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缭绕普陀山

云谷农人

浙江的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我不是佛教徒,但到了舟山,总喜欢去普陀山转一转。普陀山自唐代开创观音道场以来,至今已逾千年。千年岁月的浸润,使这座海岛已不同凡尘了,森林覆盖率达7成以上,古木参天,绿荫如盖;山上的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等众多寺庙,建筑恢弘,装饰华美,在绿树从中露出飞檐翘角,令人有一登普陀,顿入佛国的感觉。 僧人是普陀山的重要符号,寺院的主角是僧人,寺院外的山径里、石桥上、溪水畔、码头边,也处处能见到僧人的身影,就像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隔壁邻居。据说普陀山的寺院庵堂有40多所,僧尼1500多人。 普陀山的香客来自海内外,内地来的最多的当属信仰色彩浓郁的福建人。岛上有个大乘禅院,又称“福建庙”,是福建香客必到之处;其中女香客头戴的簪花围头饰形状复杂,色彩缤纷,十分吸引眼球,据说现已列为国家级“非遗”目录。 岛上的法雨寺创建于明万历8年,清康熙38年兴修大殿,并赐“天花法雨”匾额,故得今名。寺内建筑依山层叠,宏大高远。清晨,先是击板声再是钟声在寺院里回荡;后大雄宝殿里亮起烛火,焚起檀香,诵经声如海潮般一波一波涌来,你可能听不懂经文,但能感受到那穿透灵魂的力量。 普济寺、法雨寺的晚课更吸引人。晚课的氛围与早课有所不同,少了一份破晓的希冀,多了一份暮色的反省。晚课前,寺内会响起深沉悠远的鼓声,“晨钟暮鼓”的“暮鼓”正源于此。晚课结束,对于徐徐退下的僧俗而言,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涤荡,留下的是平静、释然和法喜。 如今南海观音大佛成了普陀山的标志性建筑,佛像高33米,材料采用特殊的亚金铜,佛面融入黄金6500克。观音大佛与1997年10月30日建成,据说建成后不断“显灵”,在此之后舟山再未遭遇台风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