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行》 作者:兰兰

小勇

<p class="ql-block"> 晋 行</p><p class="ql-block"> 兰兰 2025年9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晋行(一)</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是此行第一站,算一道开胃菜。若非路过,并不会纳入行程,权且当它是入卫城前先荡开的那笔伯罗奔尼撒吧。</p><p class="ql-block"> 镇窟之宝自然是卢舍那大佛,寓意“光明普照”,是唐高宗为纪念父亲李世民而建。为加快工程进度,武则天拿出了两万贯钱,还在完工开光那天亲临现场。民间传说造像是按中年武则天的模样而刻。主佛17多米高,配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占满一整个山头。三尊容颜无存的石刻在山崖上留下了风的形状,让人知道何谓风刀霜剑。</p><p class="ql-block"> 近身这一组造像前,颇为震撼:主佛眉目低垂,神情慈祥;菩萨面容柔美,体态婀娜;力士与天王怒目圆睁,张牙舞爪。曹衣出水的技法让衣纹如流水,与西方维纳斯的衣褶殊途同归,不分伯仲。如果传言属实,想象1300多年前的武则天也站于此处,仰望有着自己容颜的大佛,当作何想?</p><p class="ql-block"> 比起大佛,我更偏爱南边的胁侍菩萨,秀骨清像,似笑非笑间有种温柔的沉静,多了一分人性少了一分佛性。再看其他洞窟的造像,主佛总是中规中矩,而胁侍菩萨与天王力士就让工匠有了发挥的余地,罗汉更是半人半神的存在,小细节上颇多有趣的看点,生动的形象反让人挪不开眼。这让我想到吴哥窟那尊独一无二的露齿飞天,婀娜的身姿配上天真的笑,一定是哪个调皮的工匠开的玩笑。</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维护不及云冈石窟,造像的色彩因为雨水冲刷几乎完全褪去,而许多佛像也由于风化或人为破坏消失了。千年之后再千年,不知光阴是否会善待他们。</p><p class="ql-block"> 东边的看经寺、香山寺及白园少了许多游客,我却觉得很好,一路慢慢踱,桂香时时伴。蒋宋别墅与白少傅之墓在秋雨过后的新绿中安静着,有种孤高的清雅,与大佛隔着伊水对望,是相敬如宾的陪伴。</p><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p> <p class="ql-block">(力士)</p> <p class="ql-block">(胁侍)</p> <p class="ql-block">(胜利手势的佛)</p> <p class="ql-block"> 晋行(二)</p><p class="ql-block"> 今日入正题,一早就到广仁王庙看我国仅存的四座唐构之一。加上晋北行中去过的南禅和佛光两寺,现只余正定开元寺钟楼还未打卡了。</p><p class="ql-block"> 祈雨的小庙供奉龙泉之神“广仁王”,所在的村庄是那种停车下客会引来聚在村头唠嗑的居民瞩目的那种。早晨的阳光很正,远远就见到蓝天白云衬着高土坡上的戏台,两个六边形窗户像一对眼睛,好奇地张望远到的客人。殿前土坡下原有五龙泉水涌出,现只剩一块立碑站在遗址,因此人们也称之为五龙庙。</p><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上的正殿是典型的唐风:斗拱丰满,安于立柱上,歇山顶的屋檐坡度极缓,两个鸱吻像小兽角冒着头,没有喧宾夺主的意思。整体的气势绝不如佛光与南禅两寺的庑殿顶,但如假包换的唐构自有其精妙之处,小巧的气质也独特。</p><p class="ql-block"> 庙宇有修整的痕迹,周围加了四个唐构的立体斗拱造型和解说,有点博物馆的味道了。但距离声名显赫的永乐宫仅两公里的广仁王庙到底还是门庭冷落。主殿外偌大的场地上,只有村里的祖孙俩在玩耍,绿色的植被在黄土的底色上愈显葱翠,引来飞鸟叽喳,是这里的主旋律。我有点失落,因为修葺过的庙宇没有我期待中如南禅寺那般的荒凉感;我又有点欣慰,毕竟这类似博物馆的处理给人以整体的协调感。只是这小小的庙终究是寂寞的,这或许也是唐构的共同之处。</p> <p class="ql-block"> 晋行(三)</p><p class="ql-block"> 在永乐宫停好车,一溜的牌照分别为京、沪、浙、粤、皖,晋字头的居然占不了多数,果然只有大名鼎鼎的永乐宫才能引八方来客齐相聚。</p><p class="ql-block"> 永乐宫是一座道教宫观,其中三清殿的元代壁画《朝元图》有960平方米,描绘了诸神朝拜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的画面,290多位神衹占满了四米多高,94米多长的墙壁。我们从户外明亮的阳光里进入三清殿时,过了好一阵子才适应殿内昏暗的光线(出于保护的缘故殿内不点灯),只见满眼壁画铺天盖地,如人似兽的神衹形态各异,表情丰富。或谈笑风生,或怒目圆睁,或交头接耳,或毕恭毕敬,道袍加身,衣飘带舞,线条流畅不断,色彩浓厚协调,袖口衣襟沥粉贴金,满墙生风。