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齐鲁之五:岱庙

松间清泉(请勿送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怀着登顶泰山后的余兴,今天继续在泰安的行程,计划用一天的时间,游览有 “泰山第一行宫” 之称的岱庙。在巷口早餐店吃完当地特色早点,打开手机导航,沿着龙潭路、站前路、商场巷、平安巷转东岳大街,步行约 2.3 公里前往岱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岱庙又称东岳庙,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起初叫 “泰山庙”。唐开元十三年(725 年)进行增修,武则天时期正式定名为 “岱庙”。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大规模扩建,形成了帝王宫城式格局,是泰山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它是历代帝王封禅泰山、祭祀泰山神的主要场所,做攻略时我就知道其主体建筑天贶殿与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 “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而且它在 1987 年随泰山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1988 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也是吸引我花一天时间来游玩的重要因素。</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午九点整到达位于东岳大街 191 号的岱庙门前。先走到马路对面拍了石牌坊和岱庙外观,然后从无人值守的大门进入。这里是岱庙的前庭,属于岱庙建筑群南北轴线上的第一组建筑,最早建于唐代,供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向泰山神行遥祭之礼。宋代在此门内建亭后开始称作 “遥参亭”,明代在前侧扩建碧霞宫,用来供奉泰山神碧霞元君以及眼光奶奶、送子娘娘。殿前有一方篆体印章,刻着 “泰山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之印”,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我观察了一下,感觉这里的规模和香火人气比起泰山上的碧霞宫稍差一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过遥参亭,就进入了南北长 405.7 米、东西宽 236.7 米、总面积约 9.6 万平方米的岱庙主体建筑群。其格局仿照帝王宫城式样,周围环绕着 1500 余米的城墙,现存古建筑 150 余间,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正阳门前正在进行数字化施工,清代康熙年间所立的高 12 米的石雕牌坊被脚手架、保护网遮住了,没法欣赏到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上面雕刻的浮雕麒麟、仙鹤等图案,挺遗憾的。刷身份证从正阳门进入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树掩映的皇家建筑群。路旁竖立的平面示意图显示,岱庙以南北向主轴线贯穿,由南至北依次是遥参亭、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东西向横轴线把它分成前、中、后三进院落,功能分别以礼仪性、祭祀性建筑及寝宫花园为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本打算先参观建筑,再看碑刻古树,可很快发现这计划不切实际,因为这里的建筑大多和古树碑刻相伴,很难分开观赏。于是我放弃了正在闭门备展的配天门,跟着一组团队,沿着第一条横向中轴来到东侧的汉柏院。在院门北侧观赏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 年)刻制的《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听团队导游讲解碑文记载的宋徽宗二十余年间增修岱庙的情况。接着进入院内,观赏据传是汉武帝手植的柏树以及清乾隆手绘的《汉柏诗图碑》,不远处还有北宋书法大家米芾的 “第一山” 碑刻复制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往北穿过东华门,来到岱庙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院落东御座。这里的建筑始建于元代,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扩建后更名为驻跸亭,成了皇帝行宫。东御座的正殿面阔三间,东边是书房,西边是卧室,中间是办公场所。殿内陈列着与乾隆皇帝有关的 “泰山三宝”—— 温凉玉圭、沉香狮子和黄釉青花葫芦瓶。小院内有国家一级文物 —— 秦代李斯小篆《泰山刻石》残碑,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可惜历经盗毁,碑文目前仅存 10 个字,很是珍贵。与之相邻的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的《宋・青帝广生帝君赞碑》,由宋真宗撰文、御书院刻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按照导览图来到岱庙的主体建筑天贶殿。它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建筑,上面覆盖着黄琉璃瓦,通高 22 米,面积近 970 平方米,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 “中国古代三大宫殿”。进去参观需要穿鞋套,看得出管理方文物保护意识较强。殿内主祀头戴冠冕十二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的东岳泰山之神,历代对其封号不断加封:唐代封 “天齐王”,宋代晋封 “仁圣天齐王”“天齐仁圣帝”,元代加封 “天齐大生仁圣帝”,明代去掉封号称作东岳泰山之神。殿内左右悬挂着包括上海松江在内的全国各地东岳庙的黄色条幅,说明祭祀道教泰山神 “东岳大帝” 的庙宇确实遍布全国多地。我起初没看到著名的宋代壁画,询问后得知要预约从偏门进入参观。随即扫码预约了中午 12 点的场次,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欣赏了长 62 米、中国现存最大道教壁画之一、生动描绘泰山神出巡场景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出天贶殿,在殿外东西两侧观赏了乾隆御碑及宋铁塔,绕到天贶殿后面参观了一组后寝宫,并列的几座殿堂分别祭祀东岳福神奶奶、泰山神妃淑明后等。这里古树林立,树木高大挺拔。听导游说这些古树除了一株是雌雄同体的银杏外,其余都是雌树,我不太明白意思,也没好意思贸然询问。之后我独自游览了雨花道院、太尉殿、灵侯殿,以及明代万历年间铸造、原放置在岱顶碧霞祠后迁至岱庙的铜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徜徉在岱庙的园林中,到处能看到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留存的碑铭,其中也有一些国家领导人和当代书画家的作品,还有仿自泰山的一些石刻。在中轴线仁安门附近的园林里,我看到一方和泰山 “五岳独尊” 几乎一样的碑刻。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不同时代雕刻的作品,不能简单看成仿制,更不能算作盗版。按照她的指引,我来到历代碑刻陈列室参观。里面陈列着岱庙从 300 余方碑刻中精选出来的 21 块珍贵碑铭,包括东汉《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晋朝任城太守孙夫人碑》等历朝历代的碑刻,还有一块是清道光六年(1826 年)据秦刻石明代拓本摹刻的《秦李斯小篆碑》,都用玻璃罩着严密保护。赏析过程中,我还看到了立于泰山天街之北《五岳真形之图》的原碑真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岱庙作为祭祀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庙宇,融合了皇家规制与道教文化,其园林景观除了多样的碑刻,到处绿树成荫,侧柏、国槐、桧柏、银杏等古树名木多达 226 株,其中 “汉柏”“唐槐” 最为有名。在中轴线西侧,与东侧汉柏院相对应的是始建于唐代的唐槐院,相传古槐是唐高宗封禅泰山时所植,上世纪三十年代因驻军破坏和环境恶化,古槐枯萎了。1952 年工作人员在枯树干洞里补植新槐,形成了新旧槐树共生的景观,现在已经枝繁叶茂,被称作 “老槐抱子”。</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岱庙里游览,虽不时重复参观的路线,但还是被岱庙深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吸引,一直到下午三点才匆忙离开。回酒店取了行李,乘坐公交 K18 路前往高铁泰安站,搭乘 4 点 51 分的G245次高铁离开泰安前往曲阜,下榻于儒家快捷酒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