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女儿和我聊起找男朋友的标准,认真地说“我要找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时,我心里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原来在她眼里,我竟是个情绪总“阴晴不定”的妈妈。</p><p class="ql-block"> 回想过往,那些失控的瞬间突然清晰起来:不开心了,脸上立刻就罩上一层阴云,话里也带了刺。女儿说,每次看到我这样,她都会下意识地放轻脚步、压低声音,慢慢养成了事事顺着我的习惯。听她语气平淡地说起这些,我鼻子一阵发酸——原来我那些没藏好的坏情绪,早已在她心里刻下了小心翼翼的印记。我总以为自己在为她遮风挡雨,却没发现,有时我才是那个让她不安的“小风雨”。</p><p class="ql-block"> 好在岁月从不是白过的。随着年纪增长,我慢慢学会了停下脚步: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孩子们那些被我忽略的小委屈;学着包容生活里的不完美,也包容曾经那个急躁的自己;学着放下没必要的较真,放过纠结的自己。当心态慢慢放平,我才发现,幸福感原来藏在这些“学会”里,不浓烈,却很踏实。</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傍晚,和儿子、女儿一起散步,聊起与人相处的道理。儿子突然笑着说:“有啥想法就得说出来,我就按自己的来!妈你可以提建议,但不能左右我。我就不惯着你那点小任性,说起来,我就是上天派来‘整顿’你的!”话音刚落,我们仨都忍不住笑起来,晚风里满是轻松的暖意。</p><p class="ql-block"> 确实,比起乖巧的女儿,儿子总爱“反驳”我:我说东,他反而说西;我让他这样做,他偏要试试另一种可能。我经常说:“你是不是就学会了不这个字呀”。面对他的“不乖”,我竟很少再像从前那样无端发脾气,反而会静下心来听他说理由。原来不是孩子变了,是我终于学会了把他当成平等的“小大人”。</p><p class="ql-block"> 人常说,社会是最好的大学。我也算在这所“大学”里摔过跤、吃过亏——失败后重新站起,才懂跌倒的代价多珍贵;失去过机会,才明白该珍惜每一次重来的可能。这些年摸爬滚打的经历也让我慢慢醒悟:对孩子,与其做掌控一切的“家长”,不如做并肩同行的“朋友”。他们该走的路,总得自己一步步走;该经历的风雨,也总得自己淋一淋,这才是成长的必修课。从前那些“为你好”的担心和焦虑,现在回头看,不过是裹着糖衣的控制欲,反而拉开了我和孩子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如今终于明白,亲子间最珍贵的从不是“我为你安排好一切”,而是“我们好好在一起”。关系对了,心就近了;心近了,那些曾经的矛盾和隔阂,自然也就慢慢化解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