这哪里是壁画,分明是动画,感觉下一秒,这些神衹就会吵吵闹闹升天而去。</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时的画师竞争激烈,东西两壁分别由两组人马绘制,过程中隔帘互不相看,直到最后完工比拼,胜者才能继续绘制其他殿堂。最后胜出的是西壁“朱好古”带领的班组,因此后来以连环画的形式绘制了纯阳殿和重阳殿的壁画,展现吕洞宾及全真七子的故事。我眼拙,未能在黑漆漆的殿内分出东西两壁画作的高下来,倒是由此及彼地发现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两边的菩萨、天王等也是分两个班组雕刻的,看起来是南边的略胜一筹,因此最后雕刻了大佛,风格与南边一排像一脉相承。至于这名声显赫的《朝元图》,且待我买了画册回去慢慢研究。</p><p class="ql-block"> 因为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历了一次为期十年距离二十公里的整体搬迁,从原本的芮城县永乐村至如今的龙泉村。壁画的切割、编号、搬运、修复,难度大精度高,如何避开人物关键部位,如何不留痕迹,如何修旧如旧,都是难题,其中有无数人的心血,真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奇迹,空前绝后。</p><p class="ql-block"> 元代建筑仍遗有唐风,鸱吻的龙头虽然翘得高了些,庑殿顶的屋檐坡度仍缓,藻井华丽,深浅不一。在风和日丽的午前,红墙黛瓦,翠树橙花,久远年代的气息在空气里弥漫,让岁月也变得温柔起来。</p><p class="ql-block"> 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听导游一番讲解后一一散去,完成打卡。美院的学生在临摹室对着1:1复刻的壁画学习研究,笔耕不辍。神衹若有灵,应该不愿整天待在这昏暗的深院里供人参观吧。又或许正如《博物馆奇妙夜》那般,他们也会在夜深人静时从壁上跃出,把酒言欢,笑谈白日所见众生芸芸吧。</p> <p class="ql-block"> 晋行(四)</p><p class="ql-block"> 在寿圣寺对面的大卖场停车,扩音喇叭里响着叫卖声和嘈杂的流行歌曲,是小县城周末的生活气息。进到寺中,一切都安静了,几个小学生在帮着工作人员摆放贡品,见到我们还调皮地做鬼脸。大殿的台阶上,祖孙两人互相靠坐着,静静望向那座北宋的砖塔。那是座十三级八角形楼阁式砖塔,约46米多高,塔身逐级收分,挺拔秀丽,是宋的风骨。砖雕的斗拱、檐橼、阑额,工艺精湛,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寿圣”二字是宋英宗赵曙的年号,治平三年,皇帝下诏赐名,以示尊崇护佑,即是此寺/塔名字由来(原先叫秒道寺)。</p><p class="ql-block"> 相比热闹的永乐宫,寿圣寺就像个隐士,在闹市安静着,唯有风铎的清脆之音相伴,余音绕梁不散。不知那爷孙俩会坐多久,我若无事忙,大概能坐等日落看夕阳吧。</p> <p class="ql-block"> 晋行(五)</p><p class="ql-block"> 昨日未时到芮城城隍庙,阳光正烈,照着大开的庙门,空无一人,跨越几个朝代偌大的建筑群就这样不经任何遮掩地铺陈在眼前,没有一点国保的架子。</p><p class="ql-block"> 北宋年间的(1008-1016)庙宇有宋代的《灵石碑》,线刻了琴棋书画四种博戏图案。现存的主体建筑大殿(享亭)为元代遗构,单檐歇山顶粗犷浑厚。献殿是明代的单檐卷棚歇山顶,山门则是清代的,斗拱到那时已沦为不承重的装饰。沿中轴线走,仿佛在时光隧道里穿行,过一道门坎跨一个朝代,看了清的木雕再回头比较元的梁坊,每回都有新发现。时间在这里浓缩成了檐下的饰物梁上的花,斗拱的形状雀替的纹,讲述着岁月的故事,演绎着建筑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一侧的碑林在廊房下望不到头,站上石凳看琉璃的二龙戏珠山花,在绿树掩映中灵动如活物。屋顶的琉璃鸱吻、脊兽、瓦件,在阳光下色彩绚丽,精美绝伦,看呆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期待中的城隍庙是寂寞萧瑟的,眼前的景象虽寂寞,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是经年的魅力穿凿了时光带来建筑的魂。</p> <p class="ql-block"> 晋行(六)</p><p class="ql-block"> 天下关帝庙何其多,但运城这座最有价值。毕竟三教都尊的关二爷家乡是山西解州,而这座始建于隋,毁于大火后,清代重修的关帝庙就连午门、端门这种皇家宫殿配置也都具备,在规模、形制、历史上都独领风骚,因此成为全球之最便再自然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来这里的游客如永乐宫一般络绎不绝,雨天也浇不灭关帝庙鼎盛的香火。众人所求无非功名利禄,关二爷怕是被求烦了,跑去春秋楼躲清静。