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二)

龙王

<p class="ql-block">今年8月份,随包头博程旅行社到四川旅游,先后游览了九寨沟景区、黄龙景区、都江堰景区、青城山景区、峨眉山景区、乐山大佛景区后返回成都,旅行社的人员拟从成都坐车回包头。</p><p class="ql-block">旅途结束后,我们在成都多待了三天,又先后参观了四川大学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大熊猫培育基地、金沙遗址博物馆,还游览了太古里、武侯祠、望江楼公园等处,于8月底前返回了包头市。</p> <p class="ql-block">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金沙遗址路2号,成立于2007年4月,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是一座为保护、研究、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而兴建的考古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01年2月,金沙遗址在成都市区被发现,2007年4月16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分为遗迹馆和陈列馆两部分,其中遗迹馆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祭祀礼器埋藏最丰富的古代遗存。截至2022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拥有藏品3013件(套),馆藏珍贵文物2180件(套),年度观众总数为602352人。</p><p class="ql-block">2009年1月,金沙遗址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10月,金沙遗址博物馆被评为中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2年11月15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8年10月11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被教育部列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0年5月18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被中国博物馆协会授予“2020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2020年11月18日,当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中共有五个展厅,展示考古遗址的出土文物和远古先民的祭祀活动的各种内容,内容极其丰富。</p><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 远古家园</p><p class="ql-block">设置于二层西厅,面积约900平方米,此厅以大型半景画和原状大型考古遗迹为主。展示了全沙时期的生态环境与生活场景,形态逼真、气势磅礴,极具视觉冲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 王都剪影</p><p class="ql-block">设置于二层东厅,面积约900平方米,此厅集合考古发掘成果、复原场景、高科技手段,从居所、烧陶、冶铸、制玉、墓葬等方面,描摹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古蜀王都社会生活画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 天地不绝</p><p class="ql-block">设置于一层东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此厅集中展示祭祀区出土的金器、玉器、石器、象牙、卜甲等精美文物、重点表现金沙社会的宗教祭祀及金沙先民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 千载遗珍</p><p class="ql-block">设置于一层西厅,面积约900平方米。此厅荟萃金沙遗址最有特色的30余件精品,其中"大阳神鸟"金饰、金冠带、金面具、玉琮、玉璋、石人,石虎等最令人瞩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展厅 解读金沙</p><p class="ql-block">设置于底层西厅,面积的830平方米、包括背景、溯源、遗韵、谜雾等内容。对金体文明的历史背量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概述,以加深观众对金沙的立体认识。</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千载遗珍)入口</p> <p class="ql-block">千载遗珍</p><p class="ql-block">此厅呈献的展品,堪称金沙文物中最富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且最具神秘意味的国宝重器。它们携带着远古文明的信息,承载着先民虔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凝聚着一个时代文化艺术的神髓精气,向世人展现出金沙先民关于族群的历史记忆,独特的生存意象及其瑰丽奇幻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鸟金饰,直径12.5厘米、厚0.02厘米、重20克、含金量94.2%,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不同角度拍摄的“太阳神鸟”</p> <p class="ql-block">不同角度拍摄的“太阳神鸟”</p> <p class="ql-block">左:海贝形玉佩饰,长1.4、宽1.05、厚0.31厘米,长3.23、宽2.7、厚0.63厘米,长2.14、宽1.79、厚0.67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海贝是生长于海洋中的生物,玉海贝更是被视为上层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阳刻昆虫纹玉牌,长5.5、宽5.2、厚0.46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该器纹饰以阳线雕刻而成,每道线纹粗细均匀,婉转流畅,显示出金沙玉工高超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玉矛 </p><p class="ql-block">该器外形似柳叶,玉质细腻,无受沁现象。制作精细,中部有一道磨出的脊棱,似叶脉;边刃尖薄,脊棱至边刃过渡自然。无明显骹部,呈现出矛的早期形态,器身柳叶形的特征为成都平原后期青铜矛所继承。</p> <p class="ql-block">左:凹刃玉凿,长25.56、宽6.48、厚1.79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该器整个器表上的沁斑犹如一幅天然图画。 