究排场,不坐在桌子上吃,而是随便站在院子里,与亲朋好友边吃边拉家常,或者蹲在墙角或硷畔上吃。客人们也无需拘谨,随到随吃,管够吃饱为止。</p><p class="ql-block"> 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具体习俗可能会因地域、家庭等因素而有所不同。这些习俗不仅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对亲情、友情的珍视。</p> <p class="ql-block">  婚礼前一天的流水席:男方家举办流水席,中午一般为陕北大烩菜和馒头,下午则是饸烙。饸烙分荞面和白面两种,汤头则有羊肉汤和素臊子之分。</p><p class="ql-block"> 往往女方家与男方家合办,喜迎婚事。</p> <p class="ql-block">  陕北“行门户”的回礼,重在那一份浓浓的人情味和传统的礼数。它不拘于具体形式,可以是实在的食品,也可以是象征性的小物件,其核心是表达感谢、分享福气、维系情感。</p> <p class="ql-block">作为主家</p><p class="ql-block"> 参考当地惯例和自身经济情况准备回礼,真诚和心意最重要,这亲戚经济情况颇好,人也聪慧。</p><p class="ql-block"> 陕北回礼都是百元,可他另辟蹊径,以小见大,50元怯场。</p> <p class="ql-block">作为宾客:</p><p class="ql-block"> 欣然接受主家的回礼,并表达感谢。不挑剔、不比较是对主家最大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参加婚宴的上百人,捎礼的也不少,当人们问起“回礼咋50元”这问题时,在场的人们也纷纷嚷嚷了……</p> <p class="ql-block">  婚宴上,无论是丰盛的“八碗”还是简朴的宴席,其核心都是分享喜悦、传递祝福。</p><p class="ql-block"> 现在一些传统的复杂规矩已经简化,更多的是为了热闹婚礼场面。同时,也存在一些为了面子而大操大办、造成浪费的现象,但这并非传统婚宴的本意。这亲戚本着艰苦奋斗的原则,前无饸烙,后少回礼,也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吧!</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陕北的婚礼宴请是一场融合了传统礼仪、美食文化、乡土人情和喜庆热闹的综合仪式。如果你有机会参加,不妨放下手机,细细品味那份在城市中难以体验到的淳朴与热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