楼里一比一的等身像便是坐着的关羽读春秋,倒是很不同于寻常所见舞刀弄枪的关羽形象,展现了其文韬武略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在关帝庙里眼睛是无处安放的,展示三界的琉璃四龙壁是精彩的开始;环绕崇宁殿的26根巨型石雕龙柱是明嘉靖三十七年之作;悬梁吊柱式的回廊有“空中楼阁”的飘逸;小而精致的斗拱额枋是清的标记;高悬梁顶的“海胆式”藻井天下难找;名人帝王所提匾额不计其数;栏杆上的石狮子掺杂着其他兽头,形态各异高低错落;十字歇山顶上的脊兽更是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这里还有为关二爷度身定制的刀楼、印楼,独此一家,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 站在春秋楼上眺望如海的盐湖一望无际,感叹眼前的关帝庙看不够拍不全。在历史的恢弘壮丽面前,我有一种技穷词乏,才疏学浅的谦卑,用尽终生所学也无法还原精彩之十分之一,更难承接其厚重历史之深意。</p> <p class="ql-block"> 晋行(七)</p><p class="ql-block"> 万荣县的后土祠是昨天的重头戏,自汉至宋,先后9位皇帝来此祭祀大地之母24次,更有汉武帝刘彻在此留下著名的碑刻《秋风辞》。因黄河冲刷,庙址屡次受损,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重修。</p><p class="ql-block"> 到这里时,不小的雨势已经有规模地下了一阵,地上有浅浅的水流顺阶梯而下。我们打伞上坡,向着雨中高崖处的山门去。无数次想象来后土祠的情景,只是未曾料到会是在这样的雨日,倒是平添了一番浓浓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山门背后就是品字形的戏台,分别为并台、道台和佛台,是极负盛名的建筑奇观。三台可同时演戏也可唱对台戏,但现在出于保护,已经不再使用了。虽然保护文物要紧,我还是莫名有点惋惜,站在雨中想象赶庙会的时候,村民们聚在这古戏台唱戏看戏,拍手叫好的情景,是多么热闹有趣的烟火气啊!古建到底应该被供着还是被用着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呢?</p><p class="ql-block"> 再往里走,献殿的明代石雕柱础,有立体的小兽突出,四肢镂空。这样别致的设计,精美的雕刻我还是头一次见到。正殿的琉璃瓦顶,雕梁画栋,直看得人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些都不是重点,后世为纪念《秋风辞》在汉武帝泛舟处建的秋风楼才是真正的主角,喧宾夺主得在名气上盖过了原先的后土祠。现存楼体建于清同治九年,高32米多,为十字歇山顶三层木结构。一楼有《秋风辞》碑,顶楼有琉璃瓦,每一层还有精美回廊供凭栏远眺。可惜如今的秋风楼不能入内,看不见碑文,也无法登高望远。只能隔雨远观那精巧的楼体,感受其恢宏的气势。至于时空交错中曾在此怀古叹今,感慨人生易老的汉武帝的心境,也只能从诗作里细细品味了: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悼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p><p class="ql-block"> 楼下还有一条张仪古道,一边有匾额“瞻鲁”,另一边是“望秦”。雨中的古道更有一种怀古的历史感,想象张仪当年从这条道奔赴秦国,从此纵横天下是怎样的壮阔胸怀。</p><p class="ql-block"> 楼以诗扬名,诗为楼而题。古道、庙宇、殿堂、建筑,又何尝不是如此?留下千古多少佳话。</p> <p class="ql-block"> 晋行(八)</p><p class="ql-block"> 万荣有个飞云楼,半截插在云里头。东岳庙里的飞云楼又是个喧宾夺主的存在,让大家慕名而来。雨天里施工的广场,叫我们一顿好找才寻得正门。近距离见到那通体原木色,榫卯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的木楼时,才觉得一切的辛苦都值得,难怪与应县木塔齐名,被称为“北塔南楼”。</p><p class="ql-block"> 雄伟高耸的楼是明三暗五的结构,带出4层屋檐,32个檐角,四根通天柱直达楼顶,345座斗拱如云朵簇拥,又如莲花绽放,在飞檐下层层叠叠,气势磅礴。绿黄琉璃镶边,造型各异的脊兽和武士据守檐上,从不同角度守望远方。整幢楼仿佛一首凝固的交响乐,由各种乐器碰撞出的华美乐章,让人荡气回肠。清代重修碑碣上如是说“上接云衢,下临无地,层檐叠角,如革而如飞,画栋雕梁,晖月而映星。”</p><p class="ql-block"> 现存飞云楼虽重建于清,但大量保留了宋元时期的风格,因此古风犹存。而有文人墨客加持的四大名楼,早已是盛名之下的冒牌货了。前日去的鹳鹊楼,人头济济,徒有虚名,一部电梯达楼顶,又如何“更上一层楼”?远处的黄河更是细若游丝,又何来“入海流”之势?反观飞云楼,雨天里多了层珍珠帘幕,更显其傲视独立的风骨。我好像回到了当年仰望应县木塔时的情景:无论风霜雨雪,褒奖冷遇,我自巍然不倒,宠辱不惊。岁月的沧桑历久弥坚,成为我内心的丰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