同类器物在金沙遗址已出土70余件,大多制作精美,没有使用痕迹,应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礼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玉凿,长14.18、宽3.59、厚1.42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此器经打磨抛光,制作极其规整,没有使用痕迹,应是一件精心制的玉质礼器。</p> <p class="ql-block">有领玉璧,直径10.74、孔径6.48、领高2.7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该器制作规整、打磨精细,环面上刻划有同心圆圈纹。目前金沙遗址祭祀区内共出土有领玉璧近100件,大多色泽艳丽,制作精良,表明这类器物在金沙祭祀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有领玉牙璧,直径28.4、孔径5.3、高2.3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牙璧是古代玉璧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外缘一般都有三节或四节的牙状突起,或附有多少不等的齿状装饰。该牙璧形制明显区别于以往各地所出牙璧,属首次发现,不仅填补了四川地区过去不出牙璧的空白,还反映出中原文化与古蜀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p> <p class="ql-block">左:玉镯,直径6.91、孔径6.01、厚0.8厘米,直径6.01、孔径5.51、厚0.55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出土玉镯数量较多、选料精细、圆周极其规整,应是一种佩戴在手腕上的装饰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绿松石珠,长3.52、宽1.96、厚4.82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绿松石珠一般是作为串饰使用。此器为目前金沙遗址出土绿松石珠中形体最大,制作最精美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镂空喇叭形金器,直径9.98、高3.0、厚0.08厘米,直径10.5、高4.2、厚0.09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该器呈喇叭形,正面镂空三组卷云纹,背面未经打磨,可能是镶贴在某种物体上使用。这类器物造型奇特,在古蜀文化中为首次发现,体现了古蜀先民独特的祭祀习俗与精湛的黄金制作工艺。</p> <p class="ql-block">镂空喇叭形金器,(约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650年),直径9.98、高3.0、厚0.08厘米,直径10.5、高4.2、厚0.09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该器呈喇叭形,正面镂空三组卷云纹,背面未经打磨,可能是镶贴在某种物体上使用。这类器物造型奇特,在古蜀文化中为首次发现,体现了古蜀先民独特的祭祀习俗与精湛的黄金制作工艺。</p> <p class="ql-block">金冠带,外经20.4、高2.83、厚0.03厘米,金沙速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该器系锤揲成形,表面錾刻出四组相同的图案,每组图案由一个人头像、一支箭、一只鸟、一条鱼组成。此图案与三星堆遗址出土金杖上的图案十分相似,应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与威仪。</p> <p class="ql-block">铜人形器,长10.4、宽4.6、厚1.4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该人形器作伏卧状,颈部有一直径较大的圆孔,无头。颈部与小腿处各有一对称小孔,可能为铆接固定或悬挂之用。人像身体正面凸起,背面平整,可以平放在地上。此类器物为古蜀文化中首次发现,共出土2件,造型完全相同。</p> <p class="ql-block">铜人头,直径2.47、宽2.6、高4.33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该人头像中空,推测可能是套在某个柱状物体上作为其顶端的装饰,其凹槽部分可能还另有装饰之物。</p> <p class="ql-block">铜带柄有领壁形器,直径10.35、孔径4.05、高2.92、壁厚0.25、柄长2.3、柄宽1.95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该器两面对称刻划三只首尾相接的鸟纹图案,下端突出的柄部可能是插入某个基座上的榫头。其图案与"太阳神鸟"金饰上的"四鸟绕日"图案类似,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与鸟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玉戈,长39.65、宽9.2、厚0.7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此玉器受埋藏环境影响,器表杂有黑、白、紫红等多色沁斑,与其他玉戈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上下刃的中部均雕琢出了齿牙装饰,这是首次发现。</p> <p class="ql-block">玉戈,长42.6、宽10.43、厚0.9厘米,金沙遗址生活区</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现已出土玉戈50余件,常以多色玉为主,制作精细。此件玉戈厚重宽大,特别是器身中部凸起的三道高脊,流畅圆润,与其他玉戈明显不同。</p> <p class="ql-block">玉戈,长36.6、宽7.39、厚0.78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该器柄部两面刻划有长方形方框,框内再琢交叉菱形纹。在中原、长江中游等地的夏商文化遗址中均有此类器物出土,说明金沙遗址的部分玉器明显受到夏商文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玉圭,长15.86、宽4.09、厚0.5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玉圭是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也是身份等级的象征。该器选材精良,阑部刻划数道细密的平行直线纹,流畅匀称,制作规整,反映出较高的等级。</p> <p class="ql-block">肩扛象牙人形纹玉璋,长、宽、高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 </p><p class="ql-block">该器两面对称刻划两组图案,每组图案由一跪坐人像、两道折曲纹、三道直线纹组成。人像高冠高鼻,双膝着地,肩上所扛之物极似一根完整的象牙,真实形象地反映了金沙人用象牙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玉璋,长43.0、宽9.15、厚0.56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该器玉质温润,阑部装饰极为复杂,如将之横视应为一呈卧伏状的动物形象:主阑为凸起的阔嘴兽首;阑间两侧各有两组齿突,构成兽身;附阑呈台阶状,构成兽尾。