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生命的拷问(2)</p> <p class="ql-block">从人的生命观来看,不同文明的生命观,各有其不同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异同:</p><p class="ql-block">西方基督教宗教文化的生命观,认为现实世界的所有生命,包括人类在内,都是由一个“神”的世界来创造、控制、管理的。这个“神”,就是造物主。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由造物主有意志、有目的的创造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印度文化的生命观,也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之上,有一个“神”的世界,但与西方基督宗教文化不同,印度宗教强调多神。印度宗教认为,生命中很重要的问题是考虑来世。所以,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神去处理,自己只安于现世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的生命观,认为生命并不是由一个外来世界创造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生成的,没有任何目的。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注重生活的现实世界。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群体生命观”,“连续性生命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命的内在价值,是生命观的核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性的哲学中,不乏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作出了十分感性而积极的阐释。</p><p class="ql-block">尼采猛烈攻击基督教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他看透了基督教的禁欲和苦行,是对人的肉体本能的压抑。他认为,基督教的基本思想是敌视生命。显然,基督教的思想与尼采提倡的如何增进生命感的哲学思想格格不入。基督教的背后,隐藏着对生命的厌弃,尼采批评其是“亵渎大地”。所以他说:“当一个人把他生活的重心,不放在生活本身而是放在来世、放在虚无中,那么,这个人就根本剥夺了生活的重心”。</p><p class="ql-block">达尔文,是十九世纪著名的进化论者。他对生命的尊重,体现在他的自然选择论中。他认为,生物在自然环境中会根据环境变化而不断进化,以适应新的环境。这种进化论观点表明,生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我们应该尊重生命的发展和变化。</p><p class="ql-block">史怀哲,即阿尔贝特 . 史怀哲。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神学家和医生。他把他对医疗事业的贡献和对待生命的哲学观念,视为对生命的尊重。史怀哲认为,人类应该承担起照护生命的责任。这种观念被人称为“生命伦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伟大的仁者,更是以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襟怀,践行护卫生命的壮举。</p><p class="ql-block">著名的印度独立运动领袖和印度国大党领袖,莫罕达斯 . 甘地,被誉为“印度国父”。他对社会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一直贯穿在他的非暴力抵抗和反对种族歧视的行动中。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让所有生命都得到平等对待。</p><p class="ql-block">白求恩,一个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本是加拿大人,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为了抵抗残害生命的日本侵华战争,一九三八年,他毅然决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一九三九年,在救治伤员的时候,不慎被病毒感染而牺牲。毛泽东称赞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学,则以寻找核心冲突,选择那些通过角色或事件直接体现生命的故事,咏叹生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如:美国作家EB.怀特的《夏洛的网》,表现友情与生命的脆弱;中国作家余华的《活着》,赞美苦难中对生命的坚持;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肯尼利的《辛德勒的名单》叙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真实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冒着生命危险,通过贿赂德国军官,赎买了一千一百多名犹太人,使他们免于被送往集中营。辛德勒的冒险行为,闪耀的却是拯救生命的人性光辉。关于生与死,是文学作品最能揭露人性本质的题材。生死攸关的故事,往往最能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最后一片叶子》中的生命希望;《寻梦环游记》中对死亡与记忆的解读;《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无辜者被诬陷的悲剧,揭露了对生命的践踏;《悲惨世界》的冉阿让,经历了从轻视生命到珍视生命的变化,从仇恨到救赎的历程。