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九月的青岛,预告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三天的日程:男子单人、女子双人、集体自由自选……每一个项目都像一首待奏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看台上早已坐满了观众,红的、黑的、白的衣影交错,像一幅未完成的拼图。几条横幅在风中轻轻摆动,“江苏必胜”“北京必胜”的呐喊还回荡在耳边,而我却被另一条写着“向辛勤工作的工作人员致敬”的横幅打动。在这场关于美与力量的竞技中,有人为胜利欢呼,也有人记得那些默默托起舞台的人。他(她)们坐在蓝色座椅间,忽然觉得,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像是一场集体的仪式——我们在水中看见梦想,在掌声里听见希望。</p> <p class="ql-block">泳池中央,水波微漾。她倒立入水,双腿如剪刀般笔直伸展,头朝下扎进碧蓝,双手划开涟漪,像一株逆生的花。那一刻,时间仿佛被拉长,广告牌上的“农夫山泉”与“ANTA”静静注视着这场独舞。我知道那是侄女崔涵宇,她的动作不张扬,却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她不是在表演,而是在诉说——用身体的语言,讲述一个关于坚持与热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她换了一套蓝色泳衣,发髻紧贴脑后,脸上浮着淡淡的微笑。右臂高举,指尖轻弯,像是要触碰水面之上的光;左手拂过波纹,激起细碎水花。她的动作流畅得仿佛水本就是她的语言,而泳池是她最熟悉的纸页。看台前排,几乎能听见她划水的节奏,那是一种无声的韵律,比任何音乐都更直抵人心。她不是最耀眼的那个,但她的眼神里有种笃定,像是早已与水签下契约:你托起我,我便不负你。</p> <p class="ql-block">又一个动作腾起,手臂高举,身体半隐于水中,像一尊从海中升起的雕塑。水纹在她周围轻轻荡开,映着顶灯的光,碎成一片片银鳞。她的姿态不是为了取悦谁,而是一种自我完成。我忽然明白,花样游泳最美的部分,从来不在得分表上,而在那些无人计数的瞬间——当身体与水融为一体,当呼吸与节奏合拍,那一刻,她不是运动员,是诗人。</p> <p class="ql-block">颁奖仪式开始时,灯光柔和下来。崔涵宇穿着红白相间的队服,站在领奖台旁,脸上没有太多波澜,却掩不住眼角的微光。她拿到了第二名,不是最高处,但我知道,这枚银牌的分量,或许比金牌更沉。她低头看着奖牌,像是在确认一场漫长的跋涉是否真的走到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大屏幕亮起,“2023年全国花样游泳冠军赛”的字样清晰可见。三位女运动员并肩而立,金、银、铜牌在胸前闪烁。崔涵宇站在银牌位置,手握证书,身旁是教练轻轻拍肩的鼓励。我没有走近,只是远远看着。她们的笑容里有疲惫,也有释然。比赛结束了,但她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我看到这些发来的照片汇集成一个小册子留下这一幕,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记住:有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日复一日地与水对话,只为在某一天,浮出水面时,能被世界看见。</p> <p class="ql-block">电子屏上,成绩静静滚动:崔涵宇,总分164.9112,排名第二。申报难度与认定难度并列41.8500,必做动作分83.2612,艺术印象分81.6500。数字冰冷,但我知道,每一个小数点背后,都是无数次的练习与修正。她在自由自选中选择了更具表现力的编排,哪怕风险更高。这不是保守的选择,而是一种勇气——她宁愿在水中多停留一秒,也不愿让情感缺席。</p> <p class="ql-block">技术自选的成绩单更让人唏嘘。她排在第四,192.2902分,落后第一名仅六分。前三名的名字依次排列,北京、天津、湖南,而她,又一次以微弱差距与领奖台擦肩。我盯着屏幕,忽然觉得这些数字像潮水,来来回回,冲刷着人的耐心与信念。可她依旧站上了自由自选的舞台,没有退场,没有沉默,而是用更高的难度回应质疑。这不叫遗憾,这叫坚持。</p> <p class="ql-block">看台上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一群人举着红色横幅:“祝贺北京体育大学花样游泳队荣获冠军”。旗帜飘扬,笑容灿烂。</p> <p class="ql-block">妈妈在赛前的鼓励</p> <p class="ql-block">“她没拿到第一,但她游出了自己。”有望明天更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