此器制作精美,工艺相当高超,是金沙遗址出土玉璋中制作最为精美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玉钺,长22.4、宽11.4、厚0.21~1.71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该器两面对称雕琢纹饰:上部以兽面纹为主,下部为卷云纹。主体纹饰以双勾阴线刻划,兽面纹四周又采用减地方法,从而形成浅浮雕的效果。此钺玉料来自本地,形制与其他玉钺有所区别,兽面纹则又明显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玉钺,长13.4、宽13.0、厚0.47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 </p><p class="ql-block">玉钺是先秦时期象征君王政治军事权力的礼仪性用器。该器中有大孔,形似玉璧,故也被称为璧形钺。器顶部残存黑色胶状物,可能是横向固定木柄时使用的粘接剂。此为四川地区首次发现,显示出使用者的地位与等级。</p> <p class="ql-block">四节玉琮,高16.6、宽10.6、孔径6.8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该玉琮由一块质地细密的上佳整玉琢磨完成,全器共分四节,每节凸面上刻划出九道平行直线纹,三道为一组。与以往出土的商周时期玉琮不同,它的形制保留了较多良渚文化晚期玉琮体形高大,分节分槽的风格,但制作上又带有明显的商式玉琮简朴平实的作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p> <p class="ql-block">石跪坐人像,长8.73、宽10.6、高22.7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该人像眼睛以雕刻与彩绘相结合的手法表现,眼睑涂红彩,眼仁为白色,口内涂满朱砂。其奇异的发式、脑后的发辫、绑手的绳索交待了人像的特殊身份与地位;匀称的造型及成熟的雕刻技艺反映了金沙石雕艺术的发展水平。</p> <p class="ql-block">石跪坐人像,长8.2、宽9.41、高23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该人像呈跪姿,双手被反绑,头顶的头发从中间向左右分开,脑后两股辫子直垂腰间。此类人像目前在金沙已发现12尊,出土时与石蛇、石虎、石璧等有规律地摆放在一起,应是用来祭祀的特殊用品。</p> <p class="ql-block">石虎,高19.8、长28.4、宽8.9厘米,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该石虎以蛇纹石化橄榄岩制作而成,其黑色石料上遍布的白色纹理恰如老虎自身的斑纹,在管钻的虎口内及虎须。耳间还涂满了鲜艳的朱砂。金沙出土众多石虎,既反皖了蜀人的崇虎习俗,也代表了金沙石雕技艺的发展水平。</p> <p class="ql-block">金面具,长20.5、宽10.4、高10.7、厚0.04厘米,重46克,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p><p class="ql-block">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同时期形体较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金面具,可能是附着在青铜或木质人头像上使用。金面具的出土反映了古蜀文明发达的巫术、宗教文化,同时也展现了古蜀先民对黄金制品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面具——沟通神灵的媒介</p><p class="ql-block">在人类早期的祭祀活动中,面具是巫师常用的沟通神灵的工具,具有祈福迎样、驱鬼除邪以及歌舞娱神之功用。金沙遗址金面具与三星堆遗址金面具有极强的相似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面中上行的面具是:</p><p class="ql-block">左: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商人戴金面罩铜人头像</p><p class="ql-block">右: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双面神人铜头像</p><p class="ql-block">下行的面具是:</p><p class="ql-block">左一:金沙遗址出土金面具</p><p class="ql-block">左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商代金面罩</p><p class="ql-block">左三: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商代铜人面具</p><p class="ql-block">左四: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商代铜兽面具</p><p class="ql-block">右二:陕西城固宝山遗址出土商代铜兽面具</p><p class="ql-block">右一:陕西城固宝山遗址出土商代铜人面具</p> <p class="ql-block">世界各地出土的各种金面具</p> <p class="ql-block">王权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金冠带是古蜀王至高权力的象征,冠带上錾刻的纹饰与三星堆金杖上的纹饰基本一致,说明金沙与三星堆的统治者在族属上可能存在亲缘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中</p><p class="ql-block">左上:金沙遗址出土金冠带</p><p class="ql-block">左下:金沙遗址出土鱼纹金带</p><p class="ql-block">右下: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商代金杖</p> <p class="ql-block">人神合体的艺术形象 </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都出土了一批人物造像,而这些造像无疑都带有偶像及神像性质,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偶像崇拜的现象所包涵的文化因素或许反映了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与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中是:金沙遗址出土铜立人像</p> <p class="ql-block">左上:金沙遗址出土铜人头像</p><p class="ql-block">左下:金沙遗址出土木雕彩绘神人头像</p><p class="ql-block">右: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商代铜人头像</p> <p class="ql-block">铜立人像,成都金沙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上:重庆巫山大溪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人面形玉佩</p><p class="ql-block">左下: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陶人头像</p><p class="ql-block">右下: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陶人面像</p> <p class="ql-block">能齐肃事神明者也。