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九月——石桌子部分师生聚会侧影

睿道印象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马永学/策划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王文广/统筹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桑苗老师/作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魏占军/图文制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青林/摄影 ·文字 </span></h1> <p class="ql-block"><b> 序</b></p><p class="ql-block"><b> 我在石桌子教过书。</b></p><p class="ql-block"><b> 我不是特别好的老师,但我有一群特别好的学生。</b></p><p class="ql-block"><b> 我和学生们的年龄差不大,又住在同村或邻村,有的还是亲戚,他们私下里叫我大哥或姐夫,公共场合统称为“老师”。</b></p><p class="ql-block"><b> 源于乡情,他们对我特别好。我们教学相长,一同努力,先后离开了石桌子,到外面的世界打拼。我们在同样的时段走着同样的路径:一同从青春始发,一同途经硕果累累的中年,又一同迎接晚年的夕阳……几十年来,不管我们身在何处,“乡情”就像一根长长的线,时时拴着远远近近的风筝……</b></p><p class="ql-block"><b> 这次同学聚会真挚而温馨,组织者的良苦用心和巨大付出令我感动。</b></p><p class="ql-block"><b> 再次与学生们同聚、同饮、同欢乐,这情景令我无法忘怀。</b></p><p class="ql-block"><b> 最后要说的:在如此美艳、精致的影集里写下这几行文字,感觉真好,心情真好,爱你们!</b></p><p class="ql-block"><b> 桑 苗</b></p><p class="ql-block"><b> 2025.9. 22</b></p> 九月的约定轻落,故人踏影而归。教室后的糖槭树将夏絮酿成秋黄,风穿过枝桠,带来那年墨水与阳光交织的气息。我们相视而笑,眼角的细纹里,忽然跃出年少时藏匿的顽皮。握手寒暄之间,仿佛五十载的光阴在指间倒流、回转、翩跹。 <p class="ql-block">  我们捧着鲜花轻叩门扉,银发如雪的常老师开门时,眼中仍有当年的清亮,顺嘴喊出一串串同学的名字。课堂趣事还鲜活如初,就连当年夹在黑板槽里的那支粉笔颜色都记得。欢笑声撞在墙上,碎成满屋星光。</p> 师生相聚时,粉笔轨迹在黑板上勾勒出青春的轮廓。耳边回响着桑老师“窗外飞沙走石”经典诗句,唤醒了多年沉睡的课桌与斑驳的墙泥。夕阳透过窗棂斜照进来,每个人的笑容都在光晕中轻轻荡漾。时空忽然变得柔软,当年那节语文课还在继续。 背着花篓筐积肥上学,汗水滴入泥土,浇灌着心底的渴望;包棱皮裹着课本缠在腰间,那是一卷沉甸甸发烫的梦想;晌午啃着棒面干粮,嚼出粗粝的香甜,也积蓄着向前奔跑的力量。一方木板几块土坯垒成摇晃的“书桌”上,我们俯身写下灵魂饱满的诗行。 相聚的话题,将我们带回青葱校园。同学情谊如陈年佳酿,时光愈久,芬芳愈醇。犹记当年,“百家饭”的香气,暖身的热炕头,还有偷偷塞进怀中的甜玉米;二分钱的糖,咬碎了分着吃;“东庙西庙”的同窗,念的是手足情深的一本经。光阴流转,此情历久弥新。 车至张家营子,踏进刘家小院,被一种既熟悉又久远的朴素包裹起来。灶火映红张罗饭菜的笑脸,满桌盛情:大块笨猪肉带着原始的醇香,老土鸡炖得汤色金黄,新摘的菜蔬犹带露水。最是那一碟自酿大酱配新葱,绿得澄澈,香得沉厚。<br><br>  而刚出锅的“干面子”更令我动容——圆润焦香,背结金痂。嚼在嘴里,粮香漫开,似重返童年。吃下去的是踏实,是暖意,是农家毫无保留的厚道。 <p class="ql-block">  聚会最令人难忘的,不是金杯银盏、炒米奶茶与手扒肉,而是桑苗、张彩莲老师回请学生的美酒和东北菜包。