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育爱启智艰辛路,鼓足干劲续新章

山水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9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年,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载着无数个清晨与黄昏,从筹备时的步履蹒跚,到今日校园里琅琅的诵读声与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我们走过了属于大理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第一个十年。2014年,三个人,一份“秋季开学”军令状;2015年,五位教师,七个孩子,在崭新的教室里点亮了这座城市的特教之光。十年间,党员带头捧书钻研的夜晚,送教上门踏过的泥泞山路,家长从怀疑到信任的眼神转变,都成了这条“育爱启智”路上最深的印记。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为一个孩子学会系鞋带而欢呼,为一句含糊不清的“老师好”而眼眶发热。今天,我们不为庆功,只为铭记:这一路艰辛,皆因爱而值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年筹备建校,我们三人每月雷打不动召开党员会,当时连党员会议室都没有布置好,在筹备组长宋庆娟副局长,段德光副组长的沟通协调下,我们三人硬是跑通了所有审批流程。2015年建校之初,我们四位转岗而来的党员教师带着一股“拼”劲,放学后留下来集体研读特殊教育书籍,我们五个人,像五根手指紧紧攥成拳头,带着一股“仁爱善教”的韧劲,撑起了最初的梦想。如今,党员从3人到7人,队伍在壮大,但那份“带头干”的初心从未改变。每逢送教上门遇到难题,总是党员先上;每逢学生突发状况,总是党员第一个冲进教室。这所学校,是用信念一点一滴垒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说,特教老师清闲,其实哪有什么清闲?我们面对的是不会表达的孩子、情绪失控的少年、背负沉重压力的家庭。可真正的难,不是体力的消耗,而是不被理解。当外界说“你们就是看孩子”,当家长因孩子三年还不会写字就质疑“你到底会不会教”,那种无力感,像潮水一样漫过心头。但我们坚持了下来,靠的不只是责任,更是信仰。每学期初重温入党誓词,不是形式,而是提醒自己:我是党员,我不能退。我们在福利院上课,在社区乡镇送教,在资源中心评估,做全市残疾儿童教育的“兜底人”。这些工作没有掌声,但我知道,为最需要的孩子服务,值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我们我们修订了2015年学校章程。白纸黑字写着“掌握技能、学会生活、自立自强”,这不是口号,是我们每天在做的事。一个唐氏综合征的孩子,三年学会了自己穿衣服、排队打饭;一个孤独症少年,从拒绝触碰任何人,到现在会主动拉老师的手。这些进步微小如尘,却凝聚着无数个分解步骤、千百次重复训练。制度给了我们方向,也让社会看到:特殊教育不是“照顾”,而是专业、科学、有目标的育人过程。2025年修订章程后,我们更明确了党组织领导下的治理结构,老师们开始参与规划讨论,有人提“增设感统训练室”,有人建议“加强家校共育课程”——大家不再只是执行者,而是学校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挑战从未远离。孤独症孩子数量激增,课堂上尖叫、撞墙、突然跑动成了常态。我见过一位老师被学生抓破手臂,却依然蹲下来轻声安抚;也见过家长因孩子没进步,当众指责老师“不负责任”。更让人心酸的是,我们的努力很难被量化。学生不参加中高考,评优评先总排在后面;职称晋升难,外出研修培训机会少,年轻教师问:“我干一辈子,能走到哪?”这些问题,像石头压在心里。但我们也在努力破局:开展校本教研,鼓励写案例、做观察记录;争取外出培训名额,哪怕一次只能去一个人。我们相信,只要还在前行,光就会照进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全体教师站在“从教誓言”前,齐声宣读:“我志愿成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用专业守护尊严,用爱心点亮希望。”声音不大,却格外坚定。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不是在等待被认可,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定义价值。15%的特教津贴,确实不多,但它代表一种承认——承认这份工作的专业性,承认我们日复一日的付出。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在破碎中寻找完整:一个孩子学会喊“妈妈”,一群学生互相扶着走路,一次家长会后家长深深鞠躬……这些瞬间,就是我们的勋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未来的路还长。我希望下一个十年,我们的孩子能有更多融合教育的机会,我们的老师能有更畅通的成长通道。但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我想告诉每一位同行者:别忘了最初牵起那只小手时的心动。当你读懂一个自闭症孩子用眼神传递的请求,当你看到一个脑瘫少年颤巍巍写下自己名字,你就知道,我们不是在“教书”,而是在参与生命的重塑。上善若水,润物无声。我们或许成不了耀眼的光,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照亮某个角落的一盏灯——温柔、坚定、永不熄灭。</p> <p class="ql-block">文图编辑:杨时赵</p><p class="ql-block">摄影:段德光</p><p class="ql-block">一审一校:张园园</p><p class="ql-block">二审二校:许薇薇</p><p class="ql-block">三审三校:杨时赵</p>