</p><p class="ql-block"> ——《说文解字》释“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中是各地出土的陶、玉、铜等材质的人像、玉人、人头像等器物。</p> <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包含了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如玉璋、玉戈、玉钺、陶盉等体现出中原夏商文化因素,玉琮、玉璧等则受到西北齐家文化和江浙良渚文化的影响。它们既揭示了金沙与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文化交流的史实,又融入了古蜀先民自身的精神信仰和审美意识,最终形成了多元独特的古蜀文明,与中国其他地区早期文化共同谱写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壮丽诗篇。</p> <p class="ql-block">金沙与中国其他区域早期文化交流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玉璧,上面一行:</p><p class="ql-block">左一: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玉牙璧</p><p class="ql-block">左二:山东藤县里庄出土,新石器时代玉牙璧</p><p class="ql-block">左三: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出土,新石器时代玉牙璧</p><p class="ql-block">左四: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玉璧</p><p class="ql-block">右二: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玉璧</p><p class="ql-block">右一:甘肃会宁油坊庄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玉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一行:</p><p class="ql-block">左一: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商周玉牙璧</p><p class="ql-block">左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商代玉牙璧</p><p class="ql-block">左三:香港大屿山蟹地湾出土,商代有领石璧</p><p class="ql-block">左四: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有领玉璧</p><p class="ql-block">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商代有领玉璧</p> <p class="ql-block">左上:浙江海宁佘墩庙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玉璧</p><p class="ql-block">中上:浙江余杭反山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玉璧</p><p class="ql-block">右上:金沙遗址出土玉璧</p><p class="ql-block">左下:湖北盘龙城小嘴墓地出土,商代有领玉璧</p><p class="ql-block">中下: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商代有领玉璧</p><p class="ql-block">右下:金沙遗址出土玉牙璧</p> <p class="ql-block">玉琮,金沙遗址出土玉琮与同时期全国各地出土的玉琮对比</p> <p class="ql-block">崇玉——中国人的传统美德</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出土玉器种类丰富,色彩绚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中一些玉器既蕴含着黄河中上游地区玉文化的因素,又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玉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时,玉璋、玉凹刃凿形器等又通过成都平原辐射并影响到东亚地区,这反映出古蜀与其他区域文化之间存在着较为广泛的联系与往来。</p> <p class="ql-block">玉璋,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璋与同时期全国各地出土的玉璋之间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东亚地区四个考古遗址出土兽形牙璋的扉牙对比图</p> <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出土的玉钺、玉戈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出土的玉镯、玉环、玉箍形器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太阳与神鸟崇拜</p><p class="ql-block">在古人的神话宇宙观中,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之运行是以鸟作为载体的,人们因此视鸟(金乌)为具有神性的日中之精。太阳带给世间光明与温暖,且与农业丰歉攸关,崇鸟的实质即是崇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阳神鸟”的寓意</p><p class="ql-block">太阳神鸟图案寓意深远,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韵律,是古代人民深邃的哲学宗教思想、丰富的想像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其造型简洁精炼,本身就具有极佳的徽识特征,适合做标志使用,是一件不用重新设计的标识。</p><p class="ql-block">太阳神鸟图案是中华民族太阳崇拜观念的集中体现,以此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传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识别性。