</p><p class="ql-block">当科幻融入人性,在光与影的世界中,生命的戏剧性演绎更为撞击人心。</p><p class="ql-block">在美国电影《银翼杀手》中,银翼杀手追捕逃亡的复制人,引发对人性与科技的哲学思考;由中国导演郭帆执导的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启动流浪地球的计划,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的宏大故事。这是集体逃亡的决择,探讨的是生命的边界与价值。影片以硬核科幻设定为基底,结合亲情与集体英雄主义,展现了人类在绝境中的挣扎与希望。</p><p class="ql-block">最新创全球票房奇迹的中国电影《哪吒》,围绕“反抗命运”展开,融合了自我认同、亲情力量、社会责任等多元价值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长叙事体系。“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核心思想,引发全球人的共鸣,契合人们 “个体对抗命运” 的朴素感情。具有普世元素的母爱、父爱,少年成长等主题,跨越了文化的边界,结合《山海经》、《封神演义》等文化创新表达(如影片中三星堆青铜器灵感的“结界兽”),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贴近现代审美。我认为《哪吒》的创作意图,代表了当代人在传统文明的背景下,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全新认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之,跨越文化的故事,多元文化的视角,呈现出不同文明文化对生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我比较认同以下对生命意识的解读和主张:</p><p class="ql-block">有人将当代人的生命意识,归纳为一句话,即对生命存在、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生命脆弱性的自觉认知与敬畏。</p><p class="ql-block">它有三个核心要素:认知生命的存在本质,即人的生物属性;理解生命的独特性与不可逆性;建立对生命价值的敬畏。具体表现在:</p><p class="ql-block">安全教育,认知生命的脆弱性;</p><p class="ql-block">时间规划,认知“向死而生”的生命长度意识;</p><p class="ql-block">人际交往,认知生命的尊严意识;</p><p class="ql-block">健康维护,认知生命的质量意识;</p><p class="ql-block">公益活动,认知生命共同体意识。</p><p class="ql-block">但是,这种解读和主张,在现实面前仍然过于苍白,理想主义色彩多。</p><p class="ql-block">我悲观的理由是:由于人们对个体生命的脆弱性过于敏感;对个体生命的长度意识过于介意;对个体生命的尊严过于袒护;对个体生命的质量过于讲求,反而助推了人类对生命共同体意识的质疑和漠视。</p><p class="ql-block">于是,就出现了生命与世界、生命与现实、生命与环境、生命与信仰、生命与人际的危机。例如战争难民、疫情灾害、贸易关税、医患关系、功利主义以及动物保护等等。</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实质就是生命共同体意识的最高体现。这是人类生命的一道曙光。</p><p class="ql-block">人类就像一个巨大的躯体,每一块肌肉就像一个民族,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在毛细血管伸及的肌肤之间,由不同文明文化交融而成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就是这个躯体循环流淌的血液。假如肌肉被切割,细胞被杀灭,血管被断流,人类就离毁灭不远了。</p><p class="ql-block">一个严酷的事实是:在开放中逐渐融合的东西方文明,今天却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从古老的普世君主、皇权统治、王道社稷、铁血征战、家族荣辱、名节气韵,到今天的民主自由、个人主义、功利物质、精神快感,还有生命的终极意义、彼岸世界,都在新的秩序中,变成了一个左支右绌的迷魂阵。</p><p class="ql-block">西方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中国本土的道教,尤其是早已融入中华文化,具有最高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的印度佛教(毫不动摇的永远聚焦于人间的生、老、病、死,探究摆脱人生苦难的道路)这些最精深的高层思维,如今却总与不断提升的现代文明相脱节、相悖逆。</p><p class="ql-block">举两个例子吧:</p><p class="ql-block">佛教本是为了引渡众生放弃贪欲以求得超越的。但是,很多时候很多人却反过来了,竟然是出于贪欲而去拜佛。余秋雨先生非常尖锐的讽刺说:看似一片香火🔥,却由欲焰点燃!</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6日,梵蒂冈天主教皇方济各的神圣葬礼,却变成了美国发起的贸易关税战中,美国总统特朗普滑稽失败的外交博弈场……</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这个世界,因承载过太多的喤喤之声,而让人的灵魂产生了麻木。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当初那些在荒凉沙漠里,追着白骨步步前行的脚印,因为,它给我们的生命天空带来了一种轻柔而神秘的声音。今天,我们应该给文化赋予新的使命,再次唤醒那些因迷茫而赌塞了性灵的人们。</p><p class="ql-block">生命能否走出思想的迷魂阵?生命的最终意义又在何处?灵魂应该抵达什么样的彼岸世界?这是历史被迫对生命发出的拷问,也是生命被迫对历史发出的拷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