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山西行·登鹳雀楼

丽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的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黄河岸畔。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其名扬天下声播四海,为黄河流域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大约在公元557-581年,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为一座军事戍楼,历唐经宋存世约七百余年,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直到1997年得以第一次重修,于2002年9月正式对游人开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修的鹳雀楼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楼体况高73.9米,坐南朝北,西依黄河水,南枕中条山,远可眺舜都遗址,近可瞰黄河之水天上而来。整个景区占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以鹳雀楼为中心,四周以古典园林分布,呈“四区十二点”布局结构。(1)名楼浏览区。包括:门殿、鹳影湖、唐韵广场和名楼中心浏览区。待建(1)黄河风情浏览区。包括:蒲州风情园、黄河风情馆和柳园。(2)山水浏览区。包括:苍山苍林自然景观区、吉祥如意湖和鹳雀苑。(3)康乐浏览区。包括:蒲津康乐园、唐代马球场和日潭戏水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整个景区以鹳雀楼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为根基,以盛唐时代开放的社会精神和盛唐文化为包装,以地域历史文化为特色,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磅礴气势为主旋律,形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远意境,成为国内外游人观光、浏览、休闲、度假的国家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重点景观地段详细规划,根据基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与造园规则做到完美结合,通过具有象征性,古朴典雅,自然协调的建筑物等,体现、烘托鹳雀楼的宏伟壮观,渲染博大精神的华夏文化,从而给人一种辽阔、雄壮而高远的感染力。使游人在发思古之豪情时,能融入到景观的感受之中。各重点景观布局,充分利用沿临黄河的大自然生态环境,做到疏密有秩,组景借景有序,使整个景区形成一曲有序幕――乐章――高潮――余韵无穷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园林建筑等相互和谐的交响乐章,更加体现“中华名楼,黄河明珠”的崇高深远意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鹳影湖】</p><p class="ql-block">  穿过门殿,眼前一片豁然,两旁绿草如茵,喷泉溅珠。广场开阔,平整如砥。这里是迎宾广场。王之焕登鹳雀楼,写了那首千古绝唱,于是当时的诗人纷纷来到蒲州,来游览鹳雀楼,也写了许多有关鹳雀楼的诗,但都没有王之焕的诗具有长远而广泛的影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唐诗的顶峰,鹳雀楼因而也就成为唐诗高度的标志。鹳雀楼建成后,经唐历宋,存世700余年,至金章宗明昌年间楼还屹立如故。到了元朝初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鹳雀楼同时被焚毁于战火之中。此后800 多年,这里只留下一个传说和遗址。改革开放后,为了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事业,永济人民在这茫茫滩涂,又复建了这一千古名楼。</p><p class="ql-block">  鹳影湖是人工开凿的小湖,东西两翼呈鹳鸟展翅的形状,是以鹳雀的形象为文化含义的,因为我们这个千古名楼是以它来命名的。</p><p class="ql-block">  鹳雀是一种水鸟,似鹤似鹭,有黑色,也有白色,其喙尖利,其腿修长,常常伫立浅滩一动不动,小鱼小虾不知危险,放心游来,就成了它们的美餐,当地居民称它们叫“老等”。晚上,它们常常成群结队在楼上栖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盛唐广场】</p><p class="ql-block">  盛唐广场是唐代文化风韵的进一步呈现与展示,它是唐代风格的门殿、迎宾广场、鹳影湖的延续,也是对唐代诗楼――鹳雀楼的继续铺垫。整个景区,从进门之前就在营造唐文化氛围,使游人在未登楼时就得到唐文化的强烈感染和逐渐熏陶。盛唐广场呈轴线对称和棋盘式布局,几何图形园林造型,不同颜色的植物组成草坪,各种名贵树木立体点缀,空场地全部用彩色地砖拼接为唐代广泛使用的传统图案,莲花形,如意形,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广场开阔纵横,视野悠远,布局简约,造型优美,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致和谐统一。未曾登楼,我们就已感觉到盛唐风韵的氤氲,感觉到盛唐文化的充盈和盛唐人格的感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建成以后,我们在楼前发现了一种神奇的回音效应。现在各位可以站在广场中央击掌静听,我们能够听到一种鸟叫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呢?其实,这种声音就是我们所说的鹳雀的叫声,这鹳雀的叫声在我们从广场走向主楼的时候又是在不断的变化,就好像鹳雀从小长大一样。这种声音在我们主楼的四侧您都可以听到。这不是建楼时候的有意设计,而是自然形成的,可以说是大自然的造就和赐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楼台】</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下,高楼兀立,仰首而视,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鹳雀楼”三个大字赫然在目。江泽民同志于1993年三月,题写了《登鹳雀楼》诗,为鹳雀楼的重建造得先声夺人之势。1994年1月,他来山西视察工作,特意来到蒲州文化景区,对鹳雀楼的重建和选址给予关注。2001年8月,江泽民同志又来到山西,应山西省委和省政府之请,欣然为正在建设中的鹳雀楼题写了楼名匾牌。现在这块匾牌庄重硕大,气势夺人,体现了鹳雀楼的国家最高级别的文化品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蒲津古渡·黄河大铁牛景点匆匆一览</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济市古渡口</p><p class="ql-block">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约13公里处,为唐至明朝的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蒲津渡是历史上的著名古渡口。考古发掘的蒲津渡遗址是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的遗迹。遗址附近还发现有明代石碑一通和石堤50米。发掘清理出来的蒲津渡遗迹有铁牛四尊,各长3.3米,高1.5米,重约50~70吨。每条铁牛旁各有一铁人,高约1.9米,重约3吨。南侧铁牛下还发现有铁板、铁柱,铁牛尾部立有铁制的七星铁柱7根。四大铁牛被誉为“世界之最”,在考古学、桥梁建筑、冶炼铸造、水文地质等学科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蒲津渡遗址对于中国古代桥梁史的研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口的黄河大铁牛——</p><p class="ql-block">黄河铁牛,亦称开元铁牛或唐代铁牛,是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津渡遗址的唐代文物,铸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用于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后因黄河改道被泥沙掩埋,1989年出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重量、工艺和历史价值著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在景点即兴拍摄及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鹳雀楼,我们来过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学山西行:美篇图视拾录·</span></p><p class="ql-block">拍摄: 大毛、卫萍、小強 、维佳、丽影、蓉儿等</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秋雨秋声》民族音乐引自美篇平台</p><p class="ql-block">2025.9.21.夜归汇集·丽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