</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是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太阳神鸟图案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奋进与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可增强人们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的责任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阳图案</p><p class="ql-block">向四周顺时针喷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呈观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二道太阳光芒与四鸟</p><p class="ql-block">"十二"与"四"是中国文化中的常用数字,如十二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这在一定程座上体现了自然规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中间的图案分别是:</p><p class="ql-block">左上:金沙遗址出土,鸟纹带柄有领铜璧</p><p class="ql-block">右上:金沙遗址出土,铜鸟</p><p class="ql-block">左下:金沙遗址出土,戴太阳冠铜立人像</p><p class="ql-block">右下:金沙遗址出土,铜鸟</p> <p class="ql-block">左上:神鸟图案 </p><p class="ql-block">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体现出自由和团结共赴的寓意,反映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左下:圆形图案</p><p class="ql-block">圆满的图形,反映了民族圆融的性格,体现出和谐包容的精神;圆形表达的围合之义亦有保护的概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关于启用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公告</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标准图案和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矢量图</p> <p class="ql-block">中华各民族的日神信仰及太阳数量</p> <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出土文物中的新石器时代的太阳纹及与太阳有关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出土文物中的新石器时代的太阳纹及与太阳有关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期出土文物中的太阳纹、神鸟纹</p> <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各地出土文物中的神树、神鸟、鸟纹、鸟形饰件</p> <p class="ql-block">左: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西周立鸟铜尊、西周玉鸟、西周铜鸟盖尊</p><p class="ql-block">右:四川、云南、湖南、河南等地出土的汉代羽人图象砖、汉代铜鼓上的太阳与鸟纹、帛画上的太阳与鸟图案、壁画上的太阳与鸟图案</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金沙遗址博物馆第四展厅的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的精品,继续进入第五展厅参观。</p> <p class="ql-block">解读金沙</p><p class="ql-block">当古蜀国又一个王朝的背影呈现在金沙这片古老的土地,人们再次聆听到了古蜀人深沉而自信的文化呼吸。面对金沙璀璨的文明形态,人们在惊喜之余也产生了不少疑问:她何以如此辉煌?源自何方?流向哪里?这其间还有多少秘密尚待人们去探寻?</p> <p class="ql-block">背景 </p><p class="ql-block">近几十年来,在成都平原及四川盆地周边地区,已发现了几十处与金沙相类似的同时代遗存。它们如满天星斗,形成众星拱月之势,烘托出此时期金沙作为古蜀国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的显著地位,并与金沙一起,共同架构出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蜀王国雄浑壮阔的社会历史图景。</p> <p class="ql-block">十二桥遗址 </p><p class="ql-block">十二桥遗址面积逾5万平方米,发现了大型建筑木质构件、木桩基础、竹编墙体、大片茅草屋顶堆积和小型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迹,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铜器、卜甲及动物骨骼等。该遗存可能是此时期古蜀王国的又一处特建筑基址。</p><p class="ql-block">右侧两幅照片分别是:十二桥遗址木构建筑分布、十二桥遗址大型建筑网状龙骨遗迹</p> <p class="ql-block">正面墙上的照片是:十二桥遗址大型木构建筑遗迹</p><p class="ql-block">侧墙上的照片是:大型建筑地梁遗迹</p> <p class="ql-block">十二桥遗址干栏式建筑(模型)</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区其他遗存</p><p class="ql-block">左上:闽江小区发掘现场</p><p class="ql-block">左下:方池街遗址卵石埂遗存</p><p class="ql-block">右上:高新西区“中海国际社区”商周遗存</p><p class="ql-block">右下:高新西区商周遗址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十二桥遗址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最上面一行:高领陶罐、陶豆柄</p><p class="ql-block">第二行:小平底陶罐、陶瓶、陶钵</p><p class="ql-block">第三行:喇叭口陶罐、圈足陶罐、尖底陶杯、陶釜</p><p class="ql-block">最下面一行:饼形石器、陶勺把</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区其他遗存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左侧:陶圈足杯(1999年成都金沙遗址三和花园出土)、陶盉(1986年成都新红七分厂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右侧:</p><p