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暑退秋至,凉风渐起,小区花坛边,三两处“挖坑”的牌局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闲来无事的我,也偶尔挤进人堆,感受一番“挖坑”之间的较劲与酣畅。</p><p class="ql-block"> “挖坑”是一种流行于西北地区的纸牌玩法。一桌、一副扑克,亲朋好友转眼就成了牌友、赌友,甚至“坑友”。牌面以3为尊,红桃4先出,没有大小王——颇有几分藐视“权威”、释放压抑、“占3为王”的痛快。何以取名“挖坑”?有高手这样解释:游戏通过叫分决定一人挖取埋下的暗牌,其余人则联手对抗,双方比拼谁先出完手中的牌。其乐趣,正在于是否敢于冒险去“挖”那未知的底牌——赢了,似掘得财宝;输了,则如跌入坑中。成败之间,乐趣横生。</p><p class="ql-block"> “挖坑”与斗地主玩法相近,规则简单,但技巧多变、精通却难。真正的高手,未必智慧超群,却一定机敏精明——他们善察局势、懂投机、会取巧,时机一到,绝不犹豫。因此常玩“挖坑”,不仅能锻炼思维、培养协作,更可窥见几分职场竞争与人际往来的玄机,堪称一款启人心智的游戏。</p><p class="ql-block"> 在西府一带,无论公务员、老板、平民、小贩,甚至街头闲人,几乎无人不晓“挖坑”。机关大院、居民楼下、马路旁边、田间地头、棋牌室、咖啡馆、茶肆饭馆,处处可见“挖坑”之人。更有甚者,以此为“业”,一日不挖,心痒难耐。</p><p class="ql-block"> 人们为何如此热衷“挖坑”?这如同问人为何爱财,本就是个伪命题。贪财是本性,图的是活得滋润;爱“挖坑”,却不止图个乐。真正沉迷者说:人皆好胜,上天无路,便入地“挖坑”;压不住你,就挖坑埋你——这才是“挖坑”的终极趣味。一言以蔽之,“挖坑”文化,实则一种“窝里斗”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挖坑”并无太高技术门槛,却极考验人的“境界”。有专业玩家总结:至高境界乃“不挖”——善用“以静制动”、“坐山观虎斗”,甚至主动制造矛盾、挑起事端。亦有人提炼出十六字要义:“藏锋守拙,待机而发”;或是“故意卖破绽”、“下闷棍”,实践“兵不厌诈”的战略。牌局常见“出头的椽子先烂”,越是张扬,输得越惨;越是沉着,胜算越大。说到底,“挖坑”的真谛,在于表面示弱、暗设陷阱,欲擒故纵,抬得愈高,坑挖愈深。</p><p class="ql-block"> 在“挖坑”的牌桌上,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临时的利益。这一局你与张三李四合斗王麻子,下一局也许就轮到你被围剿。再下一局,敌友又重新洗牌。一场下来,你可能再也分不清,谁为朋、谁为敌。</p><p class="ql-block"> “挖坑”没有常胜将军。每一局都是新的博弈,每一次出牌都似无声的厮杀。握牌在手,或从容不迫,或面露喜色,或气势逼人,或心神不宁。若是得意忘形,对方便如坠深渊;揭牌一瞬,犹如抽签问运,折射出手气、心态甚至人品。“挖坑”如处世:朋友多是阶段性的,互相利用是常态;善挖坑者,终将为自己掘下大坑。“挖坑”亦是智者的游戏,教人识风险、懂应变、知进退;它更是一场“痛并快乐”的角逐,让人在机遇与挑战间不断历练。</p><p class="ql-block"> “挖坑”之刺激,令人欲罢不能。有人谨慎出牌,却一错再错,悔恨交加;有人咬定机会绝不放松,胆大心细、手段果决;有人惧于挖底,手抖如触电——越输越急,越急越背。牌局散后,仍辗转反侧:三3三2,怎会输?有人惜牌如命,一把好牌硬是“死”在手中;有人不善配合,生死关头一句“过”坑苦队友,活脱脱像极了职场中那些推诿扯皮之人。牌友怒骂,吵嚷不断,段子也随之而来:“有3轻轻过,不是啥好货”“没3敢挖满,不是土豪就是憨”……好在牌局不停洗牌,联盟时时重组,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p><p class="ql-block"> 看人“挖坑”,才知何为落井下石、隔岸观火、幸灾乐祸。一牌出错,亲者痛、“仇”者快,有人气得自扇耳光——那懊丧绝望的表情,恰是对手最得意的风景。也有人以设坑为乐,明明胜局已定,却偏要哼句“走啊走……”,笑看对方难受。这等角色,往往树敌众多,终遭联手反噬,不得善终——“挖坑”如镜,照见人性的幽微与真实。</p><p class="ql-block"> “挖坑”,甚至能改变一个人。老好人变得心机深沉,普通人一时气焰嚣张,吝啬者忽然出手大方。就像我那位邻居,平日省吃俭用,为孩子买支铅笔也要盘问半天,一旦坐上牌桌,三十五十输出去,眼都不眨。也有人因“挖坑”朋友反目、夫妻失和、信誉扫地、人缘尽毁。</p><p class="ql-block"> 无论你是否承认,一个“坑”字,早已为这个游戏定调:这里遍布欲望的陷阱。当然,亲友相聚“挖坑”,大多只为图个开心。牌桌上的神态、心态、姿态,其实没几个人会真正放在心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