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一一读友人高天红《群艺足迹》有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文/白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夕将至,案头摆放着老友高天红寄来的《群艺足迹》。这本厚重的著作,书中是牛郎织女之乡和顺县的青山绿水,书页间,墨香混合着时光的气息扑面而来。两个退休的文化馆长,隔着太行山的支脉,以文字为鹊桥,完成了一次跨越四十载的对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韦应物在诗中说,诗人与亲人虽相隔两地,却在秋夜共同仰望同一片星空,以星光寄托思念。此时的我便是如此的心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与天红相识于八十年代,那时我们都是刚走上群众文化岗位的年轻人。我在寿阳,他在和顺,两县山水相连,文化同根。记得第一次见面是在省里的文化工作会上,他带着太行山人特有的淳朴与热情,谈起群众文化工作时眼里有光。那时我们就发现,彼此虽不仅同龄、却是同职,更有着相同的文化理想——让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红的《群艺足迹》记录了他四十年的文化苦旅。翻阅每一页,都仿佛看到他在和顺的山川村落间奔走的身影。他收集整理牛郎织女传说,组织民间文艺演出,创作充满泥土芬芳的文艺作品。那些歌舞、小戏、社火,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从黄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文化庄稼。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他四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牛郎织女传说,让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和顺扎下了深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着书中照片里天红组织社火表演的场景,我不禁想起在寿阳工作的日子。我们也搞社火,也挖掘非遗,也组织乡村文艺汇演。文化馆的工作就是这样,既要上山下乡收集民间文化遗珠,又要开拓创新让老传统焕发新生命。天红在书中写到组织牛郎织女文化节的经历,我感同身受——群众文化工作者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既是组织者又是服务者,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红将一生奉献给了群众文化事业。从1983年到2023年,整整四十年,他历任文化馆长、宣传文化中心主任、文工团团长,但无论岗位如何变化,他始终没有离开群众文化这片沃土。他的代表作《牛郎织女的故乡》《亲亲的月亮》等歌曲,《小牧牛》《情暖人间》等小戏,《绿韵》《小戏迷》等舞蹈,都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来的精品。特别是他带领团队两次荣获国家“群星奖”,这是群众文化工作的最高荣誉,背后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阅《群艺足迹》,我看到的是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坚守与创新。天红在书中详细记录了如何将传统的牛郎织女传说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如何让古老的社火活动焕发新的生机。这些经验对我们这些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人来说,是宝贵的财富。我特别注意到,天红不仅注重艺术创作,更注重文化传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文化工作者,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同行,我深知基层文化工作的艰辛。文化馆往往是“缺人缺钱缺场地”,但却要承担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任。天红在书中没有回避这些困难,而是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开展活动。这种精神令我敬佩。记得有一次两县联合举办民间文艺座谈研讨,天红带着和顺的队伍来寿阳交流,他们的节目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又富有创新精神,让我们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群艺足迹》不仅是一位文化馆长的个人回忆,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文化工作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天红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这段历史,为研究中国群众文化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书中那些节目单、照片、创作手记,都是时代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我和天红都已退休,但我们对群众文化的热爱从未减退。退休后,我继续从事地域文化研究和非遗保护,主编了《寿阳非遗丛书》12套,近两年还组织业余作者深入180个村寨采风,编写了120万字的《乡村记忆》。而天红也一定还在以其他方式继续着他的文化事业。因为我们都知道,文化工作是一项需要代代相传的使命,不会因为退休而终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夕节就要到了,牛郎织女将在鹊桥相会。而我和天红,这两个曾经的文化馆长,也通过《群艺足迹》这座文字之桥,完成了一次心灵相会。虽然我们隔山而居,见面次数不多,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他四十年来走过的每一步,付出的每一滴汗水,取得的每一个成就。这种默契,或许就是老一辈文化工作者之间的心灵相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合上书页,窗外星光闪烁。我想,群众文化工作就像这星光,虽然每一颗都很微小,但汇聚起来就能照亮夜空。天红用四十年时间在和顺这片土地上播撒文化的种子,如今已是繁星满天。而我自己,在寿阳的文化工作中也努力发出微光。当我们这些星星彼此呼应,隔山相望,就构成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壮丽银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寄去一本拙著《曲艺小品戏剧集一一黄河魂》,今天更应该感谢感谢天红的《群艺足迹》,它让我看到了文化坚守的力量,也让我更加坚信:群众文化工作是值得奉献一生的事业。虽然我们已经退休,但我们所热爱、所从事的文化事业,必将有更多年轻人接续奋斗,让文化的星光永远闪耀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七夕,因为《群艺足迹》而格外有意义。牛郎织女的传说因为天红这样的传承人而生生不息,群众文化事业因为我们的共同努力而繁荣发展。隔山相望的不仅是两个老文化馆长,更是两代文化人的坚守与传承。这或许就是七夕节最好的礼物——来自牛郎织女之乡与寿星之乡的文化馈赠,来自心灵深处的共鸣与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