class="ql-block">左上:陶盉(1986年成都新红七分厂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中上:陶盘口罐(2003年成都金沙遗址霁河工地出土)</p><p class="ql-block">右上:高领陶罐(1986年成都抚琴小区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尖底陶罐(1995年成都新一村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左下:喇叭口陶罐(1983年成都方池街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右下:尖底陶盏(1995年新一村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上:高领陶罐(1986年成都抚琴小区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左中:喇叭口陶罐(1995年成都新一村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中中:高领陶罐(1986年成都抚琴小区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右中:矮领陶罐(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下:陶釜(1995年成都新一村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羊子山土台遗址 </p><p class="ql-block">羊子山土台遗址位于成都北郊驷马桥以北1公里处,原为三层四方土台,高约10米,底边长约140米,始建于商末周初。土台极有可能是此时期古蜀国举行祭祀大典的又一神圣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p><p class="ql-block"> ——《山海经•南山经》</p><p class="ql-block">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四方而高曰台,以天象在上,须登台望之,故作台以观天也。</p><p class="ql-block"> ——《诗经•大雅》</p><p class="ql-block"> 小序郑笺及孔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作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广五里……台上有神渊,渊至灵焉,人污之则竭,斋洁则通。神庙在齐八祠中。</p><p class="ql-block"> ——《水经注•潍水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中间的地图是:羊子山地形图</p> <p class="ql-block">新繁水观音遗址 </p><p class="ql-block">水观音遗址是成都平原发现较早、发掘面积较大的一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发现灶坑、墓葬等遗迹,并出土大量陶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左侧是:水观音遗址出土典型陶器</p><p class="ql-block">右下角的是:水观音遗址一号墓葬</p> <p class="ql-block">羊子山土台</p> <p class="ql-block">彭州竹瓦街铜器窖藏 </p><p class="ql-block">彭州竹瓦街于1959年、1980年先后发现了两批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主要类型有罍、尊、觯等,既有中原传来之物,又有蜀地铸造之器,代表了当时青铜工艺的较高水平,体现出商周时期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左:左侧两个是:铜罍</p><p class="ql-block">中:中间上下两个是:铜钺</p><p class="ql-block">右:右侧三枚是:铜戈</p> <p class="ql-block">溯源 </p><p class="ql-block">人们在领略了金沙古蜀王国的雄姿丰采之后,或许会问,这个神秘的国度何以产生?其实,成都平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几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旧况早已改观,现已基本厘清古蜀文明的演进脉络,金沙正是植根于本地文化传统然后精进发展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关古蜀史的传说</p><p class="ql-block">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灌、鱼凫、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以上至蚕丛各三万四千岁。</p><p class="ql-block"> ——扬雄《蜀王本纪》</p><p class="ql-block">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巴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p><p class="ql-block"> ——《华阳国志•蜀志》</p> <p class="ql-block">宝墩文化</p><p class="ql-block">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较早的考古学文化,距今约4500~3700年。 近年来,在成都平原相继发现了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温江鱼凫城、郫县古城、崇州双河、紫竹古城、大邑盐店、高山古城等八座史前城址。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小型村落。这些文明星火演成燎原之势,为商周时期古蜀文明的辉煌打下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中的地图是:</p><p class="ql-block">成都平原史前文化遗址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上:宝墩遗址大量建筑基址</p><p class="ql-block">左下:宝墩古城内外城分布图</p><p class="ql-block">右下:宝墩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上:大邑盐店古城城墙</p><p class="ql-block">下:大邑盐店古城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左上:崇州紫竹古城平面图</p><p class="ql-block">右上:崇州紫竹古城城墙</p><p class="ql-block">左下:大邑高山古城2015年发掘区</p><p class="ql-block">右下:大邑高山古城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左上:温江鱼凫古城东墙</p><p