</p><p class="ql-block">  从小园新摘的翠绿白菜叶,托着自制辣椒酱和细切葱丝。大家笨拙地动手包裹,姿势夸张,眉开眼笑,赞美啧啧不休。一口咬下去,满嘴生香——质朴的滋味,远胜一切山珍海味。菜包成了永远的乡愁,裹着童年的阳光,与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温暖记忆。</p> <p class="ql-block">  我们敬老师,如敬烛火般的温暖与坚守。您带我们越过高山,看见星辰。嗓音沙哑、衣沾粉笔灰,目光却清亮如星,看穿我们所有迷茫与顽皮。您教的不只是文字与算式,更是风雨挺腰的学问与养成。您扛起石桌子的期盼,为我们撬开了望向山外的窗。这份恩情,厚重得让我们用一生去回味和偿还。</p> 我们敬同学,敬的是风雨同路的少年时光。曾共用一本缺页字典,分食一块温热的干粮;春日光脚跑过田埂,冬夜挤在灯下苦读。那些传丢的纸条、课堂的私语、汗水湿透的衣背,都成了如今举杯时含泪的笑谈。敬的是毫无杂质的情谊,是你帮我扶、吵过又勾肩搭背的纯真。这情谊如岁月酿成的醇酒,愈久愈香。 <p class="ql-block">  我们敬自己,敬的是贫瘠土地上依然倔强生长的少年。敬头巾包书、背篓积肥却不忘仰望星空的自己;敬土坯为桌、膝头为椅却将字迹写得工整的自己。敬那份从泥土里长出的坚韧,敬那股不信命、不服输的劲儿。是那个迎风奔跑的少年,成就了如今的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杯酒,敬走过的每一步、流过的每一滴汗,敬从未磨灭的初心与未曾放弃的一生。</p> <h3></h3><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后记】</b><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天的行程,我们打卡的每一个地名——铭欣山庄、太平庄怪柳林、巴拉奇如德宝善寺、天山口福善寺与汗廷文化园,它们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我们集体寻找青春印记的仪式。<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相聚最珍贵的地方,正在于此。它不只是为了怀旧,更像一场心灵的“充电”。在这纷扰的人世间,我们彼此确认:曾经有那么一群人,拥有过同样干净的底色。这底色,足以洗去一路风霜,让我们带着暖意和勇气,继续往前走。<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份情谊,早已超越了同窗之谊,更像是一次对共同岁月的虔诚致敬。</span></h5> <p class="ql-block"><b>【拍摄感言】</b>这场同学聚会,令我这六十六岁的摄影师心生异样。两位老师,八个学生,人数不多,场面也不大,却格外不同寻常。</p><p class="ql-block"> 五天行程,按下千次快门——这是我十五年摄影生涯中从未有过的。可即便如此,仍觉未能完全记录那些动人的点滴。</p><p class="ql-block"> 马永学用亲情策划了这场相聚,老班长王文广周密安排每一个细节,韩国祥和任淑君夫妇默默付出,不言辛苦。刘占霞忙前忙后,为了一顿聚餐费尽心思;而年过七十的张彩莲大姐总是热心地为我们奔忙着,温暖却低调。我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唯美的瞬间,实在遗憾。</p><p class="ql-block"> 最令我惊讶的是桑苗老师,他撰写的小说、电影、电视剧都家喻户晓,知名大咖。还能提着两瓶茅台,笑意盈盈地与每个学生同甘共饮。如今酒虽已尽,耳边却仍回响着当时的欢语与笑声。还有杨贵军从心底滋润出灿烂的笑容;以及武向云同学那优雅的舞姿、甜美的歌声,一切一切也深深印在了记忆里,成为这场聚会中最生动最温暖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镜头或许未能尽录,却早已在我心中,显影成一篇无声的诗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