class="ql-block">右上:温江鱼凫古城发掘现场</p><p class="ql-block">左下:温江鱼凫古城平面图</p><p class="ql-block">中下:崇州双河古城城墙</p><p class="ql-block">右下:崇州双河古城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左:石剑、石锛(1998年成都都江堰芒城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右:陶纺轮(1998年成都都江堰芒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斜沿鼓腹陶罐(1997年成都郫县古城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右:豆形器(2002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敞口圈足陶尊(1997年成都郫县古城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右:陶壶(1997年成都郫县古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上:都江堰芒城古城城墙剖面图</p><p class="ql-block">右上:都江堰芒城古城平面图</p><p class="ql-block">左下:郫县古城5号房屋建筑基址及平面图</p><p class="ql-block">右下:郫县古城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尊形陶器(1998年成都都江堰芒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豆形器(2002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右:宽沿平底陶尊(1997年成都郫县古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凿、石锛(1998年成都都江堰芒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上: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p><p class="ql-block">右上: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p><p class="ql-block">下:月亮湾城墙下叠压的房屋遗迹</p> <p class="ql-block">陶器盖(2004年金沙遗址“中海名城”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陶盉(2004年金沙遗址“中海名城”工地出土)</p><p class="ql-block">中:陶瓶(2004年金沙遗址“中海名城”工地出土)</p><p class="ql-block">右:陶觚(2004年金沙遗址“中海名城”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全面铜人头像</p><p class="ql-block">中:铜人头像</p><p class="ql-block">右上:铜挂饰</p><p class="ql-block">右下:铜虎</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文化</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位于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距离金沙约40公里,遗址分布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闻名天下的古蜀王都,堪称古代中国长江上游及西南地区的文明高地。从考古材料看,金沙与三星堆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金沙兴盛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此时恰与三星堆的衰落时间相接,可以说金沙直接秉承了三星堆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上:三星堆遗址鸟瞰</p><p class="ql-block">左下:三星堆古城功能区划图</p> <p class="ql-block">左上:青关山宫殿遗址</p><p class="ql-block">右上:立面复原图</p><p class="ql-block">下:平面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小平底陶罐(2004年金沙遗址“中海名城”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侧(5个):金箔鱼形饰</p><p class="ql-block">中间(1个):有领玉璧</p><p class="ql-block">右侧(4个):玉璋</p> <p class="ql-block">陶壶(2004年金沙遗址“中海名城”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一:尖底陶盏</p><p class="ql-block">左二上:高领陶罐</p><p class="ql-block">左二下:陶盉</p><p class="ql-block">右二:高柄陶豆</p><p class="ql-block">右一:小平底陶罐</p> <p class="ql-block">石棉三星遗址 </p><p class="ql-block">三星遗址位于石棉县丰乐乡三星村,是大渡河中游地区商周文化的代表,出土的平底器、尖底器和圈足器等器物,与成都平原腹心地区的同类器风格相似,反映出其文化内涵与成都平原的十二桥遗址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侧图片中分别是:三星遗址位置示意图、尖底器、5号房址平剖面图、灯形器</p> <p class="ql-block">雅安沙溪遗址 </p><p class="ql-block">沙溪遗址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青衣江北岸,出土陶器与金沙遗址的陶器大体相同,其文化内涵与成都平原腹心地区保持着相当程度上的一致性。</p> <p class="ql-block">左上:沙溪遗址位置示意图</p><p class="ql-block">右上:陶纺轮</p><p class="ql-block">左下:陶器座</p><p class="ql-block">中下:小平底陶罐</p><p class="ql-block">右下:尖底陶杯</p> <p class="ql-block">铜戈(2005年成都金沙遗址蓝光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矛(2005年成都金沙遗址蓝光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矛(2003年成都金沙遗址黄河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铜鞘(2003年成都金沙遗址黄河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遗韵</p><p class="ql-block">大约在春秋中期(公元前650年左右),金沙王国已渐趋衰微,其中心位置或已转移。随着成都商业街大型船棺葬、新都马家大墓、青白江双元村墓地等一批战国时期墓葬的问世,人们见证了古蜀文明的再度辉煌,而在这辉煌之中,犹可见到金沙的吉光片羽。</p> <p class="ql-block">左上:新都马家大墓,平面图、纵剖面图、典型铜器、铜戈</p><p class="ql-block">左下:青白江双元村墓地,铜剑、铜剑及鞘、铜戈、铜簋</p><p class="ql-block">右:成都商业街大型船棺墓,典型漆器和陶器</p> <p class="ql-block">左:铜斤(2003年成都金沙遗址黄河工地出土)</p><p class="ql-block">右:铜钺(2005年成都金沙遗址蓝光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钺(2003年成都金沙遗址黄河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三角援铜戈(2005年成都金沙遗址蓝光工地出土)</p><p class="ql-block">中:三角援铜戈(2003年成都金沙遗址黄河工地出土)</p><p class="ql-block">右:三角援铜戈(2005年成都金沙遗址蓝光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铜剑(2003年成都金沙遗址黄河工地出土)</p><p class="ql-block">右:铜剑(2005年成都金沙遗址蓝光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商业街船棺局部</p> <p class="ql-block">左上:陶釜(2003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右上:带盖陶罐(2003年成都文庙西街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左下:陶釜(2003年成都彭州市龙泉村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中下:陶釜(2003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右下:陶豆(2003年成都文庙西街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陶盒(2003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右:陶鼎(2003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陶豆(2003年成都文庙西街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右:陶豆(2003年成都彭州市龙泉村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谜雾 </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古蜀史研究的空白,开启了古蜀历史研究的新篇章,人们庆幸于此找到了三星堆余脉和战国蜀文化的源头。近几年的发掘与研究,虽然揭开了金沙神秘面纱的一角,但仍有许多谜团无法解答,尚待人们去上下求索。</p> <p class="ql-block">马车的发掘与搬迁</p><p class="ql-block">发掘 </p><p class="ql-block">马车的主要部件是木质的,在地下埋藏3000余年后朽烂并渗入黄土中,局部改变了黄土的颜色,使朽蚀部位的颜色与周边不同。考古学家通过仔细观察,去掉回填土,就能将整辆马车剥离出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搬迁 </p><p class="ql-block">搬迁前先用化学药剂将其整体加固,周围以软性材料填充,用石膏固定,再填充细土。然后掏空马车周围的原生土,再用条型或板型木材将马车整体包装好,以钢材将木箱加固,最后用大型吊车和运输车将其运出。</p> <p class="ql-block">蜀与商周 </p><p class="ql-block">文献及考古资料表明,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的古蜀国和中原地区的关系十分密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征蜀、伐蜀的记载;周武王伐纣时,蜀曾作为盟军参战。金沙遗址出土的诸多器物也明显看出受到中原商周文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左侧:蜀地外围遗存</p><p class="ql-block">古蜀王国在其发展扩张的鼎盛时期,其势力所及辐射到了四川盆地的周边地区。目前在东接湖北西部、北到陕西南部、南至川西南地区都发现了与蜀文化接近的古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侧:陕南地区 </p><p class="ql-block">左:陕西城固宝山遗址出土,商代陶豆</p><p class="ql-block">中:陕西城固宝山遗址出土,商代陶灯形器</p><p class="ql-block">右:陕西城固宝山遗址出土,商代陶扁壶</p> <p class="ql-block">左上:陕西城固宝山遗址出土,商代铜人面具</p><p class="ql-block">中上:陕西宝鸡茹家庄二号墓出土,商代铜人像</p><p class="ql-block">右上:陕西洋县出土,鸟形铜饰件</p><p class="ql-block">左下:陕西城固宝山遗址出土,商代铜尖顶昜</p><p class="ql-block">中下:陕西城固出土,商代銎口铜钺</p><p class="ql-block">右下:陕西城固宝山遗址出土,商代铜矛</p> <p class="ql-block">峡江地区</p><p class="ql-block">重庆酉阳清源遗址,清源遗址出土陶器</p> <p class="ql-block">重庆忠县哨棚嘴遗址</p><p class="ql-block">上:哨棚嘴遗址第三期与成都抚琴小区遗址陶器对比图,其中:</p><p class="ql-block">上面图形是:哨棚嘴遗址第三期</p><p class="ql-block">下面图形是:抚琴小区遗址第四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的照片是:哨棚嘴遗址远景</p> <p class="ql-block">重庆涪陵镇安遗址</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镇安遗址出土陶器</p> <p class="ql-block">湖北秭归朝天嘴遗址</p><p class="ql-block">朝天嘴遗址出土陶器</p> <p class="ql-block">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五个展厅全部参观完毕了,出土文物很多,精美绝伦、璀璨夺目,参观后受益良多, 对古蜀国的先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值得一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隆九编辑于包头——2005年9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